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学设计案例

2019-06-11 09:46李秀芳
课外语文·上 2019年1期
关键词:声声慢方法技巧愁绪

【摘要】古人云:“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可见,方法引导的重要性。另外,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和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多媒体信息技术与“互动式”语文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与探究中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些都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金钥匙。

【关键词】意象;愁绪;合作探究;方法技巧;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设计思路】《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选取“淡酒、急风、过雁、梧桐、细雨”等意象,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国破家亡、颠沛流离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全词感情基调悲凉,风格哀婉凄苦,极富感染力,是一篇催人泪下千古绝唱,也是写愁的名作。那么,“如何理解词人笔下意象的特定内涵”“怎样领悟词人的愁绪”,是本节课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本节课我从三点思考:一是老师先引导学生分析词中意象的特定内涵,然后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呈现画面,欣赏词的意境美。二是简介作者的人生经历,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分析词人的愁绪。三是授之以渔,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给学生鉴赏诗词的一些方法技巧。

【学情与教法】1.经过高中一学期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感知诗词的能力,也有了一定量的积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大部分学生已经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2.学完《醉花阴》后,学生对李清照的前后期的思想内容及创作风格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3.本课教学运用“朗读赏析”“合作探究”及“归纳总结”的方法,指导学生赏析本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李清照的思想内容及创作风格;2.朗读词,结合注释理解词义;3.能抓住意象赏析词句,归纳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抓“词眼”,体悟词人的情感;2.了解时代背景,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本词;3.通过合作探究,分析意象,品味愁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词人的生平经历,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緒。

【教学重点】1.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领悟词人的愁绪;2.体悟并掌握诗词中常见意象的特定内涵;3.归纳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词的意象,借助联想与想象,欣赏词的意境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歌曲《月满西楼》。2.出示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探讨“愁”字所包含的情感;(2)体悟诗词中常见意象的特定内涵;(3)借助联想与想象,呈现画面,体悟词人的情感。

二、回顾知识点(思想内容及创作风格)

1.生回顾。2.师明确:南渡前,内容:闺怨离愁。词风:清新明快、细腻婉转。南渡后,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婉哀怨、苍凉悲楚。

三、朗诵感知(读诗词)

(一)生读(读准字音、节奏)

1.生读;2.师点评。

(二)听朗读(语速、语调、情感)(抓词眼)

1.师提要求及问题;2.生听朗诵;3.生做答“词眼”; 4.师板书。

(三)生再读(悟情)

1.生读;2.师点评。(“朗诵感知环节”体现“读、评、悟”的教学理念)

(四)重点字词(检查预习情况)

1.凄凄惨惨戚戚(悲伤哀愁的样子);2.最难将息(调养);3.怎敌他、晚来风急(抵挡);4.独自怎生得黑 (怎么、怎样);5.这次第(光景)。

四、品析鉴赏全词(师生互动)

(一)品愁

1.学生讨论学习,完成以下任务(课件展示问题):(1)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妙句赏析(选取最喜欢的句子做赏析);分析词人运用何种抒情方式来表达她的情感?2.师生互动:(1)生讨论;(2)生作答;(3)师点拨;(4)师生共明确。

明确:

1.意象: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学生在黑板上呈现)。意境:哀怨、冷清、愁苦。2.妙句赏析(生自由赏析,师点评即可)。3.抒情方式(明手法):(1)直接抒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定基调)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间接抒情:借“淡酒、急风、过雁、梧桐、细雨”等意象抒发情感。

(二)寻因(知身世)

1.生齐读时代背景(课件呈现)。李清照出身官宦世家,优越的家庭环境让她能够饱读诗书,这样就使得她既“貌美如花”,又“内秀如竹”。18岁的时候,遇到了生命中最宝贵的另一半——她的丈夫赵明诚,他们情投意合,恩爱非常。但造化弄人,上天把最大的幸福和最大的不幸都统一到了李清照的身上。金兵入侵,国家破碎,自己漂泊南方,居无定所。再加上丈夫早逝,晚景凄凉,身世飘零,伶仃孤苦,身边无亲无友。《声声慢》便是词人南渡之后的代表作品之一。2.合作探究,完成以下任务(课件展示问题):(1)一个“愁”字包含了哪些情感?(2)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个意象加以分析,并举古诗词中含有这一意象的句子(析意象)。3.师生互动。(1)生讨论。(2)生质疑,师点拨。(3)生展示成果:①学生在黑板上呈现“愁”字包含的情感; ②生阐释“愁”的具体内容。(4)师点评(教师就学生的展示成果做相应的点评)。(5)师引导意象的分析:①生分析;②师点拨;③其他学生补充。4.师强调意象的特殊内涵(接触少的意象,课件呈现示例)。(1)酒:“愁”的象征。(2)秋风:渲染愁情。(3)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音信。(4)梧桐:离情别绪,牵愁惹恨。如: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5)雨:是哀伤、惆怅的象征。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

(三)齐读全词

五、写作训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下面请同学们选取你喜欢的词句或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呈现画面,欣赏词的意境美,体悟女词人的情感(课件展示练笔要求):1.生练笔; 2.师巡回指导;3.生朗读片段; 4.师点评。

六、课堂小结

(一)归纳鉴赏诗词的方法(教师在鉴赏词的过程中,已经以板书的方式进行了呈现)

1.读诗词; 2.抓词眼; 3.定基调;4.析意象;5.明手法;6.知身世。

(二)名家评李清照

作为一个女子,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李清照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种种苦难反而将她推向“文学圣殿”。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课件呈现,生齐读):“一代词人有旧居,半身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秋是著书。”

七、布置作业(课件呈现)

1.背诵全词;2.至少用一种修辞来表达愁绪;3.“梧桐更兼細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是一幅绝美的黄昏雨意图,试把这幅画面用自己带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出来。(50字左右)(第2题、3题,选做一个)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本节课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上重难点突出。从课堂效果看,学生能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参与度较高。特别是每个小组讨论成果的展示及思路讲解。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对教师而言,在课堂上贯彻新课改理念,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讨论、发现问题,不断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能愉快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从课堂角色看,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及“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教师自己由“讲师”变为“导师”,课堂由“教堂”变为“学堂”。师生在共同营造的宽松愉快的氛围中交流学习,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位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不仅是知识,同时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不只是每篇课文所要掌握的字词﹑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点等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根据教师的点拨,再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最后探讨得出了本诗所表现作者的愁绪,并对其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总之,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与探究中学习,有效地培养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海霞.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育中的运用研究[J].中学语文,2015(6).

[2]许爱萍.师生携手共创语文活力课堂[J].现代教育科学,2010(3).

作者简介:李秀芳,女,1980年生,甘肃省武威市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声声慢方法技巧愁绪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风起了
主持人控制会议离题的方法技巧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探讨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声声慢》——李清照的词里人生
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化教学
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方法和技巧
应是易安居士“憔悴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