王 安 琪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下称《纲要》)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1]。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相关文献,截至2018年7月19日,全国民办高校747所(含独立学院265所,成人高校1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28.39%。2017年,民办高校本专科招生175.37万人,占全国招生人数的23.03%;在校生628.46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的22.82%[2]。提升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利于推动我国实现教育大众化。在教育部最新即2017年6月14日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中,河南民办高校37所(其中,民办本科学校17所,专科学校20所),占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总数(134所)的 27.61%,在校生 35.51 万人,占全省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21.41%[3]。河南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4]203。根据对河南37所民办高校的实地调研发现,民办高校发展态势正在衰减,生存空间日趋局促。
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所涉内容广泛。哈曼和罗森堡指出:“教育只是一个偌大的社会体系的一部分。教育问题不能单靠教育体系的策略去求得解决。”[5]216民办高校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办学水平是学校系统的子系统,是由多种内部要素构成并受到诸多外部因素影响的系统。
“民办高校”首次出现在1993年的《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中。本研究的民办高校指由非政府组织和公民利用非国家财政教育经费,依照高等学校设置标准举办的实施国家承认的高等学历教育的学校。主要特征是办学的自主性、灵活性和个性化。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是民办高校办学实力的综合体现,涵盖两个层面:一是外延层面,指毕业生和在校生规模、教学条件等显性要素;二是内涵层面,指直接决定教育质量诸如办学理念、教学质量、教师队伍等隐性要素[6]。
首先,查阅相关文献,合并同类项,将文献中21项指标概括为办学理念、高校治理、教师队伍、人才培养、办学效益五个方面,作为预设要素[7]。然后,采用理论论证,依据高等教育系统论说明五维核心要素的合理性。最后,采用实践检验,即采用李克特量表验证五维核心要素的合理性。
1.核心要素的理论论证。高等教育系统论认为,功能期待、功能发挥与功能效应是教育功能实现的途径。民办高校教育功能的实现也是如此,如图1。
图1 民办高校教育功能实现图
第一步是民办高校的功能期待,要素是办学理念。大学理念只有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才可引导教育功能的发挥。第二步是民办高校的功能发挥,学校通过教学、科研和管理进行人才培养,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功能的支柱。要素是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第三步是民办高校的功能效应,要素是办学效益。经济效益契合民办高校的特殊性,社会效益体现着民办高校的终极价值。高校治理贯穿功能实现的始终。由此,预设的核心要素符合高等教育系统论,关系是:办学理念是前提,人才培养是根本,教师队伍是关键,高校治理是动力,办学效益是保障。它们相互作用,构成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核心要素结构,如图2。
图2 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核心要索结构图
2.核心要素的实践检验。开发“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核心要素问卷量表”,发放给河南37所民办高校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等符合研究条件的专家,运用SPSS19.0对量表中“专家赋值”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在11个备选要素中: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教师队伍、高校治理的专家赋值最高。学风建设与办学效益赋值接近,但办学效益独立性更强。问卷结果再次证明了民办高校办学水平五维核心要素的合理性。
表1 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核心要素统计分析表
注:★ 为入选要素
3.核心要素的契合性探讨。表1表明,本研究构建的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核心要素与河南民办高校实际高度契合,表现为:一是专家对“科研水平”赋值低。科研需要长期积累,民办高校办学较短,科研实力薄弱,科研很难反映真实办学水平,并非当前民办高校的关键因素。当然,从长远计,民办高校仍需加强科学研究。将这一要素归入教师队伍。二是专家对“办学条件”赋值低。大多专家认为,办学条件对提升办学水平很难单独发挥作用,可归为教学质量。三是专家对“办学效益”要素赋值高。这一要素契合民办高校办学特殊性。民办高校兼具事业性和企业性,既要遵循教育规律,也要遵循经济规律。其追求最大的教育产出与投入比。财政支持有限和融资渠道不畅,仅靠学费收入发展至今,办学效益和资源整合是其核心竞争力,值得公办高校借鉴。
经上文论证,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核心要素是:办学理念、高校治理、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办学效益。阐释如下。
1.办学理念。理念决定着价值取向,解决“办什么样的大学”等问题。办学理念是大学举办者对大学使命(即大学存在的目的和理由,包括大学哲学和大学宗旨)的价值判断。民办高校大学理念是办学灵魂,是治校方略,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统领学校各项工作,决定学校的运行轨迹和前途命运。正确的办学理念要符合以下条件:把科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以适应社会需求;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重视办学质量;坚持营利性和公益性的统一。民办高校必须实现低成本、高效益运转。办学哲学是办学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办学宗旨是学校主营业务。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将异化教育本质,偏离正确的办学哲学和办学宗旨。准确定位是民办高校取得成功的关键,定位引领办学战略和策略,需遵循以下原则:遵循教育规律,适应社会需求;符合办学条件;兼具教育共性与学校个性。大学文化是大学理念的主要体现。民办高校办学较短,尚未形成真正的大学文化,更应注重文化培育。大学文化包括精神、制度、行为和环境文化。精神文化是核心,在深层;制度文化是保障,在潜层;行为文化是表现,在显现层;环境文化是依托,在外围。
2.高校治理。人们往往把大学成功归因于教学科研而不是治理,而好的治理效果与高的治理效率可为教学科研提供动力。民办高校治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内部管理体制、方式和组织架构等[8]162。本研究聚焦其狭义含义。教育市场化促使民办高校走硬件先行、规模扩张之路,这对领导体制、组织管理产生重大影响。民办高校自筹经费、自主办学、自我管理的优势是灵活适应市场需求;弊端是缺少规范监督,规章制度不健全,易滋生腐败,导致组织官僚化。首先,民办高校大学章程。《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设立大学须有大学章程。大学章程使高校所有活动有“法”可依,对大学内外部各种权力进行制衡,实现“教授治学”和去行政化。许多民办甚至公办高校迄今并无章程。其次,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结构。设置和赋予组织架构中每个部门、层级、岗位一定的权力、义务以实现对高校各种办学资源的运筹,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结构。再次,管理队伍。民办高校要有卓越的管理队伍。没有好的管理,学校就不可能有好的发展,办学水平很难提升。
3.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任务,是大学的根本职能和核心价值,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学生是学校对社会的主要输出品,其表现决定着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民办高校要生存,必须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以生为本,严管严教,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否则就会沦为“文凭工厂”和“学店”。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民办高等教育10年发展规划,民办高校提升办学水平的关键是办出特色,创新人才培养。衡量人才培养的标准是:培养的学生要在德育、专业知识和能力、体育美育等多方面或某方面有明显提高;学生的校内外评价和就业质量较高。即培养的学生对社会真正有用。在教育实践中,要以以上标准来制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手段。民办高校办学短,重应用,不能以名牌公办高校的精英教育标准评价多元化的教育质量,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社会需求,使学生在多方面甚至某方面有明显提高。
4.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民办高校师资不同于公办高校,伴随学校发展逐步形成,以自有师资为主、兼职师资为辅。教师是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源,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当今,专业化已成为教师发展的趋势。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拥有一批专家型学科带头人以及结构合理、稳定性强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特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教师队伍的结构。指教师队伍按年龄、学历、职称等指标进行分类的各部分比例结构。年龄结构指老、中、青教师的数量构成。学历结构指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各学位学历层次构成,预示着民办高校的教学科研潜力。职称结构指初级、中级、高级职称教师数量构成。其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动荡的师资不利于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传承卓越的教学技能。民办高校普遍存在教师不稳定问题,其稳定性与授课教师的培训学习、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话语权紧密相关。
5.办学效益。主要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经济效益对其具有非凡意义,但追求社会效益是其应有之义。民办高校缺少财政支持,办学效益决定着其走向。部分民办高校没有正确权衡营利性与公益性的矛盾,遭遇资金危机,开始走向衰落。首先,民办高校办学效益是手段,价值才是目的。民办高校追求办学效益的目的是为了体现其教育属性,即对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正向影响作用,也即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需求的程度。其次,民办高校必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属于公益事业。民办高校理应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较高的办学效益是学生满足了社会需求。办学效益也能满足学生个人需求,如学生通过几年高等教育获得了稳定舒适的职业、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自律克己的心性修炼、体现个人价值的重要职务等。
实地调查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等17所民办本科高校和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20所民办专科高校发现,河南民办高校正处于艰难期,办学水平停滞不前。
河南37所民办高校办学理念各不相同。但办学理念模糊、目标失当、缺乏特色等问题突出。第一,办学理念模糊。尽管各民办学校都提出了独有的办学理念,但口号式和概念化严重,操作性差。第二,办学定位失当。民办高校能否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为自己准确定位并制定合适的战略目标和战术行动非常关键。河南部分民办高校办学目标不明确,办学定位失当。第三,大学文化淡漠。大学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河南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基本呈顺其自然状态,制度保障和投入不足;限于文体等活动,内容单薄,层次不高;各学校间校园文化内容雷同,特色不足。
第一,行政管理欠科学。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将导致管理体制家族化,董事会决策职能不完善,董事长与校长分工不明。家族化的治理结构还造成裙带关系以及权力过度集中。管理者素质很难适应学校发展,管理者构成不合理,管理专业化水平低,管理队伍培养措施不完善。第二,教学管理不够专业。教学是学校的核心,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河南多所民办高校专升本和独立转设后向内涵建设转型,更加注重教育教学,但仍存在问题,如教学管理欠规范,教学质量监控不完善,教风和学风建设有待加强等。第三,学生管理重管轻教。民办高校生源具有特殊性,各高校积累了不同的管理模式。但大多数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思路是严格管理以确保校园稳定,问题体现在:学生管理制度实施不力,学生管理人员学历偏低,背景复杂,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生管理等专业培训。
目前,河南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尚存以下问题。第一,教学目标与手段欠匹配。很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趋同,办学特色不明显,培养目标与培养手段脱节、单门课程与专业课程脱节、教学评价与培养目标脱节、教学方式与培养方案脱节、缺乏课程的科学组织等。第二,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设置趋同,缺乏科学论证,呈盲目性,专业结构失衡。第三,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从河南17所民办本科高校来看,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实验实习条件、教学规范性等与河南部分二本院校存在明显差距。与211院校和非211本科院校相比,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和收入都偏低。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河南民办高校教师队伍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自有专职教师的比例在逐步上升,但教师的质量、结构等依然欠科学。第一,师资结构不合理。民办高校教师结构包括专兼职、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专兼职比例“两头大,中间小”是其显著特征。学历层次偏低。2018年,河南民办高校仅有44.2%的教师具有硕士学历学位,具有博士学历学位者凤毛麟角。再者,职称层次偏低。具有教授、副教授高级职称的仅占30%左右,且多为兼职教师,讲师约占27.6%,助教约占42.4%。第二,教师队伍不稳定。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待遇较差,教师普遍缺乏“归属感”,缺乏职业培训。第三,教师管理不完善。本研究在对师资流动调查中发现,师资管理不科学是最主要原因。一是教师管理机械。有些民办高校要求授课老师坐行政班。教师极少有机会外出学习调研,科研也是闭门造车。少有的生涯培训也缺乏针对性。二是招聘政策和程序缺乏透明性,多是个人协议,裙带现象常见。三是绩效考核随意性太强,薪酬管理不科学。
财政支持有限,物价持续上涨,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口是提高办学效益。首先,办学经费日趋拮据。河南民办高校基本依靠“以生养学”,政府资助匮乏,融资存在政策壁垒。近年来,生源萎缩及物价上涨导致民办高校经费拮据。其次,经费用途存在偏差。民办高校对经济利益的过分追求忽略了教育的公益性。一些民办高校盈余后不投入办学,造成办学经费拮据,追求低成本运作导致办学质量危机。再次,淡漠社会和学生效益。民办高校投资主体来源复杂(很多是企业集团),创办者教育等背景多样,办学动机和价值诉求多元,常常把经济效益居于首位,忽视教育质量。民办高校教育质量整体不高,学生效益易受到损害,高昂的学费成本(约是公办高校的2~3倍)跟随的却是不确定的未来收益。
运用SPSS19.0对问卷“制约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量表”中专家赋值进行描述统计(见表2),结果显示“办学时间短、专业设置欠科学、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术氛围不浓”等因素的赋值偏低。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一是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生源萎缩、市场不健全、社会歧视等[9];二是政府管理因素,包括法律地位低、产权不明晰、法人属性不明确、未实行分类管理等政策缺陷,政策执行不力,政策支持欠缺等;三是民办高校自身原因,包括逐利倾向严重、法人治理不完善、管理者素质偏低、同质化严重等。
表2 制约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主要因素统计分析表
注:表中均值统计量的赋值≥3为有效项,赋值<3为无效项。
首先 ,社会转型。20多年前,河南民办教育的诞生和快速发展与特定环境密切相关。国家综合教育实力较弱,公办高校招生规模很难满足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求,民办高校依靠民间资本应运而生。今天发生了社会转型。第一,录取率持续上升,生源质量日趋下降。受经济效益等因素驱动,民办高校不断降分,持续扩大招生计划,生源质量不断下降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录取率逐年上升,录取分数一降再降。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民办高校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第二,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民办高校的物质建设、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办学规模扩大等都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转型时期融资渠道狭窄和政府资助缺乏都制约着民办高校的发展。第三,传统社会观念的束缚。民众对民办高校投资办学认识不足,社会歧视严重。
其次,政府管理问题。一是民办高校兼具营利性和公益性的双重属性使得其法人属性模糊,产权不清,办学行为难以把握。既要满足社会期待,即履行公益性,又要维持自身可持续发展,不可避免追逐营利性。二是参考发达国家私立高校办学经验,亟须进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三是政府干预过多,主要表现在:政府的管理角色不清晰,管理机构机制不健全。
其三,民办高校办学动机和办学行为存在缺陷。第一,逐利性的办学动机占据上风,办学动机决定着办学行为。逐利性办学思想造成民办高校社会声誉下降,办学者追求规模扩张导致办学质量下降。第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10]。根据对河南民办高校的调研,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较普遍。但董事会未充分发挥决策职能,党委未有效发挥监督保障作用,学术和群众组织职能不健全。第三,管理人员素质不能适应现代大学要求。民办高校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过渡,对管理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管理者没有与时俱进,比如:家族式管理、管理队伍水平不高、管理队伍结构复杂、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低、管理队伍流动性较大等。
提升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要素众多,需要政府、社会和民办高校协作。根据调查问卷,专家们提出的提升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路径集中在改善制度环境、端正办学思想、完善治理结构、强化师资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11],分别占20.5% 、15.6%、17.3%、19.8% 、18.8%。借鉴层次分析法AHP步骤,将相关元素分解成目标、要素、方案等层次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建构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路径模型。实施提升办学水平的五个方案,遵循主要矛盾原则,改善制约因素和核心要素,以达到“提升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目标。见图3。
图3 河南省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路径模型图
美国私立高等教育发达与其制度环境密切相关[12]85。第一,健全市场机制,促进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公平竞争。《民办教育促进法》虽明确规定两者具有等同的法律地位,但这种等同仅滞留在观念层面。民办高校要与公立高校享受同等的学生资助、教师科研政策,要在招生政策、土地使用、税收减免等方面营造宽松环境。欧洲大学起步最早,但科研和人才培养均不如美国,根源在于欧洲大学是国家垄断的,政府管得太多,而美国大学是高度竞争的。美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程度最高,私立高等教育最发达,其公立、私立(非营利性)和营利性院校在生源和财政经费方面展开竞争。我国高等教育历经从完全由政府投资包办到个人缴费上大学、民间投资兴办学校的市场化过程。应把民办高校视为市场主体,改变传统的计划体制管理模式,给其更大的办学自主权。第二,实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分类管理可使营利性民办高校市场化运行,优胜劣汰。美国允许营利性私立高校或高等教育机构存在,按总人数计,其高等教育的10%即私立高等教育的三分之一是营利性的。凤凰城大学有110个校园,是美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的营利性私立大学。南非也允许营利性高校存在,其私立高等教育的三分之二是营利性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是准公共产品,政府应进行财政投资和政策扶助,包括捐资办学等形式。公益性与营利性并不是对立的,适度的营利有利于公益事业的发展。第三,加强财政资助。高等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政府应提供经费资助,私立高等教育也应纳入公共政策范畴。一是政府应将民办高等教育纳入公共政策范畴。应借助资本市场疏通民办高校融资渠道。美国、日本办学经费来源广。美国私立高校的学杂费收入、销售与服务收入、政府资助、私人捐赠等占学校经费来源的95%。日本私立学校资金来源包括学费收入、财政资助、社会服务收入、社团和个人捐赠、科研收入等。多元化融资、充足的办学经费为美日私立培育出国际一流的私立大学。二是以财政资助方式引导民办高校培育办学特色。引导学校实施各具特色的教育模式和专业设置,鼓励学校根据地区特点和社会需求找准定位,寻求错位发展,避免“大而全”和同质化倾向。制定和实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形成错位发展格局。在财政资助中,帮助学校形成独有的办学理念和培养风格,在不同领域、层次办出特色。第四,建构权变评估体系。由于一所大学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应只有主管部门说了算,所以,政府应基于但不局限于现有评估标准,根据民办高校类型与层次不同,建构各利益相关者(主管部门、教师、学生、家长、企业、兄弟院校等)共同参与的评估体系。或改变现有评估标准,由社会独立评审机构来评估。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指出:学校教育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私立教育也服务于公共利益,承担了社会责任,从此角度,所有学校都是公立学校。此言道出了公立教育与私立教育的共同本质是公益性[13]。第一,淡化逐利色彩,强化公益属性。民办高校办学者应专心办学,提升办学质量。将盈余再投入办学,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学条件,而不是举办其他产业甚至据资产为己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成功的私立高校非常重视社区服务。如哥伦比亚大学非常重视社区市场,把社区居民请进来提供校园服务,从校园走出去提供社会服务。第二,把教学质量视为立校之本。民办高校要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出特色是关键。质量立校可采取的策略有:教学是学校最重要的事情,师生是学校最重要的人,组织结构中所有其他主体都应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学校各种资源首要考虑教学,为教学让步,教室、图书馆、宿舍、食堂是学校经费首要投资场所。民办高校要突出办学特色,形成有价值的、稀有的、难以模仿的、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民办高校提升办学水平的关键是办出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实现方式,由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培养途径、教学运行、质量保障构成。第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民办高校的培养目标多为“应用型”,河南民办高校培养的目标主要服务于河南地方经济。根据国家和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建设对人才的需求,聚焦于经济管理、国际贸易、航空、物流、商务、金融、文化等领域,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人际沟通和实践操作等职业能力,自主学习、问题解决、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的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应用型人才。第二,促进应用型专业转型发展。要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设立学科专业。2015年教育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大力促进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这契合民办高校的本质。一要根据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存量专业转型升级。应用型专业试点引导应用型高校进行专业梳理,以试点专业带动一批专业自主转型,使人才培养契合行业需求和岗位特征,以实现学校整体转型。二要尝试设置新业态和新科技急需但尚未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第三,建构新型课程体系。要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设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专业设置要合理,课程设计要体现办学特色,要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等。认真接受政府的教育评估,倾听社会公众及用人单位的意见,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贴近社会需求。一是重视通识教育。为提升学生批判思维和创造力,建构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等课程模块[14]。通识课程要涵盖中国历史、世界文明、价值观、科技进步、生命智慧、跨文化沟通等领域,旨在使学生贯通古今、融会中西,兼具国际视野、中国灵魂、现代意识和科学精神,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要增加选修课比例,树立现代课程观,强化对学生个性、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三个课堂联动”突出应用。第一课堂突出专业知识,是理论教育的主阵地。第二课堂是实习实践。有专业实习、学生社团、文艺体育等。专业实习有校内实训(如实验室)和校外实践,是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载体。第三课堂有勤工助学、就业、创业讲堂、创新创业中心、创业竞赛、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三个课堂联动要考虑专业特殊性,协调好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比例,尽可能加大实训课程比例。课程设置应将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调整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实践教学加强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第四,完善人才培养内外部质量监控体系。一是改善教师考核,激励教育教学改革。民办高校对于教师研究成果,相对于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学术带头人,经费投入和荣誉评选等应向教改项目、教学成果、教学带头人倾斜。职称评定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奖励校市省三级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精品课程以及职业道德、教学测评突出的教师,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二是监控教学质量。奖励考核前10%的课程,后5%的进行整改;鼓励启发式、互动式、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式;建构学生道德、知识、能力考核体系;充分发挥教学质量监督委员会和督导组的监督职能。构建学生、专家、管理人员、校友、社会全方位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推行“素颜迎评”,把评估作为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建立教学现场抽查机制,委托第三方机构落实校级和院系教学领导、高职称教师授课、新进教师担任助教、教师答疑辅导制度。
民办高校要跻身于高水平大学之林,必须按照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第一,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大学章程。宏观大学制度包括国家层面的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微观大学制度指大学的组织结构和体系。政府应引导民办高校制定大学章程,切实落实民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民办高校营利性和公益性的双重属性需要大学章程来明确学校内部的职权职责。第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效率。河南民办高校要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应做到:健全董事会机构和职能,完善监督机构和机制,建立健全学校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学术组织,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等。第三,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协作共治”的治理模式。民办高校需整合学校内外资源,取得高等教育知识论、实用论、至善论的平衡,民办高校要适当权衡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长期与短期利益、全局和局部利益,努力实现“帕累托最优”。政府管理应由“规范控制”向“支持调控”转变;学校应吸收学生参与,维护学生权益;教师应提高教学水平,与学校协同发展;管理者应提高管理效率,树立学校品牌;企业和社会应提供支持环境。
教师是教育领域第一资源。要借助优质师资提升办学水平。哈佛大学历任校长高度重视师资建设,有艾略特校长的“大学的真正进步必须依靠教师”,还有柯南特校长的“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高水平、高素质、高学历的师资是民办高校通向真正大学的唯一去路。第一,加强自有教师队伍建设。截至2018年,河南37所民办普通高校中,共拥有专任教师32600人,其中自有教师不足13000人,不到总体教师的40%。与国家规定的50%尚有较大差距。这种依靠兼职教师办学的模式,难以保障教学质量。自有教师队伍建设包括:以优裕条件选聘真正的学科带头人,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师德建设和职业精神培训等。第二,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可将部分教师输送到国内外知名院校进修培训,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以完善知识和能力结构,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建立高素质实践教学团队,不定期聘请业界成功人士和学术专家到校培训。第三,完善教师队伍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民办高校教师队伍要健康发展,就要由单纯的管控转向教师资源的培训、开发、利用。政府应明确民办高校教师的“事业编制”身份和完善职称评审制度,科学合理地对教师进行激励。第四,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民办高校教师的福利待遇一直偏低,与公办高校差距很大,民办高校要把“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和事业留人”有机结合。要像关心学生一样关心教师,想办法为教师提供住房,解决教师后顾之忧,让教师在民办高校能安居乐业。民办高校收入分配应坚持“紧贴市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多劳多得”的原则,完善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和绩效奖励的薪酬体系,为教师提供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
提升民办高校办学水平需要政府、社会和民办高校协同共治,即要改善制度环境,端正办学思想、创新人才培养、完善治理结构、强化师资建设等。本研究只是基于对河南37所民办高校的实证分析得出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核心要素、存在问题、问题成因和提升路径。由于样本量偏小,这些结论对于其他区域民办高校的普适性有待进一步验证。以后应扩大样本量,尽可能覆盖全国747所民办高校,甚至开展不同国家民办或私立高校办学方面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