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芳
说端午不得不话艾草。它是一种药用植物,艾叶味苦,微温无毒,有温气血、逐寒湿之功,又有芳香避秽之能。据说,民间有“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叶”的民俗。有的人家在堂屋、床头等处也挂上艾草。端午时节空气潮湿,而艾叶的芳香清新,能祛除毒气,除污浊,净化空气,保持室内清洁卫生,起到消毒预防疾病的作用。民间有种说法:艾草可以治百病、招百福,挂在门上可以祛除各种毒物,使人身体健康。所以古人称“艾”可以“避邪”,至今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之说。
此外,端午节常用的中草药还有菖蒲、青蒿、香茅、柚叶等,一起用水煎后当茶饮用,或者泡酒饮用,都有很好的保健疗效,可以预防疾病。
古代过端午还有饮雄黄酒的风俗。在“本草”中對雄黄的药性早有记载,雄黄性辛、温,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功效。因为端午节后即进入炎热季节,各种病菌随气温升高而滋生,此时用雄黄杀虫解毒防病最为适时。
每年到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都有吃粽子的习俗。相传它起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罗江殉国,以寄托对这位爱国诗人的哀思。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国人到五月初五食粽子的习俗。北方的江米小枣粽子,以甜味素食凉吃为主。而南方则可分苏式和广式两大类:苏式粽子有糯米、赤豆、豆沙等素粽及鲜肉、火腿等荤粽;广式粽子则大多偏于荤食粽,有叉烧蛋黄、猪油豆沙、鲜肉蛋黄粽等。
尽管我国南北方的粽子风味、特点和做法不同,但都以糯米和粽叶为主料。祖国医学认为,糯米是粮食中的佳品,具有很好的食疗作用。糯米味甘,性平,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粽子的配料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如小枣、赤小豆、绿豆等具有补血安神、利尿排毒的功效,而火腿、鸭蛋黄、鲜肉等都是营养丰富的食品。
更值得一提的是,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如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清热利湿、和胃宁神。
端午正值立夏之后,食粽能于清淡中平补,在平补中清化,确实是一个适时的食补、食疗的绝妙处方。当然,食用时也应有所节制,糖尿病患者、老年人及小孩不宜多吃。
午时是指中午11~13点,而正午便是12点。沐浴午时水、泡饮午时茶是台湾、福建等地民间盛行的一种独特的保健节俗。当地人很看重端午节正午的水和正午的茶,午时水、午时茶尤重一个“正”字。因此,每到端午节这天中午,人们像北方人赶庙会似的涌向村中的井边。提桶的,挑担的,围绕一个共同的目的——等候提取午时的井水。因为家家户户唯恐过时不正,排成长龙阵也就蔚为大观了。
端午节的井水虽非圣水琼液,但是千百年来一直为当地人所喜爱。人们用汲来的午时水加入一些白酒和少许雄黄粉(中药),用以喷洒房间庭院,或洗澡、洗脸、洗手脚。当地人很当一回事地说,这样做入夏不会生痱子;外出不会被蛇咬;用午时水泡饮午时茶可防治百病;用午时水加酒和雄黄喷洒庭院居室,还有避邪禳瘟之效。数百年来人们这样传延下来的习俗,其实不乏道理:白酒、雄黄外用就具有杀菌消毒作用,在缺医少药的年代,人们借助这一传统的节俗来进行大规模的预防疾病活动,不乏积极因素。
午时茶是一种具有浓郁乡土风味的保健药茶,因习惯在端午日正午泡饮,故得名。我国有关茶叶记载最早的书籍《神农本草经》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从神农发现茶叶开始,经过不断实践认识,到现代已知茶叶对多种疾病有防治作用。有记载的午时茶的中药配方中,最大量的也就是茶叶。旧时,财力充裕的人家每到端午节前后,专门制作午时茶施舍积善,药店则向有交往的顾客免费赠送,以招揽顾客,赢取医家声誉。
端午时节是一年中阳气至盛的时段,天气较烦闷,假如工作压力大,人体生理气血运行不顺,容易烦躁忧郁、心悸胸闷。情绪的变化,会影响脏腑的功能,亦可导致精神疾患,如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脾。夏季养生宜使脾胃心肺之气调顺。所以除了药物、食疗及平和心态外,也应同时加强运动。全身气血畅通,可增益心肺功能,调理脾胃代谢,通调气血循行,忧郁情绪也随之化开。
在端午节之际,吃粽子以食疗食补增加营养,挂艾蒿以清洁消毒避邪,喝雄黄酒以加强自我保护,划龙舟以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实为一套系统的养生健身体系,从此也可看出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编辑:陌漓 yangsheng_moli@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