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分析》课程“实理一体化”教学探索

2019-06-11 03:27朱琳
知识文库 2019年9期
关键词:考核食品理论

朱琳

中职食品生物工艺专业的《食品分析》课主要是培养学生食品分析和检测能力,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是一门注重实践教学的课程。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为了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基于本人的教学实践,在《食品分析》课的教学实施上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提出了“实理一体化”教学的思想,即实践在前,理论补充在后,实践理论不分家。

中等职业学校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生源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与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为三年。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目前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其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

在中等职业学校,《食品分析》课是食品生物工艺专业的核心必修课,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食品分析和检测能力,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让他们有效地掌握食品分析的方法,文章基于本人的教学实际,并结合中等职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课程教学实施上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1 教学对象分析

1.1 学生基础薄弱

中等职业院校所录取学生中考分较低,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理解、接受能力较弱,学生基础普遍较差,没有系统的学习方法和理论,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差。进入中职学习后,针对新的理论和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适应力弱,难以融会贯通,表现出学习成为一件困难的事情。

1.2 学习积极性不强

中职学生群体中“厌学”现象较突出,学生常常有惰性和厌学心理。主要原因是部分学生文化基础差,对现在所学的课程听不懂,缺乏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原因是多数学生不愿继续读书,迫于家长要求,无奈才随便选择了一所中专学校。在思想上仍没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对于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常采用被动或者消极的态度。上课仅凭个人兴趣,不感兴趣的就不想听,甚至是睡觉或者聊天等。

1.3 学生实操能力弱

食品专业学生在初中阶段仅进行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和操作,实验技能还没有培养好。进入中职学习后,初次接触食品专业课程,在理论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对很多基本仪器的操作和使用处于空白情况,很多学生不敢操作或者不知道怎么使用操作,导致了动手能力较差。

2 《食品分析》课程分析

2.1 课程理论内容多

本课程涵盖的教学内容比较多而且广泛,包括食品的食品分析基础知识、一般成分分析、有毒有害物质的分析、添加物的分析以及微生物分析等。课程内容多,课时量大,理论教学压力比较大。课程内容的繁杂,在教学中,在理论授课时间内很难全部讲完,往往存在大部分学时需要讲理论。中职学生面对大量的理论学习,学习兴趣低迷,大部分学生听不进去或者直接睡觉,直接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和教师的授课热情。

2.2 教学方式不理想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现阶段的《食品分析》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传统形式进行,理论在先,实践在后,大部分以理论讲授为主,仅安排少量的实验课程。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其优势,理论讲解比较透彻,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相对较好,受理论教学的局限性,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相比较而言,学生的实践操作机会少,导致动手能力比较欠缺,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独自思考的机会较少,导致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而且,基本上是理论教学之后再开展验证实验,间接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分开,导致了教学的实效性差,难以真正做到提高中职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

2.3 课程评价单一

由于课程大部分以理论讲授为主,又限于实验场地和设备的问题,课程的结果评价往往比较单一,常以理论考核为主,未将实验考核纳入主要評价方法。这导致了学生常常死记硬背应付考核,将实验技能的学习抛之脑后,违背了本课程训练学生操作技能的初衷。

3 教学改进的思考

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结合食品分析课程的教学实践,针对课程实验较少、理论讲解比较充分的现状,为了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基于我校的教学资源实际,在课程的实施上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提出了“实理一体化”教学的思想,即实践在前,理论补充在后,实践理论不分家。 主要想法如下:

3.1 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更新和优化教学课程的内容是上好食品分析课程的首要工作。打破学科式教材的限制,结合学生的可接受状况来重新组织、整合、再加工教材,在课程教学中,加大实验技能的学习内容和比重。依据“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的方式安排课程内容,学习即工作。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将学习对象想象为工作对象,模拟工作场景,那么,应该先有工作实践或者工作内容的需求,然后才是理论知识的补充和学习,也使得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加清晰。在实验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主要从食品分析的基本技能和质量检测岗位对学生食品分析能力的需要来考虑,将所需的理论知识穿插嵌入实验操作之中,让学生面对实际的工作任务,自主地学习补充理论学习。从这个角度上而言,教学内容不是越多越好,而应该是学透学通,注重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融会贯通。

3.2 “实理一体化”教学实施

为了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问题,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参与性,在课程实施上实行实理一体化教学,将教学的主场拉到实验实训室,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实验的体验式学习带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识记,加大学生的动手机会,在做中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在实践中学习理论,过去只是练习大脑,现在是手脑一起。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主动性、学习效能自然提高。

教师在实理一体化教学中主要做好“工厂师傅”和“知识大使”的角色。“工厂师傅”提前指派给学生工作任务,学生拿到任务后,分析工作内容,补充理论知识,利用获得的知识完成师傅交代的任务。当学生经过分析思考无法解决问题时候,可以寻求 “知识大使”的解答帮助,他会告诉学生需要的知识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式学习,而是作为一个工作人员,探索工作完成的方法和途径。

3.3 课程考核多样化

转变《食品分析》课以理论考试作为单一考核的局面,在其考核评价体系中,既要有基本技能的考核,也要有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既要有结果考核也有过程考核,既有教师的评价也应有同学以及学生自我的评价。因此,考核形式可以多样化,具体做法是以实验考核为主线,辅以基础理论测验和过程考核三种。实验部分主要考核学生的操作技能,尤其是一些常见仪器的正确操作和使用,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和操作仪器设备。理论笔试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该课程所要求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等内容的掌握程度,主要考核一些基础性的理论内容。过程考核主要是在教学中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科学态度、工作作风和劳动卫生纪律联系起来,全面考核学生。

4 “实理一体化”教学效果

在《食品分析》课程中开展“实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教学技能的针对性,可以有效利用实验室资源,充分体现了以技能为教学目的的职业教育特点。这种模式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的成效,满足了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照顾到学习较差的学生。“实理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热忱,是一个教学相长的有利探索,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学到的是真技能,而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积,直接提升了学生的培养规格。课程考核以实验操作考核为主,方式多样且合理,并依据考核情况对教学的效果做出评估,能起到很好的促学作用。

总之,教学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是为了培养食品分析的专门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扎实的基本功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在教学中,教师要肩负起培养社会所需的实用型人才的任务,要依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地发展变化而做出更多努力。“实理一体化”教学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将教师作为辅助人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合理整合教学资源,在《食品分析》课程中开展“实理一体化”教学,顺应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作者单位: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

猜你喜欢
考核食品理论
恩施市 “四变”树考核新风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360度考核的自我校正机制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
国务院扶贫办:政府扶贫考核脱贫成效占逾60%
危险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