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演进轨迹及启示

2019-06-09 10:18刘萍刘晓瑞张晓林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15期
关键词: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启示

刘萍 刘晓瑞 张晓林

【摘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在中国,共产党人主要是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时代性、群众性、实践性、批判性等重要特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历经了不同理论形态,呈现出了明显的理论演进轨迹,这种理论演进轨迹给予我们以深刻启示,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就是坚持在实践中推进理性升华,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中国科学、和谐和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创新  演进轨迹  启示

【基金项目】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7GZ002),《高职通识教育课程知识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5-0038-02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生逻辑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认识一般到认识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因此,在认识过程中,把矛盾的特殊性与矛盾的普遍性辩证地统一起来是认识的根本方法,它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在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中不断成长,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1]。

人民主体性,无产阶级利益至上,实现一个比资本主义社会优越的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基础。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为了维护其利益,深刻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致力于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建立一个无产阶級专政的社会。中国社会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情固然不一样,可是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都是同病相怜。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大多数,进入近代社会,无产阶级产生于破产农民,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天然的同盟军。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学说,是为着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而诞生的,因而在人民群众当中呼声最高,受到了广泛的欢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脚步永远都不会停止,更加不会消失。因为,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乐于接受并拥护马克思主义,珍爱这个无产阶级利益至上的无产阶级政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思维主要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上,站在人民主体性的立场上,以实现和维护人民的利益为核心思想,逐步展开,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续发展。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演进轨迹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为依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重大飞跃[2],形成了重要的理论成果,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留下了诸多清晰的印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肩负着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成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构建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理论成果,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20世纪的中国又一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启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的新征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21世纪;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错综复杂的深层次改革、发展问题和党内的“四大危险”和“四大挑战”等痼疾,提出了诸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习目标的切实可行的方案,提出来了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理念和新的战略,从而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及我们如何坚持和发展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时代之问,从而迎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演进轨迹,显现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时代性、群众性、实践性、批判性。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启示

3.1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在马言马、不忘初心”为基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根本。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历史、中国实践和中国文化及时代特征相融合的历史。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曾尝试过形形色色的主义和主张,但无一成功。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观察和探索中国的前途与命运,才能引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走向胜利。毛泽东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邓小平则提出“老祖宗不能丢”。习近平则强调“在马言马,不忘初心。”“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我们来时的路,也就是不忘初心。不忘初心最根本的就是不要忘本,这个本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我们党在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精神上的旗帜,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失去灵魂、失去方向”。“我们干事业不能忘本忘祖、忘记初心。”我们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没有丢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起点和逻辑起点,同时也是它的价值起点,它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

3.2理论创新必须以“时代之问、实践之源”为原则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这表明任何理论都有其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都是应时而生、因时而变的。诞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马克思主义,马恩面对的是欧洲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社会思想文化关系及发展进程,是反映当时欧洲世情和时代特色的理论,其理论内容是有历史特点的,其形式也是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要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必须与各国国情相结合,实现其“本土化”和“时代化”。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世界局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大发展、大调整,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显然不能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那样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变化发展了的时代特征相结合,即要回答“时代之问”。“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回答“时代之问”就是要不断地回答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所面临的诸多深层次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问题中心,强化问题意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要根据新的实践,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和不同时代所面临的重大实际问题,进行新的理论概括,敢于突破和创新。“我们要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重大现实和关键问题,以新的思想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在解决全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中国原创性贡献。”“我们要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重大现实和关键问题,以新的思想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在解决全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中国原创性贡献。”[5]

3.3理论创新必须以“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为使命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色,又是共产党的政治宗旨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6]“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一旦武装了广大人民群众,就会变成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就会变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本质要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离开了实践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需要,理论只能成为“空中楼阁”;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何对待人民群众,表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同其他一切政党是有质的区别的。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强调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习近平则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根本立场都是引导中国人民的独立与解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继而摆脱贫穷与落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来也是我党的政治使命与坚定的奋斗目标。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始终面临两大历史使命,一是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二是追求国富民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尽管面临的历史环境不同、实践主题和历史任务不尽相同,但都紧紧围绕这两大主题展开,其最终目标是使中华民族摆脱被奴役、贫穷与落后的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3.4进行理论创新必须具备“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实事求是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它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最本质的要求。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确立了实事求是的创新法则,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进一步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巨大的政治与理论勇气,领导全党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科学回答与破解了一系列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头脑的重大理论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也始终体现着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特殊品格。“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重要的思想特点,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遵循的思想方法。”[8]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保持旺盛生命力和无限创造力的根本之所在,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树常青的源头活水,是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保持自身先进性的根本保证。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中得到充分彰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不断开拓的实践过程,要创新,必然面临种种挑战,需在挑战中坚强前行。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面临新形势和出现的新挑战,只要能够准确把握历史方位,判断有可能出现的挑战,提出科学的应对措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继续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703~704页

[2]中国共产党章程《党建研究》,2017-11-01

[3]孙红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中国梦”.《光明日报》(2013年05月05日07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孙维惠.习近平论如何在马言马.人民网>强国社区>强国论坛2018-05-03

[6]刘能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2018年03月16日来源:紫光阁网

[7]《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1页。

[8]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的“实事求是”2017-02-09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简介:

刘萍(1963—),女,陕西咸阳杨凌人,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

刘晓瑞(1976—),女,陕西户县人,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

张晓林(1963—),男,陕西歧山人,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2015~2016年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热点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