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金宇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家访”这一教育方式正逐渐被电话、电脑、短信、微信、QQ群等载体和渠道所取代。笔者所从教的学校处于农村,就读的学生一部分是本地“留守”儿童,一部分是“新市民”子女。孩子的父母忙于工作,以及这些年的撒点并校,学生分布广,上学路程增加,为教师的家访也带来了难度。也因为当下分数的单一评价,让教师不得不把全部精力用于课堂教学,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家访慢慢退出“江湖”。本文记录了笔者家访的经历与感悟。
【关键词】农村小学 班主任 家访
起:初识乡间小路
活动课结束后,孩子们都整理书包回家了,班级里,我留了班上的小豪补上今天的课堂作业。边处理手里的工作边抽空瞅瞅孩子,不看不知道一看就憋不住了:“小豪,你看你的作业不是来不及做,认真起来完成速度可真快。”
孩子没有说话,只是对着我笑了笑。
“回家完成作业也要像这样。对了,在家谁管你的学习?”
“妈妈。”回答的干脆利落。
“妈妈陪着你做作业,是吗?”
“对,我做作业,妈妈看手机或者看电视。”
日常对话到此,我无话可说。
记忆中,与孩子的父母交流时,他们总是来去匆匆,反映的问题也是很少能落到实处,印象最深刻的是:孩子十岁成长仪式那天,小豪的家长一个都没有到场,孩子看着同学们都有父母陪伴,自己却无人陪伴,心中的失落与无助可想而知。我马上与孩子的家长取得联系,孩子的爸爸说没有时间,不来了。那一天,孩子会一直记得吧。班里42个孩子,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困惑,我们怎样才能尽可能地优化教育,让孩子们更加健康地成长?
随着“百名教师访千家”的文件传达,我们的“家校合作”实践活动——“家访”也拉开了帷幕。
承:布满石子的小路
“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老师近期会到大家的家里进行家访。”
话音还未落,就看到孩子们脸上都是“惊悚”的表情,有的摆手,有的甚至说:千万别来我家!
课间正轮到我值日,于是在走廊上随机找了几位孩子进行访谈。
“孩子,你希望老师来家访吗?”
“不希望。”女孩子轻轻摇头一边说着。
“我觉得大部分同学都不希望老师来家访。”隔壁班的小成凑上来大胆说道。
“为什么呀?”
“老师去家访多半是告状的吧。”
还未开始,家访的热情就从头到脚被泼了一盆冷水!家访真的不受欢迎?好好的一件事,真的只能以“我是为了你好”这样的态度,固执强势地进行吗?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改变,得从自我开始!
我立刻投入学习,查阅期刊、网上浏览、请教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在班级QQ群中发起讨论,又提前发信息:“为了更好地熟悉和了解孩子,促进孩子更全面、健康地成长,我校将组织进行家访……”接着,确定了家访的内容,除了宣讲党的教育政策外,我们重点围绕以下话题展开:
1.教师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的学习环境,孩子的性格、爱好、学习、做家务事的情况;
2.教师向家长介绍孩子在校期间的学习、人际交往、参加活动等表现;
3.孩子自己谈学习、生活中的想法、困惑;
4.教师与家长就孩子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5.鼓励孩子树立目标、增强信心,注重全面发展。
转:小路别有一番风景
新学期的教师大会上,学校宣布了本次的家访活动,并留出半天时间让老师们自己分组确定家访行程。
因為地处农村,孩子们的家分布比较散,所以我们一行三位老师从学校周围开始了第一次家访。孩子们的家里有的明亮整洁,有的凌乱随意;有的有专用书房,有的只是几块三夹板临时搭成……孩子的家长们,都充满着暖暖的亲情和满满的爱意,然而,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的不同,孩子们“生长”的朝向便有了差异,天长日久,他们会有怎样的定型呢?
来不及更多感慨,家访已经开启了快进模式。也许还没有适应家访的模式,在小凤家的交流过程中,同行的语文老师对孩子在期末测试中的错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恨铁不成钢地责备孩子不该出这样的错,严肃、热切而不够随和的态度使家长、学生都显得有些拘谨,尽管家长表示“非常感谢老师的家访,老师的建议给我们家长很多帮助,对孩子的成长也大有益处”,但不知怎的,结束家访时竟有自己、家长和学生都如释重负的感觉。
走出小凤家,想起访谈的孩子说的话:不希望老师来家访,老师家访多半是来告状……换作我是孩子,老师这样的家访一定也会让我不希望。吸取教训,咱们继续走。
这一次去的是小凡家,小凡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妈妈由于工作原因没办法回到家里,接待来访老师的是小凡的外公和外婆。与小凡电话联系后,外婆带着小凡就在门口等候,并热情邀请我们进去坐一坐,喝刚泡好的茶水,说老师很辛苦,我们很感动。小凡的外公患病在身,但还是与老师热情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的“文武双全”、成绩优秀,其实和家长自身宽容豁达的为人处世态度和对孩子的赏识教育是分不开的。在小凡家的访问,我们觉得轻松愉快。
家访任务不轻松,只能将时间塞在下班与回家之间的空隙。
这次,我们开启了第二波家访之旅——东村。顺路去了一趟小雨家,宽敞的农村自建房与“新市民”租住房相比显得更加整洁明亮。再想想与期初春寒料峭之行的体验相比,现在已是幸福很多。同行的副班主任老师即将退休,但还是坚持与我们一起家访,虽然一路上露出疲态,但是在家访过程中,与孩子说笑,与家长交谈,老当益壮!
询问、察看、随谈、建议、照相,一個多小时走访完两个家庭,到第三个孩子处,已将近6点。小彤家的位置通过QQ发送给我,对于我这样一个不认识路的人,孩子们都很照顾。小彤家租住在一户两层“小别墅”中,周围都是农田,环境不错,蚊虫也不少,等我们到达时,一家五口,父母兄姐和他已在门口迎接,盛情相邀的诚意扑面而来,伴着小彤妈妈一声声的招呼,我们感激而惶恐地进入家中。交流中得知,孩子的父母今天把加工的活计都停止了,就是为了迎接老师的家访。这样仪式般的庄重礼遇,我们怎么担得起?这是对“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尊重啊!这些只不过在考试中出现的语句,平日里自嘲的句子此时此刻是融入骨髓的信仰,是暗夜里一点温暖的星光,是共同成长的希望!
于是,我们也郑重其事满腔热忱地倾心以待,告知家访内容,收集家长意见。其间,或静静聆听,或舒心笑谈,或善意提议,或细致指导……一个多小时很快过去,将同行老师安全送回家中,我才启程回家,途中,暮色里灯火璀璨!
合: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放学时分去隔壁的幼儿园接女儿放学,听到排队的家长正在抱怨:“我一个朋友,他听孩子说老师要来家访,于是提前作了安排,早早地等起。结果老师来了,也是寒暄几句拍个照就完事,不到5分钟就匆匆走了。”
“早晓得……”
意犹未尽的“早晓得”,然后没了下文。也有同事建议说提高家访的效率:“严格卡时间,3分钟一到就提醒,该走了。”曾经有一瞬,我也觉得“这样也可以”,虽然也觉得有“不妥”,却很快就忽略了。
“早晓得”的话如醍醐灌顶!模糊的“不妥”感瞬间清晰得能摸得着,原来,只是换个角度的问题!瞬间汗颜,心里暗暗庆幸:幸好,稳住了初心!
一次家访3~4个相距不远的家庭,这样的安排,从容而不拖沓,与家长,可以更充分地交流;和孩子,有了更长时间的牵手,于是,胆怯的、木讷的、淘气的、倔强的厚重硬壳渐渐变得轻而薄软,自信正悄然探头,奋力伸展。
渐渐地,咫尺天涯的人心——曾经以为的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关系,走近了,原来只需直面坦率放下藩篱,人心竟可易如反掌般走近!
回想家访中真真切切的细节,泪点低的我湿润了眼眶。那些慌忙而努力的安排,油亮而热腾的案板,昏暗而明洁的灯火,笨拙而暖心的接待……
家访,我们还在路上……
后记
最好的教育是家庭与学校的完美结合,及时而有效的家访,会访出每个孩子存在的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找到解决每个孩子问题的具体办法。靠手机、电脑、网络等手段开展延伸的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方式,虽然简单便捷,省事省力,却是隔空交流,闻其声不见其人,见其字不见其人,缺乏面对面的交流,缺乏心与心的共鸣,而且这之间也许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还容易引起误会,更不容易了解到真实的情况。
家访,能让教育这一池春水泛起圈圈涟漪,荡起层层碧波,访出教育的温度,对孩子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