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联想意象、把握景物的特点”“领悟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境,把握情感”三个方面对诗歌中的意境教学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理解,希望以此提高诗歌鉴赏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歌;意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诗歌文化是我国灿烂的瑰宝,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发展,我国已经成了诗歌的王国。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代大学生作为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者,肩负着发扬诗歌文化的重要职责。基于此,如何让学生高效地学习诗歌,对诗歌进行赏析,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对于诗歌教学而言,首先应当从其意境入手。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诗歌主要分为三种境界,即物境、情境、意境。所谓物境,主要是指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形象;情境主要是指主观上的想法和思想理念;意境则主要是指将客觀事物的形象与主观意识进行有效的融合,寻求二者之间的统一和谐。对于诗歌的意境欣赏而言,诗人首先是需要在脑海中产生事物的具体形象,浮现相应的画面,然后充分运用自身的审美能力和相关的创作经验,深入体验诗歌中的内在情感,从中体会到诗歌的意境,从而对诗歌进行赏析。
一、联想意象,把握景物的特点
众所周知,所谓诗歌,可以称为一门艺术,它充分运用了图画和形象,对事物进行有效的创作。在实践创作过程中,诗人通常会根据日常的所见所闻,在脑海中浮想联翩,并且所有的事物形象不断进行组合和闪现。不管是抒情还是叙事、写景还是咏物,都必须立足于实际事物的具体形象。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出,诗歌是立足于生活实际的,根据事物的具体形象特征、表象、景象及物象,充分运用自身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转变为诗歌中的具体形象。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诗歌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作者的思维想象能力和发散能力。
(一)依据字词联想单个意象
俗话说:一首诗歌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一朵花、一片云的具体形象。对于诗歌的意境教学主要从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诗歌中进行引导,让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对他人作品的分析鉴赏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具体生动的形象。例如,在进行《天净沙·秋思》的诗歌教学过程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样的诗句让读者能够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形象,枯黄的藤,苍老的树枝,在黄昏中几个乌鸦昏昏沉沉地在空中低飞,桥下潺潺溪水,周边居住着几户零星的人家。在荒凉的古道中吹着凄凉的秋风,一匹瘦马在夕阳中缓慢前行。这些单个零星的景象都凸显出了诗人的孤单,读者也能充分想象出画面。
(二)根据句节联想群体意象
在对诗歌进行创作和鉴赏的过程中,通常我们可以看出,诗人都会通过单个事物的形象叠加充分体现出相应的意境,同时不同的单个事物彼此之间会相互渗透和衬托,从而形成一幅具有群体形象的画面,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应当是最富有表现力的意象画面。还是以《天净沙·秋思》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句话均采用自描的手法,通过对意象的简单描述和意象的有序排列,为读者构建出了悲凉萧条的情景画面,而第四句则是整个诗歌的核心和重点,夕阳西下,诗人独自一人在外流浪,这样的游子形象是悲凉的、孤独无依的,也是思念家乡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群体形象是读者脑海中形成画面的主要内容,单个事物形象的叠加使得整个诗歌更具有画面感和真实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三)根据整篇联想整体意象
不管是作者还是读者,要进行诗歌的创作和鉴赏,都必须深入其中,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或是戏景。这里所说的画面或是戏景,就是通过诗歌的具体表象或集合群体构成的全面整体形象。例如,《天净沙·秋思》在创作过程中对于景物的选择是十分科学合理的,在最为适合的环境下选用了最相配的景物,创设了相应的意境,用自身的想象能力和自描手法,对游子形象进行了衬托,体现出游子的愁思。在进行实践教学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和帮助,虽然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游子有所不同,无法想象诗人所创设出的具体形象,但也会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二、领悟情感,把握情境
(一)通过意象领悟情感
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诗歌在进行创作时,诗人通常不会直接将自己的情感进行表达,会委婉含蓄进行阐述。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诗人会通过对具体事物形象特征的分析,将自己的具体体验和思想情感融入其中,具有很强的主观意识。由此可以看出,事物的具体形象不仅仅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更是诗人体验并表达情感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大多数诗人而言,都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一首生动、引人入胜的诗歌必将是具体而沉默的,是自由奔放的。例如,在表达无奈失望时,可以采用“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读者可以想象其中的画面,通过长江流水的默默无闻感受到诗人的无奈;在表达兴奋时,可以采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要表达初春的欣欣向荣,则可以采用“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要表达诗人的愁思,可以充分依托“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在这样的意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理解诗歌中潜在的意象。
(二)通过环境领悟情感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看出,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性格兴趣产生影响,也能够直接影响人的内在情感变化。春暖花开会让人感觉心情愉悦,而雨天则会让人感觉凄凉。对于诗歌的鉴赏和情感体验大多是通过诗人对环境的构建所形成的,诗人会将自己所理解的情感通过特定环境的创建进行渲染。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将自己带入角色中,站在诗人的角度上去感受环境中所表达出的情感。例如,在进行《送元二使安西》诗歌的教学时,“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朝雨”“客舍”“柳”等事物串联在一起,描绘出了在春寒的长安城中,一幅萧条凄清的画面映入眼帘。在客栈中,诗人与朋友难分难舍,对朋友日后的生活也关怀备至。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是在非常繁华的黄鹤楼,加之三月的春意和繁花似锦,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不舍和眷恋。
三、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一)品味诗眼
在对诗歌进行鉴赏时,我们可以看出通常一篇高质量的诗歌往往只需“着一字”就能全面地凸显出其意境,这一个字就能体现出诗歌的精髓所在,而这个字也被称为诗眼。它是整首诗歌最为出彩的地方,通常这个字为动词。如“僧敲月下门”这一句诗。一个敲字,是经过诗人无数次的推敲所采用的,诗人贾岛进行了长时间的删改,最后采用敲字,化静为动,在安靜的环境氛围中采用敲字,比推更有渲染力,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彼此交融,使得整个诗歌更富有情感,营造出生动形象的意境。
(二)品味全篇
在我国的传统历史发展过程中,诗歌的创作和发展通常遵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宗旨和原则。我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字都有着无穷的含义,这也使得诗歌的欣赏具有开放性。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诗歌的意境进行充分的想象,同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运用审美能力进行诗歌的欣赏。例如,在进行戴望舒的《雨巷》教学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对其中营造的环境氛围进行分析,作者在雨巷中遇到一个如同丁香的姑娘,带着希望却又错过,其中的含义和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很多人在进行理解时都会认为这是描述爱情的,那个丁香般的姑娘如同梦中情人。有的人则认为这是一首表明志向的诗歌,雨巷就像是人们的人生道路,而这个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人们的引导和希望。不同的人对诗歌意境的感受都是不同的,读者要结合自身的经验去体会其中的情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过程中应当依据字词联想单个意象,根据句节联想群体意象,根据整篇联想整体意象,同时通过意象、环境领悟情感,并且品味诗眼和全篇。
参考文献
[1]潘智丹.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翻译新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1).
[2]王先良.浅谈如何在教学中赏析古诗的意境美[J].考试与评价,2017(7).
[3]吴丽华. 诗歌教学中的意境感受与思维引导——以《蒹葭》课堂教学为例[J].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6(6).
[4]邓翔.浅谈古诗词教学中“意境”鉴赏[J].亚太教育,2016(18).
[5]宋霞.略谈古诗的意境教学[J].语文天地,2017(1).
[6]王华平.古诗词教学中对意境的把握与挖掘[J]. 语文天地,2017(7).
[7]马建明.让学生在领悟诗歌意境中学会诗歌审美[J]. 教学与管理,2018(17).
[8]张淑燕.谈诗词教学中的意境领略[J].语文天地,2017(29).
附 注
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名称: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路径与方法研究;课题编号:BEYP5066)
作者简介:王俏,女,1989年生,天津人,天津新华中学,中学二级,研究方向为语文。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