裔大陆 李朝林 洪琼
[摘要]文章剖析了高职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协同管理的背景与特征,指出了学生企业实习协同管理在校企资源要素、实习过程管理、实习质量考评、实习管理平台建设四方面存在协同度不高的问题,进而构建了学生企业实习协同管理平台解决方案,从动力共享、责任分担、过程协同和政策保障四方面建立了高职院校企业实习协同管理机制及其应对策略,以期为学生实习活动的科学筹划和协同管理提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企业实习 协同管理 机制策略
[作者简介]裔大陆(1962- ),男,江苏句容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高级经济师;李朝林(1965- ),男,江苏淮阴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洪琼(1983- ),女,安徽霍山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江苏 淮安 223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新起点下职业院校协同管理机制与平台开发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BJA160060,课题主持人:邢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6-0090-05
当前职业教育站在新起点,面临着新目标、新挑战和新机遇,这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学生企业实习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环节,也是教育教学的核心部分,更是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现阶段学生企业实习存在割裂与质量不高等问题,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主要痛点。协同理论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研究思路,高职院校应从理论视角分析学校、企业两个子系统及子系统之间各要素是如何联系而共同发生作用的。
笔者基于协同理论提出通过控制“要素、过程、产出”等三个维度的某些序参量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并从构建“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生企业实习校企协同管理新机制,为高职院校学生实习活动的科学筹划和协同管理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一、高职学生企业实习协同管理特征
学生企业实习是指职业学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人才培养方案,安排或者经学校批准到企(事)业等单位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践性教育教学活动,包括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学生企业实习协同管理是协同理论在校企合作育人过程的应用,通过有效机制的引导和保障,各要素之间协调互动,进而提高整个系统的生产效率。
1.行为的整体性。学生企业实习的核心是校企间的合作教育。校企双方要形成行之有效的协同管理,就必须在实习过程中保持职能的整体性。校企双方要有效对接、分工协作,只有二者之间实现协同互动,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性,才能使得系统内部更加有序、稳定,实现“1+1>2”的效果。
2.职能的互补性。企业以真实的生产环境、生产设备和生产任务系统化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可以实现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化,这是学校课堂无法满足的。高职院校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机构,可以为企业提供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开发及其相关服务等。因此,企业和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的职能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3.合作的穩定性。在企业实习环节中,企业和高职院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彼此间育人要素的有效对接可以促成校企育人在培养目标、培训内容、培养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形成相对稳定性,进而形成学生实习模式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可以有效调节和利用校企教育资源要素,推动企业实习环节的科学、高效和优质运行。
4.管理的远程性。学生企业实习地点、岗位分散,学校教师、学生、企业师傅间的沟通交流、信息传达以及教育管理都具有一定的距离,在管理方面具有远程性。
5.效益的放大性。校企合作育人主体间追求的目标各异,但二者的效益是相关的。企业追求的是人才供给数量和供给质量;高职院校追求的则是就业率、就业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实力。校企合作育人、协同管理企业实习等教育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形成显著的价值效应。
二、高职学生企业实习协同管理要素分析
1.校企资源要素协同度不高。资源要素协同不只是一种教育行为,更是一种经济行为。企业投入资源要素,需要得到相应的回报,最直接的就是从实习生中获得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但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实习生的选择权更加灵活,同时企业在核心资源要素和人力资源投入上也存在较多制约因素,加之学校也面临相关政策制度不配套的困境,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校企资源要素的协同,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的育人成效。因此,建立校企资源要素协同动力机制是达成稳固、有效的合作,破解校企合作育人可持续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
2.实习过程管理协同度不高。学生企业实习是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培养专业技能的实践性教育教学活动,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职业精神养成与职业技能训导的融合过程,这就需要学校、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习计划,明确实习目标、实习任务、考核标准等,共同选派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的人员全程指导、管理学生企业实习。在实际企业实习过程中,存在以下三点问题:一是企业缺乏专门的对接专业技术人员,学校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更多体现的是学校专业教师的方案;二是学校制订的专业实习计划过分强调职业能力形成的逻辑规律,而企业生产有明显的淡旺季,校企双方往往出现时间错位,以致实习计划难以落实,或者难以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三是企业的人资部门往往只“管”不“育”,而学校管理又难以企及,从而导致管理弱化或缺乏人文关怀,严重影响企业的实习效果。
3.实习质量考评协同度不高。实习质量考评是提高企业实习质量的导向器,但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实习质量考评还存在考评标准不具体、考评主体不落实、考评指标“虚化”等问题。大部分学校虽然制定了专业企业实习标准,但过于宏观,没有准确反映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各个阶段的目标内涵,以及学生必须习得的技术技能和职业规范等;很多专业针对企业实习的考评实行企业、学校双主体考评协同,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协同与沟通,这种考核管理的实际实习效果难以精准判定。此外,大部分专业实习考核指标定性模糊,在操作过程中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以致实习成绩“水分”太高,背离了考核的初衷,严重影响了实习质量和校企协同育人的成效。
4.实习管理平台建设协同度不高。实习期间管理工作很多,如实习企业岗位推荐、信息告知、实习进度管理、实习记录与报告评阅、师生互动等。现行的实习管理一部分学校采取的是人工方式,还有一部分学校初步建设了信息化实习管理平台,从平台实际运行可以发现还存在问题导向把握错位、管理主体缺位、管理功能不全、管理协同不足、平台使用卡位等问题。
三、高职院校企业实习协同管理平台的实践
高职院校企业实习的协同管理离不开信息平台的有效支撑,实习效能的最大化更多取决于实习管理水平及信息化手段的应用。2017年,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完成了学校整体信息化环境升级,建成了智慧校园,构建了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互联网+”学生企业实习协同管理平台,实现了学生实习管理的主体协同、组织协同、资源协同、信息协同和应用协同等,并建成平台WEB端+APP客户端,实现了线上协同管理、指导、互动与线下实践相结合,详见上图。
资源要素协同方面:资源主要包括校企协同育人相关制度(文件)、学生人才库、校企专家库、设备库、成果库、学习资源库等。学校要根据以往校企合作各方面情况,遴选优质专业实习基地,签署校企深度合作框架协议,企业申请平台会员,发布企业实习岗位信息,发布专业实习计划,形成平台上的供需对接,并构建专业实习协同管理领导组织机构及达成组织成员的责权利共识,明确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确定校企协同育人方案及相关文件制度,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实习方案》《专业实习管理办法》等。随着校企协同育人及合作深度的推进,可进一步推进学生人才库、校企专家库、岗位资源库等相关资源建设,从而实现学生企业实习协同管理的资源要素协同。
过程管理协同方面:企业管理人员、学校专业主任、班主任、指导教师及企业师傅等要通过平台围绕学生实习过程的岗前动员与安排、购买实习生保险、企业接受实习生、实习岗前培训、上岗/变更岗位、岗位考勤、师生互动、岗位技术指导、实习安全教育及实习过程的监控管理等进行过程业务的交互。同时,平台要融入情境感知技术,实现信息的智能推送功能,如某学生未及时考勤或实习表现异常等信息要自动推送给班主任、指导教师等,使各主体实时了解学生的实习动态,及时进行反馈和处理。
质量考评协同方面:实习考评要多主体参与,各占一定比例,并采用过程考核+总结考核的形式。除周(月)记评阅外,要定期开展阶段考评或技能比赛活动等,做到职业技能水平+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的贯穿融合。学校指导教师或班主任要定期到企业跟岗,参与实习学生的阶段交流活动和阶段考核,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动态,实习结束还要安排实习总结,进行实习满意度调查,从而真正提高校企育人成效和学生实习满意度。
平台建设协同方面:平台要建立统一的知识、信息管理规范和标准,还要统一平台信息管理流程,便于学校和企业的使用。企业实习协同管理信息流和业务流要贯穿于协同管理过程始终,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存储、使用等各环节要进行规范化操作。平台可以提供资源信息、行业信息、实习供需信息、实习制度管理、计划管理、进度管理、考核管理、实习记录与报告评阅、师生互动、实习咨询与实习调查等功能。
四、高职院校企业实习协同管理机制策略
1.动力共享:资源协同机制。校企合作是对高职院校与企业各要素资源的匹配、加工与重组,使之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协同发展,其最大的交易收益是资源共享带来的效应,资源包括校企人力资源、技术资源、成果资源、设备资源等。一是建立“三维矩阵制结构”的校企人力资源共享机制。校企双方要按照“矩阵制组织结构”方式,组建专门的校企协同育人管理机构,围绕校企协同育人总目标,把企业管理人员、生产主管、师傅、学校专业主任、指导教师、班主任等纳入机构组织,做好校企各主体对接和分工协作,协调好育人的各个环节。二是构建“产教融合大平台”,创建校企资源共享机制。校企双方要以交易、资本为纽带进行深度合作,把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结合起来,建设集实习实训、人员培训、创新创业、产业教育、技术研发与服务、成果转化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大平台,使校企资源要素趋于目标精确化和操作步骤有序化,进而增强校企资源要素协同度,提升校企协同育人的能力和水平。
2.责任分担:组织协同和责任分担机制。学校和企业协同育人管理在观念、制度和思维方式等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且企业协作活力不足。为更好促进校企多方协同育人,促进各方主体的活力,应构建协同管理的组织架构。校企要共同成立实习协同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人员由企业、学校共同参与,并围绕校企协同育人总目标,分工协作,协调好育人的各个环节,从而保证育人任务的有效落实。校企协同管理领导小组要共同商榷并明确以下内容:一是构建交易框架下各主体责权利的均衡和共识,交易可以指人才、资源、合作等,明细各主体职责与任务,明确校企实习事项沟通协调与对接责任人;二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案、企业实习管理办法、考核和评价标准等,该组织结构对企业实习质量负责;三是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绩效评价机制及过程监督体系等,促进企业实习的协同发展;四是中高職衔接的协同育人管理要构建中职学校、高职学校、企业的“三维协同”运行机制和 “高职引领”的合理责任分担机制,进而开展“多方联动”,促进教学、产业、利益的统一。
3.过程协同:实习过程的管考奖机制。企业实习具有远程性和多主体性的特点,实现实习过程的协同管理离不开有效平台的支撑和有效的管理机制。一是在管理制度保障机制方面,校企共同制定一系列相关保障制度和协议,建立管理机构保障机制,如领导小组、指导小组和督巡小组等,还要设立实习管理专项经费保障机制,如企业协同管理经费、实习生保险经费、指导经费和督巡经费等。二是制定平台协同管理相关机制,建立适合云平台的协同工作管理制度、知识信息保密制度、知识管理评价体系标准与制度等。三是设立企业班主任制和实习阶段交流活动制度。学校和企业班主任要根据学生实习心理特点和职业认知适应期、技能熟练波动期、心理稳定成熟期与情绪倦怠浮躁期四个阶段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干预和跟踪管理工作,并采用“阶段化精准管理”,科学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实习过程的阶段交流活动制度,可采取“整体+局部”的形式,活动形式要多样化,如下午茶、趣味活动、拓展活动等,还要通过平台展示共享,方便各主体进行查阅,从而增强学生和企业之间的情感沟通和文化融合,实现校企文化的有机融合。四是建立企业师傅评聘考制度,提高企业师傅的竞争力,并重视学生实习质量考核,认真记录实习档案,实行实习淘汰制。同时,政府还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对校企协同育人成效进行综合评价,这是校企双方享受政策优惠、资金支持的重要依据之一。校企协同育人绩效评价不仅要考虑最终的成果,还要对过程和阶段性成果进行关注,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学生学习质量考核要综合考虑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创业、技术获奖、成果转化、知识转移等成果,从而建立动态、科学、合理、有序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4.政策保障:政策法规保障机制。政府虽然颁发了一系列促进高职教育发展及实习管理规定和要求的文件,为我国职业教育的科学有序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但还缺乏对行业企业责权利的统一规范,对行业企业的税收优惠和经费补偿机制还不够完善。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应制定配套的执行文件,企业和高职院校也要在政策引导下,积极寻求协同合作的机遇与模式,制定本单位配套的政策和制度体系。例如,地方政府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激励政策时,要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作为重要内容,加强指导、支持和服务,同时对校企合作成效显著的企业,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或优惠激励政策;还要鼓励高职院校通过场地、设备租赁等方式与企业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并按规定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企业和高职院校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或职工培训方案,为学生实习实训、教师实践、学生就业创业、员工培训、企业技术和产品研发、成果转移转化等提供支持,并对长期深度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精神激励。
[参考文献]
[1]本刊记者.陈宝生:要让职业教育“香”“亮”“忙”“强”“活”“特”起来[J].职业技术教育,2016(36).
[2]本报评论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N].中国教育报,2012-03-26.
[3]洪琼,徐建俊.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管理内涵与要素分析[J].职教通讯,2018(2).
[4]曹瑞琴.浅议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期间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3).
[5]邢晖,郭静.职业教育协同治理的基础、框架和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3).
[6]张浩.协同创新中的知识转移演化机制与激励策略研究[J].中国科学基金,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