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军强
人才培养是高校安身立命之本,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学校办学水平和声誉,课程则是培养的载体,课程考核的客观公允直接关乎培养规格的达成,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课程考核存在问题,专业的培养质量就不从谈起。
大学时代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青年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时间充裕,主要的任务就是求学,为未来的工作做知识以及技能的准备。从选专业开始就涉及评价、评估,进入专业学习后同样存在期末的课程考核,毕业前存在毕业审核,审核通过后方可以顺利毕业并获取相应的学位。只要是学生身份,课程考核就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只有考核了才能给出与个体学习情况相符的评价结果,才能区分个体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就是说课程考核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现行的课程考核方式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可能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和公正性,笔者结合实践,做一下的分析和探讨。
一、目前高校学生课程考核的基本情况
涉及评价,就存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之分,高校学生的课程考核也不例外,本文只探讨总结性评价,也就是说通过一个周期的学习后,结课前的课程考核评价。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从业者,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是专业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包括了课程的模块(大抵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选修课以及实习实践课),规定了每个学期所开设课程的详细信息(包括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周课时以及考核方式),涉及课程考核的规定便是考核方式,在目前高校的执行中,考核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考试课,一种是考查课,考试课一般都有任课教师自己命题,二级学院初审完后报教务处再审,审核无误后交付印刷,最后按考试安排组织闭卷考试;考查课的考核就相对灵活一些,一般任课教师会以课程小论文、学习心得或者作品等形式随堂直接考核。
二、高校学生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业习得情况的总结性评价,对于学生个人而言,小到评奖评优,入党申请,各种面试,大到学历学位证书的获得以及工作机会的获得,均有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人生的走向;对于高校而言,课程的考核方式以及效果,影响教学质量、学生培养质量的达成,影响教学改革的推进和实践,影响学校办学规格的提上和办学声望的积淀,从这个意义上讲,客观、公正且符合学生实际的评价就非常重要了,笔者就个人的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从课程结课的总结性评价来看,目前各高校的评价方式不是考试就是考查,从具体操作上看,不是闭卷考试就是开卷考试,从计分方式上看不是百分制就是五级制,总体来看非此即彼,且大部分以笔试方式进行,相对比较单一的课程评价方式,很那客观给出相对客观的评价结果,进而可能导致考试前个把星期背背记記就能应付,最终的结果就是平时不需要学习,期末突击突击就可以了,严重影响课程日常习得。
(二)考核的内容值得商榷
从课程考核的内容来看,闭卷考试的命题虽有四五个甚至更多的命题类型,但从考核的能力来看,百分制七八十都是死记硬背的知识性、记忆性的考核,即使有主观题,但考核的也大部分对“某某观点”或者“某某问题”的认识或者看法,绝非创新性的知识综合实践,经常出现,学生的答题完全外乎知识依据,洋洋洒洒的废话连篇。开卷考试就不必多讲,更是打开手机,一抄了之,多抄点,写工整点可能就意味着高分。理工科的课程略有区别,但也大部分以易学易算的验证性计算为主,以客观的知识的习得为主,还远达不到知识迁移和综合层次。
(三)考核的制度性安排不合理
在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课程考核均放在期末,平时每个月可能只布置一次作业,老师也未必批改或者全改。每到上课时间,学生夹着书走进教室,爱听的稍微用点脑子,不爱听的就玩起手机,下课后书夹回宿舍,男生打游戏,女生追剧,就这样往复,这是目前的常态。但期末考试前就不一样了,可能晚修教室或者图书馆存在一位难求的情况,什么原因?直接的原因就是要考试了,因为期末了。这是考核的制度性安排,这样的安排显然是有问题,问题就在于知识习得的过程性考核缺失,导致学生平时浑浑噩噩,懒散怠工,期末压力过大,这对知识的习得影响很大。
(四)课程成绩评定的过程监控不够
大学期间,课程成绩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平时成绩,一部分是期末卷面成绩。平时成绩考察的点一般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以及作业完成等情况,具体记录的次数学校不同可能有差异,作为给分主体——老师,一般都是期末交记分册时才凑够次数,具体记录多少分,可能早已不是最重要的,甚至沦为变通的手段,想让你通过考核,平时成绩可以给高点,以平衡卷面成绩的不及格;试卷成绩的评定,除公共课外,专业一般都由任课教师自己阅卷,阅卷的尺度、松紧等等都是相对主观的行为,这个过程很少有监控,很难保证客观。作为课程成绩的组成部分——平时成绩、期末卷面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加权后就得到课程的最终成绩,那显然就缺乏公允了。
三、解决办法
(一)围绕课程习得目标,丰富课程考核方式
在专业教学计划中,课程的性质是有区别的,有理论课,有实践课,也有实验课,对于结课具体的课程考核而言,笔者认为,任课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性质以及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选择对应的且较准确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最终的考核,形式可以灵活,应避免开闭卷以及计分方式的束缚,这样既体现了课程培养要求,又丰富和考核方式,何乐而不为?
(二)突出能力获得,提高命题的质量
对于命题,一般要关注信度、效度和区分度,这是基本且最不易把握的。需要有较长的教学实践才能做到的,究其根本就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程度,越了解就越能把握。在保证以上基本要求之外,笔者认为,一套好的试卷更应该突出对学生能力考核,所谓能力指的是相应的专业能力,也就是技能的习得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或者说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绝非简单识记能力。从这个角度讲,一张好的试卷绝非题型丰富,而跟要关注题目背后的能力观测点。
(三)加强过程考核,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高校,一般结课都在学期末,课程考核也都集中在学期末统一进行,考前一个星期学生开始按照教师的复习重点,抓紧复习备考,顺利通过就万事大吉。这就导致一个学期的知识习得变成一个周的事情,平时就浑浑噩噩,得过且过。鉴于此,笔者认为,要加强课程学习的过程考核,可以把整个课程的考核分阶段进行,最后把每个阶段的考核结果按照比例加权得出整个课程考核结果。这样既可以避免期末的备考压力,又可以避免平时的闲散状态。
(四)加强成绩评定环节的过程监管,确保公允
在高校,成绩一般包括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要保证最终成绩的公允也要从这两个方面加以规范,加强过程监督。平成成绩部分,要给出明确的给分细则,同时不定期的检查记录,同时要求任课教师结课前给学生公布平时成绩,并接受学生监督;期末阅卷,能做到流水阅卷的尽量流水阅卷;能做到交叉阅卷的尽量交叉阅卷;同时加强试卷评阅情况抽查的力度,对于抽查中的发现问题,要严肃依规问责并要求更正。
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直接载体——课程,其考核的质量直接影响知识的习得,知识的习得直接关乎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因此,理性思考目前高校课程考核的各环节,是教师以及高校管理者责无旁贷的责任,要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就必须关注课程,关注课程最核心的就要关注课程考核。(作者单位:三亚学院 人文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