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玥
改革开放即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开拓进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改革开放的实践铸就了改革开放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是对改革开放实践的高度凝练。纵观改革开放40年的进程,可以发现,敢闯敢拼的冒险精神、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开放共赢的包容精神是改革开放精神的重要内涵。
新中国成立至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20世纪70年代,在“以阶级斗争为纲”、“两个凡是”的影响下,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束缚。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思想的解放、社会的变革奠定了基础。是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正式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开放40年,中国在前行道路上遇到无数艰难险阻,正是因为有了改革开放精神这一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才能勇立潮头,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中国对内改革始于农村。70年代末,国家经过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国家经济濒临崩溃,人民生活难以温饱。当时中国农村的缩影——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长期“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出门讨饭是常态。1978年11月,十八名庄稼汉为摆脱贫穷和饥饿,贴上身家性命立下“生死状”,分田单干、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大包干”的决定在当时无疑是对“计划经济”、“人民公社”的挑战,是为了活下去不得已而为之的冒险,可谓是“求生式创业”。虽然预想到他们触动既得利益后会面临质疑和批评,但如果不改变当时 “吃大锅饭”、“磨洋工”的现状,小岗难以发展。
当时没人能想到这一悲壮的决定竟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中国农村的对内改革。小岗生产队在压力和阻力中坚持尝试,直到1980年5月,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公开肯定了“大包干”。1982年,中央明确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改变吃“大锅饭”现状一年后,小岗实現粮食总产量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达400元,是上一年22元的18倍。这说明小岗大胆的冒险是正确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为中国改革开放拉开大幕。以小岗“大包干”为代表的敢闯敢拼的冒险精神是中国改革开放精神的重要内涵。
40年来,中国已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中国人民走上富起来、强起来的道路。这正是大胆改革为中国带来的成果。当今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中国社会改革将面临新的未知、新的挑战,进入更险更难的深水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出1600多项“现代化”的改革方案,着力提升改革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啃下了不少“硬骨头”,这依然是伟大的冒险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这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提出了更大、更难的考验,我们更要以敢闯敢拼的精神去涉险滩、越高山。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要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生产要有计划地进行,不存在商品生产、货币交换和市场。当时的所有经济学理论都认为市场经济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社会主义国家只能搞公有制经济,不能搞市场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有着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性质,但经济发展缺乏活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计划与市场产生冲突,如将计划内的实物、指标拿到市场上进行“倒卖”、从中赚取利润的“倒爷”。中国经济的发展呼唤“市场”,一场思想的解放和理论的变革正在酝酿。
1979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样的提法在当时可谓前无古人,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制度只能搞公有制的既定思维里撕开了一个口子。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观点。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大胆地突破传统理论的框架,紧密联系中国社会的实际,将原本相互对立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进行有机结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让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了更多的生机和活力。这既是改革开放实践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独创的、但最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下,40年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万元,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成为历史。40年来,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没有停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应对当今国际国内诸多挑战而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当今世界形势错综复杂,中国要实现高格局的深度改革,离不开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20世纪70年代,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冒着生命危险通过陆路或者水路从广东越境前往香港,直接暴露出大陆与香港生活水平上的差距。这时的中国还没有开始大规模的对内改革,也几乎没有对外开放,没有生产出口产品的工厂,外商投资也不被允许。封闭的环境没有给中国人安全感,反而让人想要逃离。眼界的打开和政策的改变势在必行。
为了改善广东人民的生活,同时赚取外汇,党中央决定在毗邻香港的宝安县和靠近澳门的珠海成立两个农产品加工中心。1978年,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设计了广东接受外资的方案,在“中央没有钱,可以给政策”的前提下,这份方案于1979年7月15日得到中央批准,同意给予广东和福建吸引外资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出口特区”正式定名为“经济特区”。这一决定敞开了中国的南大门,使这里成为了中国最早接受外来投资、技术、管理、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地方,这无疑为当时处于相对封闭环境内的中国引入了一泉活水。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在广东和福建搞资本主义的质疑声中,党中央带领人民用长远的眼光和包容的心态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和对外开放的政策,让中国经济焕发新的活力。
40年来,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超过4万亿美元,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万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额达到1.9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谋划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我们实现由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变,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为推动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正是开放共赢的包容精神,让中国前进的脚步越来越稳,并为建设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既有真抓实干,又有顶层设计。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不变,中国改革开放的精神也不变。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当今世界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我们更要以敢闯敢拼的冒险精神、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开放共赢的包容精神应对新的挑战,让改革开放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成都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