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程龙
摘 要:竞技状态是竞技能力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是运动训练理论中的核心概念。面对竞技状态概念莫衷一是的状态,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现有文献中的竞技状态的概念进行了搜集和整理,通过归纳总结,对现有的国内外的竞技状态的概念提出了疑问,指出现有的竞技状态概念普遍存在内涵的本质属性不明确,外延的界定缺乏全面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竞技状态 概念 疑问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2(c)-0018-02
迄今,相关学者对于传统训练理论的争论层出不穷,其争论的形式主要是以竞赛频度的变化为突破口,认为传统训练理论已经不能适应现有赛制的发展。但争论的实质是什么了?笔者认为其实质是以竞技状态为突破口的,前苏联学者马特维耶夫的传统训练分期理论正是以竞技状态的形成与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创立的。那么什么是竞技状态了?通过相关文献,我们发现运动训练的理论工作者对竞技状态的概念的解释和界定层出不穷。在洞悉各位理论工作者给出的竞技状态的定义时,现有的竞技状态概念的界定难以统一,趋于各执一词的状态。正是由于竞技状态概念上的混肴,从而使理论讨论难以为继。如何去深入看待竞技状态概念上的混肴,值得我們去思忖。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文以运动训练的理论工作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对运动训练理论工作者关于竞技状态的概念进行了搜集,并进行归纳总结,对现有的竞技状态概念进行辨析并提出了疑问。
2 何为竞技状态
竞技状态作为运动训练理论的重要理论之一,一直是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热点之一。张庆春认为:“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是竞技体育的两个中心环节,而竞技能力和竞技状态是竞技体育的两个中心环节中核心内容。”由此可见厘清竞技状态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但翻阅相关文献,笔者发现竞技状态这一在竞技体育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概念,目前正处于各执一词的状态,关于国内外学者给出的竞技状态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就有多种。
如:前苏联马特维耶夫最早将“竞技状态”解释为“运动员在竞技完善的每一个新的台阶上,通过相应的训练所获得的对运动成绩的最佳准备状态。”后又定义为“运动员在训练大周期内形成,在一定时间限度内保持和规律性变化的最佳准备状态[1]”。普拉托诺夫:“竞技状态就是达到最高水平的的最佳准备状态”。而阿.博拉丘克则认为“竞技状态是指身体,技术,心理以及战术上最适宜的准备状态”。哈雷教授更是以“训练状态”来作为竞技状态,他认为“提高了的竞技能力的状态就是训练状态”。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学者,徐本力和刘建和则分别给出这样的解释“竞技状态是指赛前为参加比赛所需要的,由较高训练程度所形成的高水平运动状态”“竞技状态是运动员经过一定时期的训练所形成的状态”。《体学科学词典》则给出这样的定义“竞技状态是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所处于的适宜的准备状态。
综合上述不同学者和《体育科学词典》给出的竞技状态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其一,定义对于状态的限定以准备状态为多,其次是高水平和最佳的状态;其二,关于竞赛时竞技能力的表现水平没有准确的揽括。
3 关于竞技状态概念的疑问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基本特征。其内涵就是反映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而外延则是划分反映事物对象的范围。单从竞技状态这个词来看,状态是其核心,即内涵;而竞技是其反映状态的范围,即外延。熊焰在《竞技状态及其特征剖析》中指出“竞技状态此概念的中心是状态,即竞技能力的现实水平和发挥水平,特别是竞技能力整合水平所达到的程度。其种差是竞技,即运动员进行的竞技活动。”
3.1 竞技状态是准备状态
从中外学者给出的竞技状态的概念中无不加入了“最佳准备”或“最适宜准备”等修饰性词语去限制状态。李少丹认为中外学者在给出竞技状态的定义时,关注点普遍是放在“什么样”的竞技状态,即“最佳准备状态”,“最适宜的准备状态”,或“高水平状态”。那么依据上述概念来看,是不是只有达到最佳准备或最适宜的状态才能叫竞技状态了。这值得我们去推敲,既然是准备状态,就不一定是竞赛中的状态,运动员在竞赛中竞技能力克服主客观的因素所表现出的竞技水平难道说就不是竞技状态吗?状态是一种连续性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状态所呈现的态势是不一样的,对一种状态的定义应该包括他发展的所有阶段。竞技状态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三个阶段,分别为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暂时消失,与其相对应的是训练周期的划分,即准备时期,比赛时期和恢复时期。那么显而易见,关于竞技状态的定义是不是应该囊括这三个训练周期了?其二,既然有“最佳准备状态”或“最适宜的准备状态”,与其相对应的必然有一般准备状态或不适宜的准备状态。“最佳准备状态”和“最适宜的准备状态”往往对于竞赛中优异成绩的出现具有重要影响,那么对于创造优异运动成绩贡献较小的一般准备状态就不能称之为竞技状态吗?状态是指人或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是指现实或虚拟事物处于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形态或事物态势。一般准备状态和最佳准备状态做为竞技状态发展不同阶段的产物,必然算竞技状态,如果单纯地以最佳准备状态作为竞技状态,是有一定局限的。正如熊焰所说“由于我们较多的是在赛后,特别是在和成绩紧密联系来论及竞技状态,所以很容易将竞技状态的定义局限化”。“竞技状态从过程上就有‘训练状态‘赛前状态或‘临赛状态‘赛中状态和‘赛后状态之分。”
3.2 指向性过于明确,竞技状态只能对应“取得优异成绩”
竞技状态的概念中,明确地指向“取得优异成绩,”看到如此明确地指向性我们不免心生疑问,难道其他客观存在的情况,如创造一般成绩或较差的成绩所对应的状态就不能称之为竞技状态吗?首先要知道所谓状态,他是一个相对的过程,竞技能力受主客观影响因素的不同,运动员竞技能力整合水平的显现必然有所区别,相对应地其运动成绩必然有好坏之分。其次“取得优异成绩”依赖于运动员在赛中对竞技状态的调整和控制,并不能揽括竞技状态的形成和发展的各个阶段,我们在讨论竞技状态的时候,无不承认竞技状态的周期性特征,即竞技状态的形成,稳定和暂时消失三个阶段,这也是运动实践中客观存在的情况,因此过于强调“取得优异成绩”而忽略其它客观存在的情况是偏颇的。作为事物本质属性概括的概念应具备全面性,在下定义时,应通盘考虑事物各个阶段的不同情况。所以说,在定义竞技状态时,明确地指向“取得优异成绩”是有欠妥当的。
4 结语
关于竞技状态概念的疑问,正是人类认识逐步深化的结果,虽然争论的过程充满曲折,但其结果必然推进竞技状态概念的深化和更新。本文从现有的竞技状态概念出发,通过对现有的竞技状态的概念归纳总结,提出了对竞技状态概念的疑问。指出了现有竞技状态概念中存在的问题:一.竞技状态概念内涵的本质属性不明确;二.对于竞技状态概念外延的划分缺乏通盘考虑,过于局限化。
参考文献
[1] 马特维也夫,著.竞技运动理论[M].姚颂平,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2] 刘建和,姜涛,李林.竞技状态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体育科学,2007(7):70-74.
[3] 李少丹.论竞技状态的复杂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6):16-19.
[4] 熊焰.竞技状态及其特征剖析[J].体育学刊,2004,11(3):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