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高职生道德教育审思

2019-06-11 08:16汪立超
教育与职业(下) 2019年4期
关键词:微时代高职生道德教育

汪立超

[摘要]微时代的到来,给高职生带来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影响,也给高职生道德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以新媒介为契机,立足实际,剖析微时代高职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探索新媒介与高职生道德教育的有效融合。创新道德教育内容和载体,构建多维立体的道德教育格局,强化教育平台建设,是微时代化解高职生道德教育困境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微时代  高职生  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8-0074-05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曾说过:“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应用,都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①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的横空出世,为高职生道德教育建设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德育工作者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工作趣味性和时效性提供了便捷渠道,为高职院校创新道德教育方法和模式提供了无限契机。但是,正如恩格斯所说:“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②西方国家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在新媒介上大肆以令人新奇的方式包装西方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潜移默化地侵蚀着高职生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致使高职生的民族意识、政治信仰和阶级意识逐步弱化。为此,剖析微时代高职生道德教育问题,创新高职生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是当下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微时代高职生道德教育之“机”

1.微时代丰富了道德教育的内容。教育内容的获得是开展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前提,离开内容的支撑,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教育内容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教育内容。随着微时代的到来,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应运而生,为高职生道德教育的创新夯实了基础、创设了新机。一方面,微时代信息传播高效迅捷,打破了道德教育资源时空和环境限制的壁垒,实现了道德信息资源的无障碍传播,为高职生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进入微时代,高职生道德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变为动态。德育工作者能够更好地借助新媒介深挖、甄选道德教育内容,并有效地将其与高职生的道德诉求结合起来,从而大大提升道德教育的时效性,彰显道德教育的时代应然之义。总之,在微时代,新媒介所蕴含的教育资源,使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内容更丰富、选择更多样、时代感更强烈;多样的教学手段更有利于德育工作者关心学生、关注学生和关爱学生;逼真、立体的教学形式更能打动学生、感化学生,引起学生共鸣。

2.微时代拓宽了道德教育的载体。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传播方式,时刻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和大脑,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其说互联网是一场技术革命,倒不如说它是一场社会革命,互联网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组织,那就是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没有互联网,人类几乎不能存在,互联网已然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部分。”③互联网信息技术助推德育工作者搭建高职生道德教育新平台。德育工作者通过微信、博客等自媒体平台,一方面,能夠密切关注高职生的网络言行举止,及时掌握高职生的最新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针对高职生关切的焦点、热点问题发起讨论,消除传统道德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界限与鸿沟;另一方面,能够对高职生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问题进行释疑解惑,引领高职生思想,有效应对各种错误思潮给高职生道德教育带来的挑战。总之,德育工作者通过微信、微博等新的传播方式能够不断“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④。

3.微时代创新了道德教育模式。时下高职生极其依赖手机等移动终端,喜欢通过移动终端获取各种信息,传统的重知识、轻实践的道德教育模式不仅很难满足高职生对道德价值的诉求,而且易导致高职生道德行为失控。网络新闻、网络视频、网络论坛、博客、微信、微博等新兴传播方式为高职生道德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德育工作者借此把传统的道德教育与新媒介融会贯通,使道德教育主客体能够在新媒体平台上针对教育内容进行有效的对话、交流和沟通,这样既保持了道德教育的严肃性,又增强了道德教育的趣味性、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多样化道德教育模式的运用弥补了传统道德教育的短板,使道德教育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二、微时代高职生道德教育之“危”

1.微时代主流道德价值观话语权面临巨大挑战。微信、微博等微载体的运用,给高职生道德选择带来无限空间,也深刻影响着高职生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但是,由于高职生对大量网络信息过滤能力不强,难以对主流道德价值观和非主流道德价值观加以甄别,导致对主流道德价值观缺乏感知、关注和认同,易陷入不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并做出错误的举动。同时,国外敌对势力利用新媒介极力鼓吹西方普世价值观,不断冲击着和削弱着主流道德价值观在网络世界中的话语权威和主流指引作用,“原来被大众普遍接受的绝对真理,现在却被人们宣布为需要论证和证明”⑤,主流道德价值观话语权面临权威旁落、指导失位的困境。

2.微时代多元化信息资源加大了道德教育工作的难度。信息内容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决定道德教育导向作用的发挥。微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效果明显,网络信息对好奇心极强的高职生来说犹如魔石一般,使他们有意无意地浏览大量网页,获取海量信息资源,但很少考证信息源的可靠性、辨别信息源发送者的真实身份。加之多元化网页传播的内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多数倾向于商业性以及娱乐性,信息质量往往无法保证,降低了信息资源的道德教育价值功能。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西方敌对势力会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兴传播方式,以匿名的方式宣扬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夹裹着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蒙蔽高职生的视线,扰乱高职生的心智,弱化高职生的道德意识,动摇高职生的理想信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职生“三观”的形成。“互联网就像打开的潘多拉盒子,它诱使我们将人类本性中最邪恶、最不正常的一面暴露出来……它腐蚀和破坏整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和价值观”⑥,多元化信息资源加大了高职生道德教育工作的难度。

3.微时代网络环境的监管难度加大。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环境是人创造的,同样地,环境也能够对人起到创造作用。”⑦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对道德教育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然而,在微时代,网络综合监管治理体系建设与信息技术发展仍未达到步调一致,网络环境监管依然存在漏洞,导致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高职生道德教育环境变得日益复杂,道德教育管控难度日趋加大。尽管目前大部分高校也采取了加强网络环境监管的措施,如防火墙、IP 地址监控等,但这些措施也有不少漏洞,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对网络环境的监管,深刻影响着高职生社会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和共同价值观的教育,一定程度上消减了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三、微时代高职生道德教育创新路径

1.创新微时代高职生道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当前,微载体的不断开发与应用,为信息时代开展道德教育工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沟通。“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一个讲台”的教育方式与时代要求相去甚远,难以满足高职生道德教育的现实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要基于高职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与焦点问题,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道德教育工作活起来。具体来说,采用微信、微博等新兴传播方式获取海量资源,挖掘正面信息;利用各种音频、视频、文字、图片资料开展教育工作,从教学素材、理论内容、话题选择等方面更新道德教育内容,把道德教育融于微电影、微绘画、微舞蹈、微文体活动等微艺术中,促进道德教育效果的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⑧可见,高尚的道德情操仅靠理论教育是铸就不出来的,须放置于现实生活之中打磨。正如胡塞尔所认为的那样,“思想本身并不是事物的基础结构,因为任何思想也都必然有自己的意识基础,这个基础就是生活世界。”⑨生活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植于现实生活的道德实践的形式与途径也是变化多样的。当下“一种新型的融实践体验、参与、践履于一体的实践模式——微‘公益”⑩活动逐渐被高职生接受,悄然成为高职生道德教育实践的崭新平台。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应在充分把握新载体特质的基础上,组织以道德教育为主题的微话剧大赛、微视频大赛、微电影大赛等,鼓励高职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道德知识竞赛、道德规范宣讲、微公益宣传片等活动,引导高职生尽微薄之力举办微公益活动,培育高职生做一个有爱心和责任担当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2.构建微时代多维立体的道德教育格局。《易经》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微时代,要发挥政府、学校和家庭“三驾马车”的作用,全力构建多维立体的道德教育格局,营造道德教育良好的生态环境,切实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从政府层面来说。首先,建章立制,使高职生在使用新媒体时有章可循,规范自我行为;其次,制定并完善对媒介市场的法律约束,强化对媒介市场的管理,提升媒介组织的法律责任意识,对传播不实、不良信息的媒介组织严惩不贷,帮助高职生接收道德发展所需的准确翔实的信息;再次,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大局把控能力,界定并规范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权责,以防止不作为、相互扯皮现象的发生;最后,利用新媒体平台,牢牢掌握话语主导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生道德教育工作的价值取向,促进高职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

从学校层面来说。首先,以高职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切入点,广泛开展网络心理知识学习和心理辅导培训,积极有效地对高职生进行心理疏导,完善高职生网络人格,确保高职生健康成长。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广为发布能够吸引高职生注意力的正面信息,让高职生感受到发布的信息内容能够满足其对知识学习、理想追求的需求,从而乐于接触、接受这些信息,进而提高对道德教育内容的认同度。二是贴近高职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开展充实详尽的道德教育,着重培养高职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分析和解决网络信息中夹裹的思想问题和社会道德问题的能力。三是提升高职生对微信、微博等新媒介网络道德规范的认识,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行为意识,培养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教育高职生要洁身自好,面对复杂的微信、微博信息时要做到坚持底线、不越红线,坚决抵制有损党和国家声誉的信息。其次,培养具有扎实学识、道德素养、媒介素养的新型德育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是进行大学生道德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构建者、实施者。一是强化政治意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应强化政治意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始终与党中央步调一致。在面对错误思潮和社会敏感话题时,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要敢于亮剑发声,为高职生树好榜样,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二是树立服务意识。袁贵仁指出:“网上教育功能的实现离不开服务,必须将教育与服务相结合、寓教育于服务之中。”11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唯有通过快速、高效的服务,才能不断唤起高职生对道德教育的关注度,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三是提升媒介素养。顺应微时代发展潮流是大势所趋。高职院校应敦促德育工作者主动加强对网络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实践,熟练使用新媒体开展高职生道德教育,深挖道德资源,创建有吸引力、感染力的微平台,引导正确舆论走向,提高高职生的辨析能力,使高职生学会筛选积极向上的信息,并做到不制造、不转发、不宣扬虚假信息和反动信息。

从家庭层面来说。首先,培育良好家风家教。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道德教育的主场所,对优良社会风气的塑造以及传统美德的弘扬發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微时代,作为德育教育开端的家庭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新媒体的不良文化思潮和道德观念的冲击。对此,家长应义不容辞地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消除恶劣影响。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显然,家长务必强化“立德树人”的家教理念,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现“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达到“明大德,守功德,严私德”的高度自觉,为子女的美德养成、正确“三观”形成以及和美人生塑造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其次,积极参与学校道德教育工作。“作为教育资源之一的家长(父母或家中的长者),在子女就读大学期间,积极地配合学校教育,立意未来,放眼社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子女进行教育或施加影响。”12

3.加强新媒介网络道德教育的监督与管理。首先,加强对新媒介不良信息源头的监控,时刻紧绷掌控高职生思想动态这根弦。“网络技术的超时空性可以引导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并不断促使这种网络舆论声势更加壮大,从而在网络世界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压力。这种造成网络舆论压力的舆论内容,其形式与内容已经多样化,既有健康向上的,也有消极颓废的。”13各类不良信息和非法信息一旦发端于网络上,若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则极易呈幂次方传播,从而对网络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和危害,加大道德教育内在价值和目的价值实现的难度。为此,加强对校园网信息入口的严密监控、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发现虚假、造谣、暴力等网络信息,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截留清除,并且要在第一时间对高职生思想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做到正本清源,增进高职生对道德教育内容的认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14

其次,加大校园公众平台建设力度。微信、微博等已成为高校向学生传播知识和师生沟通的主要媒介,但“网络社会人际互动的陌生性、流动性、异质性、多元性、隐匿性、符号性、短暂性等复杂社会形态特征使得基于传统简单实在社会的非正式控制难有作为”15。对此,高职院校要创设健康的道德教育网络环境,既要以微信、微博等新媒介为契机,高扬时代主题,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用先进的典型教育学生,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用身边的事迹说服学生,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塑造学生健全、高尚的思想品格和道德情操;又要关注德育发展的最新动态,建设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微信公众平台和微博网页,积极推送前沿知识与新闻,为学生提供全面、客观、可靠的社会信息;还可以在微博网页上添加“在线答疑”“革命歌曲”“革命电影”等栏目,吸引学生,凝聚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道德教育水平。

微时代多元价值观相互碰撞、交锋和渗透,给高职生道德教育带来了深刻影响。高职生道德教育已无法绕开新媒介而独立进行,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工作必须要适应这种新变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新微信、微博等新媒介网络道德规范、信息道德行为规范,培养高职生自律意识、责任意识和高尚健康的人格,筑牢高职生抵御各类有害信息侵袭的“防火墙”。

[注释]

①(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3.

②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69-470.

③张元.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6:1.

④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12-09.

⑤(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

⑥(美)安德鲁·基恩.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M].于德良,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159.

⑦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⑧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5.

⑨李鹏程.胡塞尔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193.

⑩郭超.“微时代”改善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新路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4.

11袁贵仁.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2(12):7.

12王竹青.析大學生家庭教育[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57.

13卜建华.当前社会思潮的传播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109.

14习近平.把我国从网络大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4(3):10.

15陈敏.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机制探赜[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154.

猜你喜欢
微时代高职生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高职生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生的学习现状与改善措施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关于高职生换元积分法教学的探索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