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2019-06-11 08:36侯敏霞
课外语文·上 2019年4期
关键词:自读课文

侯敏霞

【摘要】部编教材自读课文在教学体例上有其独特的形式,是连接着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桥   梁。在教学设计上要尊重自读课文独立存在的价值,重在调动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要侧重于单元整体目标,用好旁批读懂课文,设置适合的任务驱动,指导学生由自读文本到课外类文的阅读,强调一课一得、习法用法。

【关键词】自读课文;单元目标;旁批;任務驱动;类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部编教材使用一年多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明显感受到部编教材的变化。其中,“教读”和“自读”两种课型的编写体例有明显的不同。

部编教材建构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这“一体”就是“读”,而“读”则是在教师的“教读”中举例子,给方法,让学生在课堂“自读”中学会自主阅读,从而把阅读视野拓展到课外,进行有效“课外阅读”。所以,“自读”是联系课内外阅读的一个桥梁、一个纽带,这一环节真正落实到位,学生掌握了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才能有的放矢、行之有效。在以往的自读课,或称作略读课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形:要么用力过猛,把自读课文当作讲读课文来对待,包揽了许多应是学生的任务;要么放任学生自由阅读,无所作为,只是任由学生读读,缺少整体设计。这说明有些教师还没有明白自读课文的性质及其肩负的使命。部编教材“自读课文在体例上与教读课文有着显著的差别:不设预习和课后习题,而代之以旁批和阅读提示。这种编写体例是为自读课的课型服务的:不设指向明确而具体的预习和课后习题,是为了避免教师根据教材设定好的要点和路径去精讲,从而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空间;而设置旁批和阅读提示,则是为了提供一些‘抓手,使学生的自主阅读更有效,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些‘抓手来组织教学活动”。

教材的编写者给了教学方向,那么如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贯彻执行呢?作为教师,要清楚准确定位,“教读课文,由老师带着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或阅读方案,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达成相应的阅读目标,目的是‘学法;自读课文,学生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转化为自主阅读的阅读能力,自读课文重在‘用法”。因此,教者要注意教读和自读两类课型的区别,尊重自读课独立存在的价值,重在组织、启发、引导、解惑,要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学会读书,热爱读书。在自读课文的设计上关注以下几点。

一、要侧重单元整体目标,在自读中用“法”

部编教材的教学单元是根据“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编排的,“语文要素”即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要素,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 “语文要素”构成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作为教者一定要成竹在胸,单元每篇课文都要侧重于此,自读课文则是进一步落实。例如,在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四时之景”中,要求重视朗读课文,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的声韵之美,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等。这些学习的方法和要求在《春》《济南的冬天》中都已经作为教学目标,因此,在自读课文《雨的四季》的教学中,单元总体教学目标应得到进一步落实和细化,把讲读课文中所学到的“朗读”之法在“自读”的《雨的四季》中再加以呈现。可进行如下设计:

第一,自主朗读课文,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标上重音和停连符号,准备为大家展示朗读,师生共同评价。第二,从春、夏、秋、冬四季描写中选择句子进行赏析,从修辞的角度体味语言的妙处。第三,自读课文后,回答旁批中的问题,体悟文章情景交融的特点。寻找优美的景物描写的句子诵读积累。《雨的四季》所在的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其学习重点一是朗读,二是揣摩和品味语言;而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也正在于诗一般的语言。本课的阅读要求是扣住上述要点来设计的,既点出作品的精妙之处,又把讲读课上习得之“法”加以运用,辅助学生的自主阅读。

二、要利用好自读材料,借助旁批落实教学重点

自读课,关键是引导学生自己读书。利用书旁的旁批是有效组织教学的手段之一。自读课文不设预习和课后习题,而代之以旁批和阅读提示。一般说来,这些旁批多是点评式旁批、提问式旁批,在自读学习中可以关注于这些旁批,让学生看看是否理解了这些点评批注?问题式的旁批是不是都能解决?通过检查学生对旁批中问题的解决情况和对点评的理解情况,正确地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情;也可以将旁批还原到文本对应的语言材料中去品味鉴赏,并且仿照课文的旁批,把自我阅读时的感想和疑问也写成自己的批注,写出个性化的感受和新的质疑;最后学会梳理旁批和自己的读书感受、疑问,找出文本解读的切入口,形成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这就是自读成果。

例如学习《台阶》一课,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后,可以让学生以旁批为学习的抓手来读懂课文,这篇小说的旁批有一个要求:四个问题,五处点评。抓住旁批一“起笔引人思考,父亲为什么总有这样的感觉”,旁批四“面对生活,执着而坚韧,这就是朴实的中国农民”,旁批九“造好的新台阶为什么让父亲如此‘不自在?”等旁批来读书思考,可以概括出父亲造台阶的历程和人物形象特征;抓住旁批二“如此详写父亲洗脚,是要表现什么?”,旁批六“这一段有不少动词使用准确生动,试选取一处用一两句话做点评”,可以提挈出小说的主要写作特点——细节描写及其作用;抓住旁批七“‘父亲老了。此后所写的父亲与台阶的事情,似乎有些伤感”,旁批十“似问非问,心情复杂”也便于理解作者对“父亲”这个形象的情感态度。人物形象和细节描写可借鉴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自我体悟,作者的情感态度通过学生的讨论也不难理解,也就是说借助于旁批的点拨,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要有适合的任务驱动来促进学生的自读深入

在自读课上,教师要做的工作是导读导学,不是讲解。导读导学的设计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打开学生思维,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境地,让阅读真正发生在课堂。

自读课在某种意义上,是对讲读课的巩固、深化和拓展,也是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独特学习方法的过程。所以,在课堂上,学生至少应有一半以上的自读时间,而要达到阅读效果的实效性,就要有适合的任务驱动。例如在教授《动物笑谈》这篇自读课文时,教师围绕着“笑谈”之“趣”设计了一下自读提纲:

一是初读说“趣”。继续运用默读的方法,6分钟左右读完全文,说说你看到了几件趣事?二是再读赏“趣”。在你认为好笑的地方做上标志,找出精彩片段准备和大家分享一下。三是三读评“趣”。这本书为何命名为“所罗门的指环”,深入阅读,结合文本说说作者是如何“获得”这个魔戒的?

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边读边思考,教师无形中在陪伴孩子读书,而教师设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张力,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阅读的空间里层层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四、要指导学生从文本自读走向类文阅读

正如前面所说的,自读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之间建立一条通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其实是对老师提出一个较高的要求,在讲读课文中,编者已经在积累拓展部分提供了拓展的书目。而自读课文,是通过巧妙的问题和活动设计唤醒学生的读书兴趣,为学生介绍他们感兴趣的好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就要有这样的眼界和眼光。

例如从讲读课文《紫藤萝瀑布》到自读课文《一棵小桃树》,再到课外阅读宗璞的《好一朵美丽的木槿花》,让学生   对“托物言志”的写法真正理解和掌握。从自读课文《回忆鲁迅先生》到课外阅读郁达夫的《怀鲁迅》、阿累的《一面》、唐弢的《琐忆》,不仅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了解鲁迅精神,也对“小中见大、平中见奇”的选材手法有深入的认识。

当然,这里所说的类文阅读是在略读的基础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目的是一课一得,对课堂上所涉及的一“法”来进行强化和巩固。所以这里所说的类文阅读还是以“求同式”的阅读为主,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阅读能力的加强,还可以有课外阅读的拓展方式。

参考文献

[1]陈恒舒.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的设计思路[J].语文学习,2017(11).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自读课文
核心素养下的自读课文教学策略
批判性思维视野下的自读课文教学
部编初语教材自读课文有效利用助学系统教学初探
自读课文的阅读指导探究
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初探
以三步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浅谈小学生课前预习自读课文的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中自读课文,如何收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