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是大部分高等院校管理学科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很多非管理专业的通识平台课程。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包含了社会学、经济学、数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内容,也是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初步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熟悉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并能理论联系实践,能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管理现象,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从课程性质和目标来看,课程的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导向。但目前高校的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面临“学”与“用”脱节的问题,存在教学环节单一,教学模式陈旧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育教学工作是教学工作离不开教师和学生,为更好的给出《管理学原理》的教学改革建议,笔者将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来对目前《管理学原理》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1.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授课方式单一,教学内容偏理论,轻实践。大多数高校在开设《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时候,课程教学大纲中理论教学模式占课程设置的绝大比例。只有极个别专业,如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有一定机会参与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为了弥补纯理论教学模式的枯燥和抽象,大多数教师试图通过多媒体教学,以文字或者视频材料等方式贯穿教学过程,但由于管理学理论体系庞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单一,一味地填鸭式教学,因而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课上讲,课下背”的单一教学模式。即使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偶尔使用小组讨论、案例教学等方法,但因为受教学时间和教学课堂人数的限制,有限的教学资源无法让学生体会到管理的科学与艺术,因为也无从提及能力培养。
(2)教学方式不能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在我国,多媒体教学已经有近20年的时间。绝大多数教师都还停留在ppt教学的初级阶段。对于新兴的mooc,spoc,翻转课堂等新兴的在线资源方式掌握程度不够,无法吸引学生的互动参与。并且,由于管理学教学需要课前的预习,课中的学习和课后的复习,这些环节如果教师只依赖传统的ppt教学,是无法实现对教学效果的控制和掌握的。另外,管理学教学中有大量的案例资料,传统教学模式受限于篇幅和时间的约束,无法在课堂时间完全展开,因而教师必须掌握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既能提高学生互动学习的兴趣,又能成为学习的指导者,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的管理技能培养。
(3)考评方式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考评大多数以结构评分为主,但结构评分主要由课堂考勤,平时参与和课程卷面考试为主,其中卷面考试占了考评方式近70%的权重。但由于考试的局限性,学生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素质很难通过单一的考试来评定,因而也造成了教学效果考核的单一,不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2.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习方法单一。目前大部分高校把《管理学原理》课程开设放在大一阶段,但这一阶段的学生很多还没有深入专业课学习,这些缺乏社会经验、没有工作经历的学生,很难通过传统的课堂讲授产生共鸣。《管理学原理》中的很多知识点,如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等又是学生很难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或者接触到也很难加以联系对比思考的。很多知识点学生在课上都能消化吸收,但一旦这种要求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学生往往因为经验缺乏或者知识不能融会贯通,而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导致了学生认为课程学习就是理论学习,理论是枯燥的,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理解比较肤浅,也无法熟练掌握,认为要考好就得背好,背好了就能考高分,考过了就忘。学生容易“考前记得滚瓜烂熟、考后忘得一干二净”,这也成为课程结束之后学生的一种常态。从学生暴露的问题来看,课程考核体系也面临挑战,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能力培养还是应付考试,如何多维度评价学生的习得情况,是教学也不能回避的问题。
(2)学习方式被动。不仅如此,学生的课堂互动参与也十分有限。由于网络技术的普及,90后的大学生轻易就能从互联网获取大量信息。信息的便捷性,既对于课堂纪律构成一定的威胁和挑战,也容易沦为学生“快餐式消化”学习习惯。比如,当老师在组织案例分析教学时,很多学生往往第一时间借助互联网进行参考答案检索。这种习惯势必导致学生实际思维能力退化,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缺乏系统的思想理论学习,最终造成管理思维和管理能力的弱化。
(3)接触管理实践的机会少。管理学的学习,理论和实践同等重要。目前的课程教学中,学生仅仅只能利用有限的课程案例教学环节来进行管理思维和技能的培养。但往往受限于课堂的时间和学习的人数,管理实践的机会非常有限。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并且由于存在专业的差异性,学生对管理学和自己学科的结合深入了解不多,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所学知识也能难进行转换和指导。
二、《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的创新
1.转换“授”与“学”的思维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冲击下,老师和学生都应该进行“思想革命”:教师不再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课堂引领资源组织的引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学习知识,而应该是主动地学习,成为课堂的主宰。双方都应该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使得课堂从“线下”走上“线上”。教师通过微信,微课、在线平台等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教学ppt、教学案例、教学大纲等教学资源与学生实现共享互动。“教”与“学”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这种双向的互动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并能做到温故知新。对于老师来说,视频或文字的案例教学、分组讨论等环节因为线上资源的充分利用,做到及时共享,课堂效率大大提升。
2.提升教學模式和手段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常用方法除了课堂讲授、情景模拟、案例分析之外,可以借助在线学习平台,实现课前预习,课中参与,课后温习的全过程学习。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适当增加角色扮演、小组研讨、头脑风暴,以及视频案例、项目任务训练等方法。此外,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增加教学实训环节,鼓励教学课堂“走出去”、“引进来”。在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平台的搭建上,实现校企互动。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活动,企业参观、ERP模拟实训、甚至安排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工作锻炼等方式,让理论学习更接地气,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实现理论与能力的同步培养。
3.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教学考核,卷面成绩占了很大权重,《管理学原理》课程要改变单一的笔试考核模式,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训实践相结合。注重课程过程管理,由重点考察理论知识转变为重点考察素质能力,考核方式多样化,考试与考查,小论文写作、小组汇报、实训总结等方式综合运用,通过结构评分的方式确定考核成绩,加大平时过程考核的权重。把互动参与,实训实践等环节应该纳入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总之,要学好《管理学原理》课程,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需要有管理者的思维,用开放的研究观察身边管理相关的事件。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管理学学习的思想意识,强调管理思维的重要性,同时教授学生多样化的管理学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能力本位”的理念指导教学,不断从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课程实训、考核评价等多方面对《管理学原理》课程进行革新和优化,保证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管理技能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参考文献:
[1]袁珺.翻转课堂在管理学基础中的应用[J].信息化建设,2016(4)
[2]韦耀.以能力为核心的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25):4-5
[3]雪明、程书强、张建宁.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探索[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4)
[4]胡亚军.高校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04)
作者简介:
杨渝南,女,西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