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琴 张素云
摘 要:当前,我国政府对于乡镇、农村的建设发展越来越重视。美丽乡村,不仅仅是要美化乡村的生活、居住环境条件,更是要在文化、市场经济、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等多个方面,综合性的提升乡村建设发展水平。最早从2003年开始,温州便积极地投身美丽乡村建设,先后开展了多项工程,采取了各项措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建设成效,不过客观来讲,在当前的温州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当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介绍了当前温州美丽乡村的建设现状及成效,并分析了其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就温州美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改革发展提出了探讨性策略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温州;美丽乡村;建设;策略
城市与乡村发展的两极化,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较为突出的社会矛盾现象,不过如今对于这个问题,不论是国家政府还是社会各界,都在着手解决[1]。浙江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了“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任务要求,这为我国的乡村建设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得到了全国的肯定和认可,尤其是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的宏观战略背景下,美丽乡村的建设更是具有关键的作用和意义,其既能够推动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又能够保障乡村的全面振兴,是我国实现全面、整体、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当前我们必须要对美丽乡村的建设予以更高的重视和投入力度,加强相关的研究、探讨与实践。
一、当前温州美丽乡村的建设现状及成效
1.温州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
2003年,浙江省委做出了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的重大决策,这引起了全国的广泛关注,并由此揭开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宏伟篇章。温州是浙江省的一个地级市,在省内非常受关注与重视,为了配合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任务的开展,同年温州便開始积极的贯彻、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的“千百工程”。2011年,温州开始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改革,并且在农房集聚改造中给予了巨大的投入。2013年,为了进一步巩固“千百工程”,温州开展了清洁乡村建设行动。除了这些较大的工程项目与措施之外,温州地方上的各个乡村,各自还采取了一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建设方案。
(1)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的实施。浙江省委、省政府,站在宏观的角度上,对“千百工程”做出了统一和概括性的部署,以此为指导,温州开始积极的探索“千百工程”的实践模式,在相关的工作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例如制定了明确的《村庄整治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千百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等,同时还配套性的健全了多项法规、制度,从2003年开始正式着手推进贯彻、实施千百工程。至今,温州在“千百工程”建设方面的投入,已经超过了8亿元,实现了对1000个以上的乡村的建设与改正,极大的优化了乡村的环境。如在各个乡村中一共增设了超过8.6万个垃圾箱,建设了累计10万立方米的污水治理池,消除了露天类坑,并拆除了大量的违章建筑,乡村群众的生活环境条件极大的改善。
(2)农房集聚改造建设的实施。2011年,温州开始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改革,重点的改革对象是要素市场,并以三分三改为核心,基础的起点是乡村农房改造集聚建设转变,健全乡村的功能区,为乡村的建设发展打造更好的平台,加快乡村在各方面的建设发展,促进乡村的转型和综合改革。至今,农房集聚改造建设的实施已经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成效和实质性的进展,相关配套性的政策也在不断的完善。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温州大部分乡村已经完成了基本规划,农房改造集聚使得很多农村人搬迁向了中心镇或城市,农房改造集聚建设项目数百个,新增农房集聚率理想。
(3)清洁乡村建设行动的实施。2013年,温州以“千百工程”的建设为基础,开展了清洁乡村建设行动,出台了明确的详解乡村管理机制,实打实的抓落实、抓改革,而不只是喊口号,配套性的颁布了相关的考核办法,明确了奖惩标准,同时还形成了市、镇、社、村系统性的评价体系。从清洁乡村建设行动的开始,每年温州市政府都会投入1000万元的资金,专门用于清洁乡村建设。而且该项建设活动非常重视和强调群众的主体参与,将清洁乡村的治理理念灌入到了每个乡村群众的心中,发挥出了群众在爱护清洁、保护环境卫生等方面的主观能动性,这进一步改善了乡村群众的生活居住环境。
2.温州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
除了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和农房集聚改造建设、清洁乡村建设行动等工程之外,温州还规划、实施了其他大量的具体工作载体、工作措施,如六城九市联创、双清行动、四边三化、大拆大整、三改一拆、剿灭劣V类水、五水共治和农业“两区”建设等等,这更加深入、细致和全面的推进了温州美丽乡村的建设,几乎所有的乡村环境条件都得到了极大的整治和改善,同时还建成了美丽乡村精品线20多条,打造了特色村、精品村100多个。
(1)乡村的环境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美丽乡村的建设是以环境的改善和保护为基础的,通过前一阶段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当前温州在乡村环境条件的建设上,去了的显著的进步和极大的改善。例如,乡村的绿化面积显著扩大,绿化效果明显,通过拆围透绿、拔钉清障、拆违去丑等等具体措施,达成了绿化工作目标。同时,温州各乡村的村容村貌改善也尤为明显,新建了沼气池180多个,翻建了猪舍300多幢。道路交通条件也变得越来越好,新的乡村公路已经大量建成并投入使用,道路拓宽,还安装了路灯,道路的两旁种植的了鲜花、绿树。另外,大多数的乡村在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水资源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脏、乱、差的情况也基本解决。
(2)乡村的生产、生活质量大大的提高。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进程之下,温州根据各个乡村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了发展现代农业也乡村旅游的经济思路,而且加大了对外招商的力度,不断的完善了乡村的基础设施,这极大的带动了各个乡村的劳动力就业,解决了乡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一些乡村在农业生产方面,大力的种植、推广地方特色蔬菜,同时还在水果的栽培方面下了大力气,草莓、西瓜、火龙果、葡萄还有各色花卉等远销各地,为乡村地方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些乡村则利用自身的优质自然资源,开启了旅游产业的建设发展路线,自然观光、农业观光成为主要的旅游项目,这不仅仅带动了乡村的经济发展,提高了乡村的生产、生活质量,同时还有效的宣传了乡村的建设发展变化,让人们对于温州的美丽乡村有了新的认识。
(3)乡村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其实,美丽乡村的“美”不只是在于环境条件的美,更是在于精神、心灵的美,温州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当中抓住了这个重点,在乡村的文化建设方面也投入了较大的力度,一方面是加强了对传统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如将多个特色村落和建筑都列为了保护对象,予以了悉心的管理,其中主要包括了楠溪江古村落群,并且还对各种传统的民俗、风情等进行了宣传。为了丰富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精神文化修养,温州在乡村群众文化活动方面加强了重视和投入,积极开展了丰富的乡村群众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的乡村群众参与,文化氛围良好。
二、温州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思路还较狭窄
美丽乡村的提出,对乡镇、农村的建设发展给出了更高和更全面的任务要求,其不仅仅是要美化乡村的生活、居住环境条件,更是要在文化、市场经济、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等多个方面。而目前温州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最为突出的思路便是“拆旧拆破、立面出新”,在基础的环境条件建设方面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不过在其他方面的建设上,思路却还较为受限,不论是经济、文化建设,还是污水、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方面,尤其是法治治理方面,都还需要有新的工作思路,这样才能取得更好、更全面的美丽乡村建设成效。
2.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归根结底来说,建设美丽乡村是为了提高乡村群众的生活质量,这一点是不用质疑的,所以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当中,一定要以群众为主体,这样才能保证让群众满意,而且同时还要做到群众的主体参与,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乡村的老旧面貌。但是在温州的美丽乡村建设过程当中,政府方面承担了几乎所有的工作,大多数群众都只是在一旁观望,既没有提出自己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观意见,也没有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出力,有一种局外人的感觉,这就极大的弱化了乡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
3.整体发展规划尚待完善
浙江省委、省政府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给出了宏观、整体和概括性的指导建议,这为温州的美丽乡村建设实践工作指明了基本的道路。在实际的建设、实践当中,温州所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具体方法等,还不是非常的具有整合性,整体的建设发展规划有待完善。例如,在前面的文章当中已经提到,美丽乡村要求的是环境、基础设施、文化、产业、经济等综合的发展,所以建设规划应当要将这些方面的建设内容全部考虑进行,并使其形成有机的相互关系,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辅助,但显然温州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还没有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
4.缺少长效建设管理机制
美丽乡村的建设并不是一项短期的工作任务,也并不是说在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等一段固定的时间之内便可以完成,它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工作,即使是取得了阶段性的建设成果,也需要在后期对建设成果进行拓展、巩固和维护,所以美丽乡村的建设需要一套长效的管理机制作为支撑。当前温州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当中,确实非常重视各种制度乃至机制的建设,不过这些都是短期性的,在长期来看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价值作用,无法长远的支撑美丽乡村建设,容易出现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不良局面。
5.建设资金较为欠缺
美丽乡村的建设,离不开资金作为保障,这是非常重要的,不论是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产业、文化的建设,都不能缺少了资金,这是显而易见的。虽然近些年温州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当中,累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实际上这些资金的使用是较为紧张的,并且明显的影响到了建设工作的开展。例如,个别较为贫困的乡镇或街道,其每年可以用于乡村建设的资金仅在200万元左右,这笔钱需要偿还遗留欠账、救济困难群众,同时还需要供养五保,下来过后基本上是所剩无几的,所以很多建设进度非常的缓慢。
三、温州美丽乡村建设策略
1.拓宽美丽乡村的建设思路
温州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当中,还需要进一步拓宽自身的工作思路,更加深入、全面的理解和认识美丽乡村的内涵,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出发,打造真正的现代乡村、美丽乡村。例如,当前温州在美丽乡村的环境建设当中,已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效,乡村群众的生活环境条件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一点是值得肯定和认可的,但在此基础之上,还应当配套性的思考如何发展好乡村的地方产业、经济、文化[2]。诚然,在上述的这些方面上,温州也采取了相关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上来说并不是非常的理想,改观不是很大,所以还需要继续加强。例如,可以进一步打造精品村,在改善其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增建基础设施,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真正的做到因地制宜,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3]。同时,要重点加强对乡村群众文化自信的培養。当然,农村文化自信是指生活在农村的居民群体,对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的一种自信,能够客观的肯定和认识农村文化,而要想培养与提升农村地区的文化自信,应当进一步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教育。诚然,当前温州乡村地区的经济、物质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着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农村的文化需要得到同步甚至是更快的发展,而这是需要建立在农村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的[4]。通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可以帮助曾经少受教育的农村居民更加客观、全面和整体、深入的认识各种文化,尤其是可以加深他们对自身农村文化的了解,引导他们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观念,重拾优良的农村文化、传统的农村风俗,并使他们对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感到自信、自豪。
2.增强群众的主体地位
美丽乡村的建设基于群众、为了群众,离不开群众的主体参与,所以在今后的美丽乡村建设过程当中,温州应当加强对群众的宣传,增强群众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认识到建设美丽乡村受益的是自己,但自己也具有参与建设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美丽乡村的建设取得跨越式的发展和进步[5]。在这方面,需要重点做的是大力推行乡村治理法治化,因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及乡镇振兴的背景下,只有通过法治才能更好的维护农民的权利和地位、促进乡村的建设发展、稳定乡村的建设发展秩序。应当重点改革与完善村民利益表达机制,用政策和制度的方式,明确群众的表达途径,让农村群众可以有效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要多听取群众的意见,给予及时的答复,有价值的、有操作性的,要积极的采纳,不能糊弄群众,这样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等才会逐渐的加强。
3.提高建设发展规划的协同性
所谓的有机性,指的是相互之间所存在的一种关联、影响,当前温州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各方面规划,如环境、产业、文化等,是相对独立的,缺少有机性,不能同步、协调的推进,这不仅增加了建设发展成本,同时还降低了建设发展效率。针对这样的情况,温州应当提高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规划的有机性,将环境、产业、文化的整合起来,使它们形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6]。例如,在环境建设发展规划的过程当中,就必须要考虑到乡村产业的发展,有哪些特色的资源可以利用,又应当如何的被应用到环境的建设与产业的建设中来。在文化的建设方面也是如此,文化的建设依附于环境,同时文化又可以改善环境,所以文化的建设和环境的建设完全可以同步进行,从而打破以往建设发展界限明确的格局,各项建设发展同步进行[7]。
4.健全长效建设管理机制
为了确保美丽乡村的建设可以长期、持续、有效的开展,温州应当健全长效建设管理机制在,这是非常基础和重要的,可以在现有的相关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做出完善和扩展,将管理的中心向建设后期的工作转移,要在后期的建设成果维护上加强检查、考核力度,要将相关的责任层层划分,落实到具体的人头,强化追责,这样做的目的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意在确保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价值得以长久的体现和发挥,一劳永逸的改善乡村的环境条件、文化氛围和产业经济情况,不至于出现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局面。
5.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建设资金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有效的整合资源,构成一股合力,首先应关注财政引领,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给予充分的保障,积极改进融资模式,获取现代农业引导资金,利用商业银行增加投资,推动温州市美丽乡村进程稳步前进。其次要整合各类资源。对乡村旅游以及农耕、公路等建设有关资金,应该进行重点倾斜[8]。并且,要有效引领社会资本加入到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推动其顺利发展。再次是提高基础设施投入。要有效解决农房翻修、环境治理以及公共设施完善等问题;第四是有效集结民间资本。温州民间资本的实力较为强大,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可以考虑集结民间资本,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最后是增加金融贷款规模,商业银行贷款是温州进行乡村建设的一个主要资金来源。能够通过银行贷款对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非营利性建设给予充足的资金。此外,因为有着当地政府的担保,还能够将一些经济效益较高、盈利较快的项目如景区开发建设向社会上的金融单位进行贷款。
四、结语
为了消除我国城市与乡村建设发展的两极化矛盾现象,体现出我国社会的公平性、优越性,促进我国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在当前我们就不得不重视美丽乡村的建设,要客观的认识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分析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的采取对策,使美丽乡村的建设能够取得更快、更好的成效,从环境、文化、市场经济、基础设施等多方面,提升农村的建设发展水平,以推动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保障乡村的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陈春柳.整治·创新·开拓: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研究——以温州瑞安陈岙村为个案[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74-80
[2]张亨利.温州市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的思路和举措[J].新农村,2016(06):5-7
[3]郑向群、陈明.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框架与模式设计[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02):106-115
[4]于法稳、李萍.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江西社会科学,2014(09):222-227
[5]陈秋红、于法稳.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与实践进展综述[J].学习与实践,2014(06):107-116
[6]吕忠梅.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的环境法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1-9
[7]喬海燕.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浙江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27-30
[8]吴理财、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5-22
作者简介:
王小琴(1970--)女,汉族,浙江泰顺人,中共泰顺县委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