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君茹
(河南省郑州人民医院 郑州450003)
作为临床上一种极为常见的儿科疾病,小儿腹泻诱发因素复杂多样,多发于2岁以下儿童。小儿腹泻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及大便性状改变等,部分患儿伴随呕吐、电解质紊乱等[1]。中医学认为,小儿发生腹泻会导致其气血耗损严重,进而引发脾肾阳虚症状,严重影响着患儿的健康成长[2]。本研究应用中医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腹泻,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小儿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6个月~3岁,平均年龄(2.1±0.6)岁;病程 1~11 d,平均病程(4.3±1.1)d;中医辨证:风寒型12例,脾虚型6例,伤食型6例,湿热型6例。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5个月 ~3 岁,平均年龄(2.0±0.5)岁;病程 2~10 d,平均病程(4.2±1.2)d;中医辨证:风寒型11例,脾虚型7例,伤食型7例,湿热型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感染性腹泻、合并严重器质性病变、有重要脏器疾病等患儿。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诺氟沙星胶囊(国药准字 H23021295)15~20 mg/d,分 2~3次口服;双八面体蒙脱石(国药准字H19980050)溶入 40 ml温水冲服,5 个月 ~1 岁 3 g/d,1~3 岁 3~6 g/d。连续治疗3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推拿治疗。基本手法:按摩患儿脐部及腹部5 min,推上七节骨约200次,揉龟尾100次。辨证加减:(1)寒湿型选择外劳宫穴揉按50次,脾土穴、三关穴各推揉300次;(2)伤食型选择板门穴、天枢穴揉按50次,大肠穴推揉200次;(3)脾虚型选择脾土穴推按400次,推按足三里穴、胃俞穴、脾俞穴各50次,按摩八髎穴直至皮肤产生透热感。1次/d,连续治疗3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与标准 (1)记录两组退烧时间、止泻时间、住院时间。(2)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不同时段(治疗第3、6、9天)腹泻次数。(3)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疗效评定标准:治疗72 h后,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大便次数减少,每天<3次,大便性状恢复正常,为显效;治疗72 h后,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大便次数减少,每天<4次,大便性状明显改善,为有效;治疗72 h后,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3]。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不同时段腹泻次数比较治疗前,两组腹泻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 3、6、9天,两组腹泻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不同时段腹泻次数比较(次/d,±s)
表1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不同时段腹泻次数比较(次/d,±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第3天 治疗第6天 治疗第9天观察组对照组30 30 t P 8.56±1.57 8.58±1.52 0.050>0.05 6.15±1.42 7.84±1.36 4.707<0.05 3.07±1.43 6.42±1.62 8.491<0.05 1.22±0.74 3.48±1.22 8.675<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3 两组退烧时间、止泻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退烧时间、止泻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退烧时间、止泻时间、住院时间比较(d,±s)
表3 两组退烧时间、止泻时间、住院时间比较(d,±s)
组别 n 退烧时间 止泻时间 住院时间观察组对照组30 30 t P 2.02±0.42 2.83±0.46 7.122<0.05 2.63±0.53 3.34±0.35 6.123<0.05 4.35±1.25 5.23±1.30 2.673<0.05
临床研究报道[4],婴幼儿消化功能尚未发育成熟,肠胃娇嫩,极易发生消化不良。喂养不当、抗生素滥用等均是导致婴幼儿发生腹泻的重要因素。既往临床针对小儿腹泻多采用常规西医疗法,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进展,但治疗过程中易引发多种不良反应,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中医推拿疗法应用于小儿腹泻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中医认为,小儿腹泻的发生主要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久病不愈致脾胃虚弱所致。而中医推拿疗法能够通过对小儿体表特定穴位或部位施以相应手法,由表及里疏通经络,调和营卫,促使阴阳平衡,促进脾胃功能恢复。本次研究基于以上中医理论并结合辨证分型的原则,针对不同证型给予相应手法,例如对寒湿型腹泻患儿揉外劳宫、推三关、按脾土,以散风祛寒;对伤食型腹泻患儿揉按板门、天枢,推揉大肠,以健脾和胃、行滞消食;对脾虚型腹泻患儿推按足三里、胃俞、脾俞,按摩八髎穴,以健脾益气、固肠止泻[5~8]。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腹泻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 3、6、9 天,两组腹泻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退烧时间、止泻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中医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腹泻,有助于缓解患儿腹泻症状,提高临床疗效,缩短住院时间,可广泛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