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琰
【摘 要】语文教材的学习,不仅仅浮于文字表面,许多文本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文学故事,教材的内容早已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些看似缺少“语文味”的文本,难道真的只是让学生读读故事,读懂道理吗?笔者以为,这样的文章放在教材中,教师如果能潜心思考,细细参悟,或许能让这些缺少语文味的文本上散发出不一样的语文味,让学生习得不一样的语文学习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文味 整合教学
【案例背景】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都会将每篇课文看成是“一条线”,尤其是对于童话类的语文故事教材,教师总是紧扣故事的开头、经过、结果,一环连一环,将孩子已经读懂的故事又读了一遍,看似轻松愉悦的课堂,充满了孩子们的读书声,充满了孩子们的回答声,却少了那么些语文的味道。实际上,这样的课堂只是让学生再次读了故事,也仅仅是读而已。
什么是“语文味”?雕塑家心中的雕塑味是什么?想要把石头雕成人像,就要把石头上不属于人像的部位打磨掉。同样的道理,语文课堂想要散发出语文味,就要摒弃那些不是语文或者不具有“语文味”的东西。对于科学童话类故事,科学知识和童话故事性仅仅只是语文课堂的调味品,真正的语文味,还要通过语文学习方法的渗透才能激发出语文的原汁原味。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有《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篇浅显易懂而又充满故事色彩的科学童话,很多教师在教授这篇文章时,都把重点放在童话和科学知识两点上,我也不例外。在第一次试上时,我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从故事发展开端,渐渐走向结束,并在最后揭示道理。顺着这条线,这篇科学童话看似顺利结束了,教师教起来也特别轻松。
课上完,学生都清楚骆驼身体部位的作用,明白课文所表达的中心。可是,这难道就是教材想要展现的吗?这篇科学童话在我的课堂上,或许只体现出了“科学味道”和“故事味道”,教材背后的“语文味道”去哪里了呢?课后,我进行反复思考。科学童话的教学,难道仅仅扎根于故事和科学知识?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在这节课上有所体现吗?如果没有,这还是语文课吗?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语文教学所当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尾,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
因此,在语文教学上,我必须细细理清课文脉络和教学重难点,从整体上对课文的教学点进行整合,这样才能教出语文味,才是一节语文课。
后来,我在2017展示了一节区级教研课《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案例描述】
片断一:表格式阅读
1.同学们,小红马说了长长的一句话,这里有一张表,你能把他说的话提取出关键词,填进这个表格吗?
他先抓住了关键句子,再从句子中找到关键词,完成了填空。填写表格,就是要抓住最为精准的词语概括。
下面,就请小朋友们学着这样的方法,默读课文,根据表格内容,圈出关键词。
2.四人小组合作,围绕自己圈画的内容讨论,完成填空。
3.相机指导“陷”。
左边的双耳旁表示小山,一个人在山上走着走着,从高处坠下,就表示陷,比比看,哪里像?
这个字的笔顺特别容易写错,看老师写陷字笔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书空。
4.总结表格。
瞧,看着这个表格,仅仅用了几十个字,就把小骆驼的外形、作用介绍的非常清楚。
首先,这篇文章紧扣“写”这一板块,我进行了思考。文章通过丰富的对话、描写,向学生展现出小骆驼身体部位的特点。三年级的教学,不再是一点一点的教授,而是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如何从整体上分析教材,教授学生学习方法,这才是最重要的。学生需要学会从丰富的语言中提炼出精准的词语,在书面表达的过程中,既要学会描写,也要学会概括。所以,将所有教学中涉及到的“写”的教学要点进行整合。我发现,这篇课文在展示骆驼身体部位作用时,要让学生学会概括地“写”,学会提炼关键词去“写”,学生学会了方法,才能有的放矢。
在提炼关键词的过程中,贯穿了“陷”字的书写指导,将语言的概括写和汉字的细致写融汇在一起,从整体上把握“写”这一教学环节,真正意义上提升了学生语文学习素养,让学生明白“写”不是一味地越多越好,“写”是需要方法,“写”是需要技巧的。
片断二:联想式朗读
环节1:练读对话
师:小红马洋洋得意的语气,谁还想来读读?
生:指名读句子。
师:正是这样的语气,难怪小骆驼觉得这么委屈呢!咱们在读对话的时候,就是要想着角色的样子,读出不同的语气,这样故事读起来才更有意思呢!
生:练读句子。
师:小骆驼和妈妈对话的时候,用什么样的语气呢?谁想来试试?
生:带着人物语气,练读句子。
师总结:读对话的时候,就是要这样,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环节2:练读关键词
师:其实,在朗读的过程中,许多词我们一带而过,但是这里有个词——足够,我们研究研究。足够到底是多久呢?默读这段材料,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小骆驼,现在让你走进沙漠,你担心吗?
生:我才不担心呢,我能三四十天不吃东西,我可以尽情在沙漠里走动……
師:瞧瞧,作者的用词多么准确呀!一个足够就让我们感受到时间之长。读对话,不仅要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还要抓住关键词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带着感受练读句子。
环节3:练读叙述语
师:铺天盖地这个词,一个是铺,一个是盖,想象这两个动作。手拿出来,铺,盖,像被子一样,……所有的地方铺上了……所有的地方盖上了……
面对这样铺天盖地的风沙,你看得见吗?眼睛是不是不舒服?小红马呢?小骆驼呢?
生:这样的风沙,我什么都看不见了,我来读读……
师:这个故事正是通过这些叙述描写,咱们在朗读的时候,也要关注到叙述部分的描写。
在“读”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很多老师是将整片文章抛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分角色朗读课文,孩子们读起来也感觉不错,看上去似乎无可厚非。
可是语文朗读教学难道仅限于这种平面伸展地读吗?显然不是。读,一定要读出层次,了解不同的朗读方法。因此,我对整个教材朗读部分进行了整合。全文在朗读时,要关注到对话、关键词、叙述语,这三个部分的朗读方法是不一样的,这样从整体上把握,学生在长久地训练下,才会习得朗读的诀窍,才能读出不同的感受,才能想著画面,读出自己不一样的理解。
【案例分析】
语文教学绝对不是凌驾于教材之上的“平面教学”,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学会对教材进行整合,进行“立体教学”,这样才能上出“语文味”,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
1.整着教,变线为面,悟出“语文味”
许多语文课文的教学,教师总是按照一定的线索,按照发展顺序,将教材中的故事重新还原到课堂,带着孩子顺着情景学下去。
试着想想,如果单线条进行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单一的、匮乏的。作为教师,要将这一条条线横竖交织,融成一张网,一个面,要学生学会从文本的整体上去思考问题。《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提炼关键词和生字的指导,这两条线,我将他们融合在一起,教授了填写表格和提炼关键词的方法,让学生对关键字词进行咀嚼,同时渗入生字教学的指导点拨,由线到面,面面俱到。这样细细咀嚼,细细品味,语文味才能让“味”从中来。
2.整着教,化繁为简,品出“语文味”
对于细碎的文本,很多老师觉得上课很累,这么多需要讲到的点,每个都要说,每项都要讲,这语文课堂短短四十分钟,能来得及吗?
对于细节过多的文本,教师更要学会整合。琢磨教材,提取出教材中的共通点,将繁琐的环节整合成思路清晰、版块简单的教学,这样教师教起来轻轻松松,学生学起来也一目了然。《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朗读教学就是这样,将繁琐的情节整合成三大版块,学生分版块练习读,对于人物语气的把握,对于关键词语的把握,对于叙述部分的把握,不同的部分不同的读法,不同的环节不同的情感,这样汇成一股文,轻轻松松品出语文味,简简单单习得语文法。
正如叶老所说的那样: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靠教师的善于运用。笔者也以为,决定语文课堂效率的,不是一节课上的有多么精彩华丽,而是教师对于文本的整合能力和对语文课程的理解程度,这两点从根本上决定了语文课是否上出了价值。作为教师,推敲文本,细心整合,语文的课堂才能香味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