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民间甩发舞概述

2019-06-12 08:55临沧市沧源县文化馆
民族音乐 2019年2期
关键词:木鼓人头佤族

■吴 军(临沧市沧源县文化馆)

甩发舞是佤族妇女自娱自乐的富有特色的民族舞蹈,它没有乐器伴奏,都是舞者的自唱自舞,舞时人数不限,一人两人或者数十人均可牵手排成排或围成圈起舞。动作以上身配合脚步往前一步、往后一步、左右移步,向前向后俯仰、左右摇摆、顺势舞动长发为主。甩发的方式有前后甩、左右甩、旋转甩、跪地甩。

甩发舞节奏强烈,舞姿优美潇洒,充满佤族特有的活力。甩发舞展现了佤族女子喜爱瀑布般黑色的长发和喜爱唱歌跳舞的习性,是佤族妇女热爱生活的真情体现。"一个让头发跳舞的民族,一个用心灵唱歌的民族"就是佤族甩发舞的精深内涵。

■佤族民间甩发舞的起源

甩发舞的起源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种说法。

(1)自然、欣喜状态下产生的甩发舞

甩发舞,佤语"稿西尾嘿"。在沧源佤族自治县广泛流传于各村各寨,县城内的有勐董镇永和社区(永茸寨)。

关于甩发舞的起源,笔者在2008年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项目申报工作时,从永茸寨省级甩发舞传承人肖叶弄口中得知:甩发舞是佤族姑娘叶带首创的。相传,在很久以前,阿佤山有一对恋人,那姑娘叫叶带,长发披肩,如花似玉,小伙子叫岩奇,长得彪悍英俊。有一天,他俩一起去山里采竹笋,满山的竹林里结满了蜘蛛网,因忙于采竹笋,没更多时间顾忌什么蜘蛛网,直到采满竹笋准备回寨子时,才发现头上身上粘满了蜘蛛网。他们两人就相互帮对方去除蜘蛛网,叶带帮岩奇拿去了头上身上的蜘蛛网,而岩奇却无法将叶带长发上的蜘蛛网全部拿掉。回到寨子后,他俩费了很多功夫,也没能把叶带长发上的蜘蛛丝清除干净,没办法就询问寨中老人,寨中老人看后认为是蜘蛛的鬼在做怪,要岩奇做一把梳子才能去除蜘蛛丝。在一个月色明朗的晚上,岩奇和叶带又如约在寨边的水槽旁会面,岩奇把做好的梳子送给叶带。叶带接过梳子后,在水槽下用清水冲洗自己长发,并用梳子梳理,这时奇迹出现了,平日里没有办法拿掉的蜘蛛丝被梳子梳得干干净净。因为头发还有水,叶带自然地向左右两边甩了甩头发。在亮堂堂的月亮下,微风轻轻吹来,齐腰的长发随风飘舞,飘舞的头发似水流、似瀑布,动感十分优美。岩奇也被这优美的动作惊呆了,脱口说出:"好看"。叶带笑着重复了一次连续甩发动作,"是很好看!"两人一番欣喜之后,相依而坐,伴着明月用竹木梳相互梳头互诉衷情。回家后,叶带想着当晚情景用自身的体验把一连串甩动长发的动作编排起来首创了动作优美潇洒,刚健与飘逸融为一体的甩发舞。农闲时,叶带约上姑娘们在月光下甩动长发边歌边舞,以此自娱自乐。从此,甩发舞一传十,十传百,成为佤族地区一个民间舞蹈种类流传了下来。

这是因为快乐而产生的舞蹈。

(2)在血祭活动中因生理、心理反应产生的甩发舞。

在云南境内的佤族,过去有过猎人头的祭祀习俗。猎人头起初是为了祭祀木鼓,而祭祀木鼓又起源于感恩。

相传,有一位佤族的女祖先,有一天正领着寨民开荒烧地,树林里突然窜出一只老虎,这位女祖先情急之下拿起挑火的木棍,猛烈敲击身旁的一颗空心的桦桃树,桦桃树干发出咚咚咚的声响把老虎吓跑了,女祖先和寨民幸免于难。为了感谢这颗桦桃树,寨民们把它请到寨子里来,做成木鼓并加以祭拜。围绕着请木鼓树、做木鼓、祭木鼓等过程,民间还产生了一系列祭祀性的木鼓舞蹈。相关桦桃树做木鼓在佤族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念词:

呃——呃!

宜凿木鼓的桦桃树啊,

我们已经从山峰拉你来。

我们已经牵你来到村寨,

现在要让你来辅佐我们,

让你带来谷魂粮满仓,

我们已经拉你回到家园,

现在要让你来保佑我们,

让你携来财神金满堂。

你已经跟我们来到村寨了,

你已经和我们坐在家园了,

桦桃树——好木鼓!

要留下你坐在村寨了,

要护住你守护家园了,

让你成为村寨的法宝,

使我们的谷子堆满仓。

让你成为家园的神器,

使我们的金银垒满堂。

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下,因为屈服于幻想中的超自然力,佤族先民认为对木鼓的崇拜,就是对神灵的崇拜。当崇拜的木鼓没有庇护寨子出现的灾难时,先民们就认为木鼓失去了法力和灵性,需要用动物的血来祭供,如果灾难还继续出现就得用人的头颅来祭供,木鼓才会恢复法力和灵气。于是,就出现了砍人头血祭木鼓的特殊习俗。

在佤民族的心目中,木鼓既是传递信号的工具,更是至高无上的神器,祭木鼓这一重大的祭奠活动,用人头来进行祭祀,就是一种最高规格的祭奠。砍人头血祭活动包括猎手出征、猎人头、接人头、祭人头等一系列的大众宗教祭祀仪式。猎人头的首领由招毕卜卦产生,猎人头的队伍出征时和回归时,留守的寨民都跪拜于村口迎送,猎到的人头迎回后就先放在木鼓房的人头桩上,举行祭人头、祭木鼓仪式。佤族人虽认为人头是一种最高的祭品,但对砍来的人头更多的是怀有敬畏之情,故反过来又将砍来的人头作为祭祀的对象。

纵观整个过程,都充满了血腥的杀戮和鲜血淋漓的场景,所有参与的人,特别是心地善良的女人们在感情、思想和行动上始终只能是无条件的服从,对神力的敬畏和崇拜,血腥、残忍和内心的痛楚,都不能表达和言语。在出征、猎人头、接人头、祭人头这些过程里女人们都是双膝跪地,满头的长发迎面垂下,迎面垂下的长发虽然掩盖了女人们恐惧、痛苦的面部表情,这些极度复杂和矛盾的心情与心底里无声的呐喊与挣扎在她们的身体上产生了自然反射,她们做出了无奈地自然的左右摇头之举,摇动的头颅带动了垂下的长发,抖动的长发似山崖落下的瀑布,很有美感。而女人们则通过这一摇头动作,感觉到自己内心的痛苦得到了表达,得到了释放,继而发现反应动作的幅度、频率越大越快心理情感的宣泄也愈之强大,倍有挣脱悲伤之感,这个动作后来渐渐演变成了祭祀中的摇头舞,久而久之,摇头舞发逐渐形成了佤族妇女喜欢的、用来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和舞蹈。

这是因为伤感而产生的舞蹈。

■佤族民间甩发舞的情感表现

作为表演的舞蹈如果没有情感的融入,它就没有灵魂,没有生命,它就像僵尸一样,毫无美感可言。佤族民间甩发舞的第一种情感表现是叶带在自然、欣喜状态下发现并创编的,它表现的是快乐、幸福的情感。第二种则由身处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下的佤族妇女在无法逃避的生活场景中由于恐惧、悲伤、压抑过渡致使身体无意识的做出的动作演变而来,它的情感表现是伤感的。它诞生的最初并不是一种舞蹈,只是佤族妇女在生产、生活中一些肢体动作,但她们的一举一动都包含了人的最真实的情感。

因多年来一直从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在无数次接触甩发舞后感觉和发现,佤族民间甩发舞从表面上看是女性自娱自乐性舞蹈,正如以上所说它确实是佤族妇女真情实感的体现。佤族民间甩发舞与其它舞蹈不同,沧源各村各寨在过年过节、进新房、结婚办酒席的场合都不能跳甩发舞,除此,其他场合都可以跳。实际情况也如此,跳甩发舞一般也只是见于表演,如《甩发舞》、《木鼓舞》、《铓锣舞》、《祭木鼓》、《祭祀》等舞蹈节目的情形之下。一般状态下,一般人都不会去跳甩发舞。究其疑问,在长时间留意和查找其原因的过程中,每次看跳甩发舞都发现舞者的颈部、面部表情基本上都流露着痛苦的表情,很少有喜悦的表情,除非对舞者特别提示,如"笑一笑,注意表情,保持等"。虽然有提示,但是用相机连续拍摄后看照片,仅可找出一两张是笑的,其余的从那勃起的颈部肌肉、面部表情和眼神里明显可以看到舞者在笑中依然存在和流露着痛苦与茫然的表情,让人心痛。

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人们都是用肢体动作传达思想感情的。甩发舞正是如此,运用了头部的动作表示思想感情。之所以我们看到跳甩发舞时自然流露出的漠然与痛楚表情,与见到祭祀活动时,女人跪在地上摇动长发或村寨办丧事时跳"棺木舞",女人在木臼前,一边舂一边舞以悦死者时的表情相似。甩发舞产生于这种情形下,它更多地在表意着人在痛苦、悲伤和伤感情形下人类的生理、心态,故在日常生活中比较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甩发舞作为一种佤族民间的传统舞蹈,它借助有节奏的舞发来表达舞者的情感,起初的时候它或许不属于艺术的范畴,只是佤族妇女下意识的对情感最简单、最纯粹最直接的宣泄。

佤族民间甩发舞反映了佤族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人们深刻、复杂的思想感情,它是属于自然的、民间的艺术,它就用几个直接、简单的舞发动作就把人们用语言及其它方式都无法尽情宣泄时的情感表达到了极致。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舞蹈的表现内容,甩发舞之所以吸引人们的眼球,正是由于它来于生活,所以比较让人感觉到它具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佤族民间甩发舞是佤族妇女长期以来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它包含了人类的善良、观念、情感。

甩发舞是佤族原生态的舞蹈,是史前原始舞蹈的遗存,是佤族的象征,具有较强的文化凝聚力和感染力,是佤族的品牌,较好地反映了佤族的文化特征,也是佤族灿烂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承载着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内涵精深,特色鲜明,它反映了佤族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是佤族人民向往光明、追求幸福、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形象写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原始的木鼓祭祀活动,在革除陋习后有了新的发展,甩发舞、祭祀性木鼓舞也在长期流传中伴随时代不断传承发展,阿佤人古时跳的甩发舞、木鼓舞当下还在跳。特定的环境产生的舞蹈,演变成了民间自娱性舞蹈和专业舞台艺术两大门类。20世纪70年代未,沧源县文工队创编人员就把木鼓搬上舞台,以木鼓为主题,编创了一个时代性的木鼓与甩发的舞蹈《木鼓声声向北京》,在云南省和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获奖,被香港凤凰电影制片厂摄制在《云南风情录》中。1980年沧源文工队创作编导的甩发与铓锣融合的《高格龙勐》(铓锣舞)参加首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演获一等奖。从此佤族的甩发舞,风糜全国,走出大山,走出国门,甩向世界,成为阿佤山和阿佤人民走向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

猜你喜欢
木鼓人头佤族
云南沧源佤族木鼓音乐文化研究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分析
山西省立法禁止野外用火成效显著 林草防火责任明确到山头地头人头
佤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研究
佤族狂野奔放的木鼓节
假人头防盗大法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
朋友圈
电影《阿佤山》中的佤族木鼓舞文化
探秘猎头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