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锡超
【摘要】历史是初中教学中重要的学科之一,是我国九年义务教学必修科目之一。自1955年正式作为独立科目加设到初中课程后,其课程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完善和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在新课改中又对历史教学做出了全面优化,新课改指出初中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历史、知道历史、掌握历史,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历史课程中应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对学生进行历史料知识的补充。本文就教师在课堂中补充史料知识的教学内容提出其重要性及对应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 史科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5-0062-02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史料知识的必要性
(一)扩充历史教材知识
历史是一门积累性学科,学生学好历史对历史知识面宽度有着较高的需求。历史知识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历史诱因,学生想全面了解掌握该段历史事件需要对其一段时间内的全部历史背景有一定掌握,才能了解事件发生的前因和后果。但现阶段我国历史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受其篇幅和版面影响,无法做到将大段历史资料编入课本中,只能根据教学需要制定对应的学习内容。但在历史的考试中,部分题目在考查学生课本知识点时,出现了许多课本上未出现的史料知识作为考题背景,导致学生在解题时出现障碍。同时不同时代和不同统治时期我国历史环境政策背景有着较大的区别,教师根据此类课程内容和教学进度对此类史料内容进行补充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课堂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历史经过,更是通过历史事件让学生从中有所体会和有所感悟,明白历史事件中蕴含的道理和教训,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明白一些道理,这点在初中的历史教学尤为重要。史料知识可以提升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深度和理解能力,从而逐渐形成对历史的独立见解,促进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形成。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也有助于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面迎合新课改中规定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
(三)转变教师角色
现阶段我国历史课堂中,多数老师为课堂的主宰者,而学生为课堂的接受者,学生学习被动、积极性较低。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部分教师在历史教学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一个人唱独角戏,课堂气氛较差,教师通过将史料知识引入教学,并给与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疑惑,再由老师进行解答,改变课堂角色,提高课堂精彩度。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的应用对策
(一)增加史料知识的关注
史料知识具备知识面宽广、知识类型种类较多等特点。教师应根据史料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联程度,有选择的将对应的史料知识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日常的课程内容准备中应提高对史料知识来源的关注度。避免将课堂作为学生唯一的史料知识来源。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知识平台、微信平台、微博平台以及对应的书籍等渠道获取史料知识,让学生将史料知识的获取融入生活。让史料知识的积累成为一种习惯。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历史学科虽然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但历史知识内容是既定内容不会随着学科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学生只要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积累习惯,就能不断地提升历史知识宽度,例如教师在进行“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体制特征内容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阅关于“山顶洞人”的头骨复原图像,以及相关的网络新闻,让学生对“山顶洞人”有更加直观形象的了解,从而对知识进行彻底掌握。
(二)增加对史料知识的讨论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增加课堂中史料讨论环节,提前布置讨论题目,对学生进行自然分组,布置史料知识收集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对应的知识,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并逐一发言,不仅提高了学生史料知识面,也让学生在史料知识的收集过程中,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最后通过学生的发言,教师也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部分学习状态较差和接受能力较低的学生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制定补救措施。
本文浅议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添加史料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并就在历史教学计划中加入史料教学内容提出了对应方法及策略,为我国历史课程教学发展研究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赵莹莹.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中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中),2018(08):7.
[2]黃丽芬.文学作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7.
[3]王圣花.史料知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06):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