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分析

2022-05-13 05:24王艺霏
文化产业 2022年12期
关键词:佤族意蕴民歌

王艺霏

全球化时代已经来临,部分民族的传统声乐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云南省佤族传统音乐文化却正灿烂生辉,而且传播态势非常良好。

云南佤族简要概述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佤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省沧源、永德、双江等地方,在缅甸境内也有一小部分人数。佤族文化传统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通过文字传承,也就是说佤族文化没有用史书进行记载,但这不代表着佤族人没有自身的语言。佤族人是有自己的民族语言的,其民族语言是佤语,佤族的文化传承主要使用佤语表述,通过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此外,民族歌曲也是佤族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音乐贯穿于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与生产劳作等方方面面,这也决定了佤族是一个古老神秘、能歌善舞的民族。佤族音乐独特的风格,是纯朴而热烈的,是粗犷而开朗的。劳动之歌、情歌等是云南佤族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历史长河中,佤族人民一直用音乐来表达生活和劳作中的喜怒哀乐。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简要概述

云南佤族人民对自己的描述是,从出生就开始会唱歌,只要会呼吸、会吃饭、会喝水就会唱歌,这也可以看出音乐文化对于云南佤族人民的重要性。在云南佤族,随处可以听见佤族人民的歌声,无论是在吃饭、劳作还是表达爱意,都热衷于用音乐来表达,音乐已经流淌在佤族人民的血液中。古老的佤族音乐也在佤族人民的口耳相传中被传承下来。换句话说,云南佤族音乐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类型,实际上也是佤族人民的一种生活记载。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概述

目前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主要有四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蕴含着对英雄、祖先以及大自然的崇拜

前文也有说过,云南佤族文化没有史书记载,音乐文化的传承都是通过佤族人民的口口相传。这虽然看起来是一种劣势,但实际上在此过程中,给予了云南佤族音乐更多的发展空间。云南佤族音乐中的许多内容都是与宗教信仰、神话传说、哲理等相关的,这从侧面反映了云南佤族音乐文化蕴含着对大自然、祖先及英雄的崇拜。如《江三木落》是为了纪念英雄江三木落而作词作曲的;而《月亮调》展现了佤族人民对自然的尊重和关注;佤族民歌《司岗里》则具有非常浓厚的自然宗教色彩。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蕴含着佤族人民独特的风俗习惯

佤族音乐对其人民世世代代所遵循的行为规范进行传递。佤族独特的风俗习惯,除了长辈向晚辈口头传递外,也通过云南佤族音乐来进行传承。这种寓教于乐的表达方式对云南佤族文化的传承具有积极的意义。民歌占据了云南佤族音乐很大的一部分,云南佤族人民日常的迎娶新娘、办酒席、盖新房等情形中都会有民歌的出现。佤族人民已经习惯了将佤族民歌作為一种表达内心喜怒哀乐的方式。像《送葬调》具有很强的悼念性,是哭丧和守灵时唱的,《敬酒歌》则充分展现了佤族民众热情好客的特点和待客的礼仪规范,《贺新房》顾名思义,就是云南佤族人民齐心协力盖新房时唱的歌。这些佤语民歌展示了佤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也展现了佤族独特的民俗习惯。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蕴含着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狩猎和农耕是佤族人民比较擅长的,因此云南佤族人民通常以唱歌的形式来表达劳作时的热情与激情。比如《放牛调》《撒谷种》等都是佤语人民在辛勤劳作中唱的调子,有着质朴而热烈的曲调。其不仅能够愉悦大家的精神,也能提升佤族人民劳作的积极性。不仅如此,云南佤族音乐也喜欢以爱情为主题,佤族民歌中也有一部分是歌颂爱情的。云南佤族人民世世代代都向往爱情,渴望爱情,他们喜欢用佤族民歌来表达对爱慕对象的喜爱之情、对恋爱自由的向往之情。像《相思调》《春天情歌》等经典的爱情歌曲,讲述了爱情中青年男女思念、离别和感伤之情。《心丹来》和《约把底》则是佤语青年男女新时代爱情观的折射,唱出了他们对爱情生活的态度。总而言之,佤族音乐文化蕴含着云南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和情感的向往和憧憬。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蕴含着佤族人民的教育智慧

云南佤族音乐蕴含着佤族人民的教育智慧,主要体现在对小孩子的教育,也就是体现在儿歌中。像《岩追的爸爸》《妈妈织布我来学》《摇篮曲》等都是佤族人民给小孩子唱的儿歌,这些儿歌大多朗朗上口,音调欢快,既能让小朋友很快学会,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佤族儿歌基本描绘的是花草树木、白云蓝天等,很符合儿童的世界。由此也可以看出佤族儿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于幼儿的关怀,体现了关注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智慧。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传承的优势

地理环境稳定

地理环境稳定是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传承的最大优势。前文也有说过,佤族人民主要分布在云南,一小部分生活在缅甸。目前云南佤族主要居住在澜沧江与萨尔温江之间,这个地方的分布特点为小分散、大聚居。云南佤族人民居住的地方层峦叠嶂,平原稀少,交通非常不便利,这也决定了云南佤族人民不能及时地与外界沟通以及交流。正因如此,这种稳定的地理环境使得云南佤族人民形成了稳定的音乐圈层。云南佤族人民一直按照祖辈传统的生产以及生活方式存在着,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云南佤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正是因为稳定而完整的居住环境和分布特点,当地人在佤族居住地很少使用其他语言和汉语,往往会使用当地的佤语。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一种语言的存在也意味着其音乐文化拥有自己的原生态文化机制。佤族人民可以一直用佤语进行交际,而佤语是佤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传承和创造的原生机制和环境也相对稳定,这也是世代相传佤族民歌的重要因素之一。

云南佤族人民对于音乐文化的认同感

全球化时代到来,许多民族音乐文化或多或少受到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使其传承面临一定的困境。而云南佤族音乐文化能够得到很好传承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云南佤族人民对于自身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对于佤族音乐文化,佤族人民非常自豪和骄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一直生活在村寨里的佤族人认为佤族民歌就是最好听的歌。毋庸置疑,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必然会使不同类型的音乐传入佤寨中,但是对于普通的佤族人民来讲,他们更喜欢自己的民歌。正是因为他们充分热爱自己民族的民歌,所以普通的佤族人民才会在儿童教育、盖新房、婚丧等各方面使用佤族民歌。他们认为,只有传统的佤族民歌才能够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只有传统的佤族民歌才能够完成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普通的佤族人民自豪于自身民族的文化,这样才能够给他们带来快乐,这样对于云南佤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是小时候生活在佤族村寨,后来走出村寨的佤族人对于佤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佤族人走出村寨,接受高等教育,成为有文化、高学历的人才。他们会从佤族音乐文化的现状来反思目前佤族音乐文化存在的不足,然后用自己的方式促进佤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像赵富荣教授就是佤族人,他所创作的《中国佤族文化》就收录了许多佤族民歌,他用自己的方式对佤族音乐文化进行传承。许多佤族人都像李富荣教授这样,在接受其他音乐文化熏陶的同时,坚定认同本民族音乐文化,给普通的佤族人民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极大地促进了佤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三是当地政府对佤族音乐文化的扶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当地政府在重视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意识到了佤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价值,对佤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给予了大力扶持。像沧源县,虽然经济比较落后,但是当地政府没有因此而放弃佤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即使处在较大的经济压力下,沧源县政府仍然保留着佤族艺术团,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这样不仅鼓励了佤族人民传承和弘扬佤族音乐文化的信心,同时也营造了很好的文化传播氛围。这也是云南佤族音乐文化得以传承的积极因素之一。

良好的语言氛围

自古以来,云南佤族人民交流时使用的就是民族特有的语言——佤语。佤语的使用营造了良好的语言氛围,再加上在佤族民众之间的口口相传,使得现在的佤族音乐与文化依旧是原汁原味。新中国成立以前,佤族人是没有通行文字的,但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协助与扶持下,云南省佤族人民终于有了一种通行的拼音文字。如此一来,书面用语和口头传播语的运用有效推动了良好民族语言氛围的营造,这也就为云南省佤族音乐文化传播提供了必要条件。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机制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离不开佤族人日常的生活,即使到了今天,佤族民歌也渗透在佤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云南佤族交通不发达,消息比较闭塞,因此云南佤族音乐文化很难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这使得佤族的传统习俗一直保留了下来,而作为佤族传统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佤族音乐文化也一直得以传承。直到现在,云南佤族人民婚恋、丧葬、庆祝节日、祭祀等一些传统的活动,都会使用佤族的传统音乐。由此可见,佤族的音乐文化在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婚恋自由是佤族人民一直倡导的,云南佤族青年大多到了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自由恋爱。佤族的“串姑娘”活动就是适龄青年寻找自己心爱姑娘的活动,这个活动在云南佤族音乐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活动时,青年男女需要对唱《开门调》,在得到佤族姑娘的同意之后,佤族小伙才可以入内与佤族姑娘们一起唱情歌。这个时候,佤族青年大多都围着火塘进行才艺表演。为了得到佤族姑娘们的青睐,佤族小伙会使出浑身解数将才能展现出来,佤族人大多都认为有能力的人都是能歌善舞的人。这种“串姑娘”活动不仅能够帮助青年们找到爱情,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将佤族音乐文化传承下来。青年男女确立关系之后就需要订婚、结婚,而对于订婚、结婚佤族人民有许多规矩,对于演奏的歌曲也有一定的要求,歌曲必须是佤族民歌,同时是欢快的佤族民歌。在迎宾的时候主客需要对唱《迎宾曲》《送客调》,在婚礼举行的过程中,佤族人民会唱起《加林赛》等欢快的民歌,对于佤族人民来说,没有民歌的婚礼根本称不上婚礼。这样的习俗促进了佤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同时佤族丧葬也有严格的规定,不仅需要跳舞也需要唱哀乐,丧葬过程必须要按照佤族习俗进行,在把去世的人放进棺材时,需要跳《棺材舞》《扫地舞》等。在丧葬过程中吹奏的哀乐,佤族有明确地規定,必须要吹佤族祖辈传下来的哀乐。这样也进一步促进了云南佤族音乐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不仅如此,佤族人民在传统节日的庆祝以及祭祀过程中,也需要歌唱佤族的传统民歌。佤族人民认为,佤族传统的民歌舞曲不仅能够给自身带来快乐,而且还能够“娱乐神灵”。由此可见,云南佤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机制是在传承佤族民俗活动中形成的,这对于佤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音乐贯穿于佤族人民生活、劳作等方方面面。古往今来,佤族人民一直用音乐来表达生活中、劳作中的喜怒哀乐。云南佤族音乐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类型,实际上也是佤族人民的一种生活记载。云南佤族音乐文化蕴含着对英雄、祖先以及大自然的崇拜,蕴含着佤族人民独特的风俗习惯、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佤族人民的教育智慧。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传承的优势在于地理环境稳定、良好的语言氛围以及云南佤族人民对音乐文化的认同感。云南佤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机制是在传承佤族民俗活动中形成的。这对于佤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以上种种因素都是能够促进云南佤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积极因素。在日后的发展中,丰富多彩的云南佤族文化也能够借助这些优势不断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杨宝.云南沧源佤族音乐文化发展变迁研究[J].大众文艺,2021(24):99-101.

[2]刘潆霞.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分析[J].时代报告,2021(04):76-77.

[3]杨松.分析云南佤族音乐的多民族文化特色体现[J].北方音乐,2019,39(02):86+90.

[4]娜汉木.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资源与文化价值探究[J].中国文艺家,2018(11):101.

[5]杨松.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分析[J].黄河之声,2018(13):15-16.

[6]舒婷.云南佤族音乐的传承及其文化意蕴[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133-134.

[7]张宗红.佤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中的积极因素[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85-88.

猜你喜欢
佤族意蕴民歌
干将莫邪传说演变路径及文化意蕴
南闸民歌 留住乡愁
云南沧源佤族木鼓音乐文化研究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为句承诺,守边1720年的少数名族
沧源佤族民歌音乐形态特征研究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