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的构建

2019-06-11 08:16魏微
教育与职业(下) 2019年2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职业院校

魏微

[摘要]文章阐述了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构建的必要性,分析了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的现状,进而提出了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构建的有效途径:更新创新教育理念,有效提高地区院校的适应能力;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促进创业生态圈的协同创新;完善创新创业政策机制,构建培养创新人才的创业生态圈。

[关键词]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学生  创新创业  教育生态圈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4-0066-04

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是指对当地教育政策、教育技术和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有效整合和利用。目前,此教育生态圈在构建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职业院校应努力整合当地教育资源,形成一个动态开放、包容并蓄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一、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构建的必要性

1.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硬性要求。我国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职业院校应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人才培养任务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积极培养勇于投身社会实践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切实发挥“地方创业”带动“地区就业”的经济倍增效应。

2.职业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急切诉求。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实践本质是以地区发展为基本单位,协同其他地域发展。在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下,要提倡职业院校向技能型高水平大学方向发展,“内涵建设+特色发展”的新路子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之路,这是开拓创新和跨越發展新机遇下的战略教育实施计划。

3.职业院校创新创业路径的现实需求。有关专家解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路径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职业院校应着力构建发展优先创业和积极创业的路径,这是为缓解和解决就业激烈矛盾而必须努力坚持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取向;二是为了解决当地创新创业教育结构性创业矛盾;三是职业院校应扩大培训规模,联合其他职业院校,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使其更好地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的现状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守旧,不能有效提高地区院校适应时代的能力。部分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不突出,缺乏个性化与分类指导的教学模式;二是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还不完善,难以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三是缺乏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方面的指导,学生不能充分体验创业过程,难以详细掌握创业的具体环节。

2.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落后,未能实现全方位的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目前,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够完善,与企业合作建设创新平台的力度较小,难以有效推进多元主体协同,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难以实现学生特点、专业特色以及社会需求之间的协同;二是区域校企协同育人生态圈单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还不能全方位与当地资源融合、不能为全过程覆盖区域做出示范;三是创新创业成功率较小,且存在竞争压力。总而言之,应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积极开展合作,共同建设“实用、实效、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3.创新创业政策机制单薄,难以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创业生态圈。我国传统教育培养的人才中拔尖创新人才少,缺乏领军人才、原创型人才和创业人才,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这主要是因为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政策机制单薄、创业资源短缺且持续力弱。一是“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合作机制不够丰富,对社会资源的利用率有待提高,机制的空间兼容性也有待提升;二是缺乏“政校企”创新创业合作的相关政策保障机制,在构建政校企协同生态圈时,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整体布局。

三、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构建的有效途径

1.更新创新教育理念,有效提高地区院校的适应能力。第一,更新创新创业理念,明确体系课程改革方向。一是将职业院校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分类指导,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化水平。职业院校要根据高中低、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选择和确定具有差异性的教学目标,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置于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教学中进行分类辅导,并组织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教学实践,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二是以通识课程为主,打造分层次目标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这种分层目标教学模式不仅把创新创业通识课程、特色课程以及实践课程分类创建起来,还可以引入创新创业信息化教学模式,特别是添加慕课、微课、数字教材、多媒体教材等网络学习资源,从而在整体布局上形成内外一体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以创新创业项目为发展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联合创新创业实践,体验创业的具体过程。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项目引导的实践创业教学可以提供科学合理的基础理论、概念、范畴、原理、规则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利于与当地的市场资源相结合。

第二,对接地域协作发展,深化地区院校与时俱进。为有效提高职业院校适应时代的能力,职业院校应立足专业特点,对接地域协作发展,与其他院校共同积极探索与当地企业相适应的创新创业办学模式。一是根据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强、创新创业兴趣浓厚等特点,加强课程建设,使创新创业课程对接社会需求。二是对接专业特色。职业院校要着眼于提高知识技术含量,充分发挥创新创业生态圈创业成功率高和减少内部竞争压力的优势。各职业院校要联合起来,共同打造一个具有全方位创新创业知识指导与服务的合作平台,建立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积极拓宽当地经济发展生态圈的创新创业资源。三是对接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和我国社会经济需求,努力创设创业增长空间,促使创新创业生态圈与时俱进、共同发展。各职业院校应把创新创业教育分为创业教育、创业模拟、创业实践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从普及到精英,由理论到实践,全面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2.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促进创业生态圈的协同创新。第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全方位扩展地方创新创业的空间。从微观角度来看,职业院校应在打造全方位、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整合地区其他院校的优势资源并形成合力。一是着重于学科专业布局,立足创新。职业院校要根据专业发展,深入实施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形成包容并蓄的教育模式,全方位构建地方创新创业学科专业布局,为职业院校构建全要素的众创空间,全方位支持学生把创意转化为现实作品。二是着重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职业院校应启蒙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塑造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促使学生全面而快捷地掌握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素质能力,提升其课程学习行动力,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活动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也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着重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尤其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院校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需要人才活跃的思维力,要培养学生准确判断创业资源市场的优势与劣势、可能性与发展性,这种批判性和审查性的思维能力包括学生对创新创业敏捷的洞察、关键时刻的决策、组织协调能力与领导力等能力。四是着重于应用型师资建设,提供实践模拟操作课程,加强教师管理工作。职业院校应在课程建设中增加创业计划书撰写、模拟实践活动,这种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体验创业之前的各个准备环节,包括学生对当地创业市场的准确评估、创业融资的正确把握、创办企业流程与风险的综合管理。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创新创业专业知识的教师资源库,专门针对当地创新创业的发展前景作出评估与预测,帮助学生导航其创新创业实践。

第二,构建创新创业学习模式,实现院校联动的多元主体协同创新。从宏观层面来看,职业院校之间的共同发展、院校与企业之间的生态圈应努力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职业院校之间应互相沟通,建立流动式的经验交流学习模式,推动院校之间交流国内外创新创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并融入教学过程中。二是地区院校与企业应提高對环境的认知,引导当地创新创业生态圈对创业环境进行认知,尤其是每年不同行业的发展机遇、运行环境以及面对的创业风险,汲取创新创业的相关经验。职业院校与企业双方应在传统理论知识教学与创新实践教学之间寻求平衡,关注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注重普及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三是助力地方企业之间合作。职业院校应精心打造龙头企业示范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点等现场教学基地,并根据地区需要,每年选派学生实践团队到合作企业进行调查专项活动。此外,创新创业生态圈的建立还得益于职业院校搭建的创新创业园,可以采取“一园三区”模式,就是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最初阶段的孵化区、中间发展阶段的孵化加速区以及最后阶段的创业区。

3.完善创新创业政策机制,构建培养创新人才的创业生态圈。第一,以多样化形式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合作机制。校企双方要积极探索联合育人的创新创业模式,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与企业接触科技前沿的优势,建立多样化形式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合作机制。一是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合作机制,努力建立院校之间、校企、校地、校所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这有利于发挥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及校外实践育人资源的作用。职业院校要鼓励学生依托专业背景参加校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以及服务社会的能力。二是形成职业院校“三跨”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破除专业僵化的创业壁垒。职业院校要在院系与院系、学科与学科、专业与专业相交叉的培养机制下,推进导师制度实施,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使学生进入不同的创业行业。三是建立人才科技融合联动机制,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职业院校应多开展科技创新交流会,以此展示学生创新创业与科技作品之间的紧密关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创意作品创造,并通过对创新创业科技作品的相关理念、技术与构造等的指导,搭建学生创新创业网络交流平台,塑造全新智能的教育环境,拓展学生的创业想象力,给予创新创业生态圈创设的学术视野,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要积极整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第二,以政策为保障加强“政校企”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合作机制。一是职业院校要与地方教育部门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实现与当地企业创业资源开发的完美对接。一方面,提倡政校协同的创新创业合作机制,联手共建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职业院校应承接政府委托的创业培训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运营任务,建立“政府主导、学校运营、社会参与”的创新创业培训服务平台,培养和鼓励创业者孵化小微企业。职业院校要与当地政府共同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以及面向大学生创业者开放的公共实践基地。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结合地域发展特点,建设多个大学生基层创业的孵化器,积极构建绿色而开放的生态圈。二是企业要与当地教育部门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实现与职业院校创业资源开发的完美对接。一方面,提倡当地政府承办创业实训营,即打造与职业院校联手的创业教育与扶持平台。职业院校应依托校友会平台,建立校友创业联盟,有效实现创业指导、服务与资源的对接,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另一方面,当地政府要提高职业院校的专项资金拨付力度,支持其成立“双创”学院,并联合地方教育局和人才培育中心合力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职业院校要形成一个不断更新的动态生态圈,以适应新时代瞬息变化的发展需求;也要传承好“百年致用”的创业基因,将地方大学毕业生创业发展摆在首位,努力塑造学生“经世致用、自强致胜”的创业品格;还要高效实现“创应用强校、育致用大才”的创新创业目标,为“双创”教育生态圈探索一条合适的路径,为职业院校学生创客提供更适合发展的平台。

职业院校应融合多元创业资源,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圈,提升创业长久持续的支撑力。职业院校要站在院校、当地政府以及企业多个角度,不断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积极完善创新创业人才教育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机制,助力职业院校的振兴与发展,这就需要职业院校不仅要注重拓展校外资源,也要注重挖掘校内资源,从而集聚更广泛的力量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亚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多元考试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7).

[2]彭勤革,朱锡芳,房汝建.浅谈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4).

[3]邸胜男,牛秋婷.基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决策与信息,2016(11).

[4]张国良.转型发展视阈下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索[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5]李储学.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战略及其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7(23).

[6]杨道建,李洪波,徐占东.“众创”视域下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圈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2).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试论职业院校分层教学的策略分析
教学能力比赛促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