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艳秋
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大量的经典美文,假如教师能够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就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那么新课程的目标就更容易达成。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一味追求教学质量,忽略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也无视了学生的情感因素,学生无法对语文产生兴趣,自然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实施情感教学,就成了让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大局观,不可将注意力放在对知识的掌握方面,应当积极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既能够学习语文知识,也能够更好地吸收文章中包含的感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由此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格。
一、借助文字引导学生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初中生还处于具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过程,心理特点还未形成固定的认知结构,思维水平还处于感性阶段。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当将学生代入作品的情景中,与文中文物产生共鸣,由此更好的理解艺术形象,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评价,情感层面产生共鸣,情感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更好的获得美的体验。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因为本节课的内容是通过安塞腰鼓这一充满地域特色的乐器,让学生了解民族特色,尊重民俗特色。在课堂上,有些学生可能并没有听说过安塞腰鼓,对这一表演形式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纤维学生创设与安塞腰鼓有关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有效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先为学生展示出安塞腰鼓的图片,在上课时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通过视听觉的刺激,学生很自然的就会对安塞腰鼓产生情感共鸣,在课堂上也会更加互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在创设具体情境使,应当以情入学,让学生对文章中描述的表演形式产生共鸣,由此将情感教学展现的更加淋漓尽致,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升华。
二、把握文章里面的小细节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分清主次,把握文章的细节与一些较容易忽略的重点,充分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带着此种感情去学习。情感教学能够触动学生的内心,增加文章的情感色彩,使学生保持着这种情感继续学习,将全部的经历都融入到文章中,更好的把握文章的细节。此时还可带着教师设计的问题认真阅读上下文,如此便可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在阅读过程中,反复推敲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就能够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思考作者的内心活动,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深刻的了解到文章的创作背景。在语文教学中,借助情感教学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是否活跃是语文课堂的内容能否被学生吸收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细节教学,使学生全情投入,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
例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文中写到:“可是他穿过……流了下来”。寥寥几句就将父亲攀爬月台时的背影描绘的淋漓尽致,此时教师就可将这种情绪带入到课堂中,如此便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学生就能够认识到父亲的内心活动以及作者的心理活动,这也是语文教学应当达到的效果,假如只是记住文章里的重点内容,就失去了学习语文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可先为学生播放歌曲《父亲》,歌曲结束后,学生都会沉浸其中,此时教师就可要求带着愧疚且深沉的感情去朗读课文,尤其是读到父亲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部分时,应当将作者当做自己,将文中的父亲比作自己的父亲,这样就能够社科的体会到文中表达的父亲情。此类文章情感深厚,且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感情,能够引发学生无尽的联想。
三、拓展阅读,丰富情感
初中生的生活空间狭窄,日常活动也非常单一,此时阅读即为体验生活最为直接,也是最为重要的形式。想要使学生有更加丰富的体验,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如此便可打破生活空间的局限性,让学生认识到世界的广阔,体验不同的情感,逐渐形成多层次的“期待视野”。教师可以课内文章为基础,向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拓展,引导学生通过联想与对比,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如此一来,不仅能够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还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与鉴赏能力,还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阅读空间。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与《变色龙》虽然是不同国籍作者构思的不同故事,但其中的感情色彩与主旨是想通的,充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之间赤裸的金钱关系。此外,教师还可将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行对比阅读,或者将相关的作品進行对比,这样就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由此丰富学生的感情,拓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在教学中,教师想要升华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就应当深入挖掘教材中包含的情感因素。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够顺利掌握语文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感受事物的能力,且能够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自然,加深对人生的感受,懂得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