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塑造的几点思考

2019-06-03 02:59钟新平
科教导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本科教育城乡规划

钟新平

摘 要 城乡规划的办学至今仍为多头并举、方向混杂的状态,地方院校容易在办学的大潮中迷失方向。本文对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的特色教育做了初步的探讨,为地方院校办学厘清自身的方向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 城乡规划 特色塑造 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4.008

Abstract The school-running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s still in a state of multiple simultaneous operations and mixed direction, and local colleges are likely to lose their way in the tide of running a school.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 educ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major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vides useful suggestions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larify their own direction on running schools.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characteristic shap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自起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造城运动,其反映的实质是中国城镇化率的快速提升:由80年代初的20%左右增长至2016年的57.35%,城镇人口由2亿增长至今约8亿。大量的人口由广茂的农村涌入用地相对狭小的城市,城市的急剧扩容使得各式各样难以预料的城市问题涌现,城市建设中的物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矛盾日益凸显。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的全面统筹,一时成众矢之的。

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从3年不搞规划、规划专业取消或合并,到“规划就是鬼话”的流言和城市就是大农村的不满,再到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简称《城乡规划法》)的正式施行,城市规划扩展为城乡规划,其地位及涉及内容如波浪般起伏向上延展。2011年3月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将城市规划改设为与建筑学平行的一级学科,学科名称由“城市规划”改为“城乡规划”, 规划领域从城市向城乡拓展;2018年,住建部城乡规划管理职能归入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城乡规划“法定核心”地位得以全面确立。然而,中国城市规划教育事业外部的辉煌却不能回避规划教育内部的危机。

1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在现代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工作的综合性与复杂性,使得“城市规划师”这一传统的城市职业,从根本认识上面临危机。正是由于城市规划工作的复杂性与综合性,甚至在大学教育与就业实践中呈现的矛盾性,使得即便是许多城市规划专业办学历史悠久的高等学校,也对城市规划的培养重新开始了反思与定义。欧洲是现代城市规划学的发源地,2002年6月法兰西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与整治专业硕士 “城市公共管理”方向的学生,就城市规划教学改革和职业前景问题,组织发起了一次大规模的讨论,讨论主题为:“城市规划还能在学校学吗?”一系列的讨论对城市规划是否能成为一个职业提出了根本上的质疑。

而社会各界对城市规划科学性与严肃性的严重质疑,不仅来源于类似“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等对于城市规划工作实际的调侃,更来自对许多城市今日爆发的交通、生态、人文等一系列城市问题的无奈。这些城市一概莫不是由城市规划及建设的先行者们用专业理论指导下辛勤工作的成果,而面对今天城市中的种种不如人意却无能为力。

2特色塑造是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国高校城乡规划专业依其学科背景大致可分为4类:一是建筑類约占65%;二是工程类,如测量、环境等,约占15%;三是理学类以地理学科为基础约占15%;四是林学类约占5%。这种多类型、多模式的教育背景总体上是有利的,但各院校的发展状况良莠不齐。基于这种状况,建设部高等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在2013年制定了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指导性规范,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提出了统一的规定和要求。特别是对城市规划专业培养的核心课程做了明确的指导,新方案将原方案10门核心课程进一步减少到8门。8门核心课程的学时合计大约占总学时数的1/3,目的就是留出更大的空间给各院校自主办学。各院校在制定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方案时,可考虑现有学科优势与办学特色,在专指委的统一规定下进行完善与补充。

地方院校与综合性重点大学相比,规划办学普遍有以下特点:办学时间短,社会认同度不高;办学方向难以明确,受各方面因素干扰大;师资配备薄弱,管理缺乏经验。而面对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大发展以及城市规划表现出的复杂性与综合性,地方院校在办学时普遍面临着困惑与迷茫:一方面想向国内重点大学办学的方向靠拢,以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顾忌自身的学科力量局限,希望寻找适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与科技文明的不断发展,作为社会生活的主要容器与空间——城市,未来定会发生更多变化。大学培养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不能不切实际地期望于解决未来城市的所有问题,应当就现在可预见的普遍未来做出正确的回应。尽管这似乎是有悖于城市规划的神圣,却是对城市规划动态实质的理性回归。地方院校有立足区域服务地方的特点,在城市规划专业培养的定位上该当根据本院校的具体情况,制定一条切实可行的专业培养特色之路。

3 特色塑造挖掘应考虑的因素

3.1 地域环境特点

城市规划的一个基本任务,是在一个具体的地域空间环境下进行指导城市建设。对于一个初学者而言,其朝夕相伴的城市与环境是其认识城市最生动的素材。地方院校专业培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服务地方经济。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区域气候、人文、地理、经济等基本情况迥异,其构成每个具体区域环境下城市的灵魂。而一个合理的城市规划,必然要把握住每个地方的魂。所以地方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应该考虑加入一些介绍地方经济、人文、地理相关内容的课程。理论的熏陶加上切身的体验,使学生对地域状况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当这些学生进入职业生涯,无论是在规划设计一线还是从事城市规划管理,对于地域特点的保护与利用,可以得到理论与情感上的双重支持。这点在一些重点大学也有成功的探索成果:重庆大学立足于西南山地区域,在城市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补充、加重与山地区域的建设与发展联系紧密的新课程,如城市生态学、应用地貌学、山地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山地人居环境学、城市灾害与防治、城市环境保护等,受到了各界的充分肯定。

再者,在中国广阔的地域空间内,不同区域内城市的发展程度相差很大。对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城市建设正处于破旧立新、扩容增量的初级阶段,此时期的城市规划建设需要大量的具体物质形态设计的人员参与,在此区域的地方院校应注意加强学生形态设计能力的塑造。而对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其城市建设已具规模,城市的更新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持与维护、城市空间品质与文化内涵的挖掘塑造,是更加核心的城市建设内容,专业培养则应更加侧重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更新等相关内容。

3.2 本校学科构成的特点

前已谈及我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依其学科背景大致可分建筑学、工程学、理学、林学四大类,具体到各个地方院校,具体情况还是千差万别。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其城市规划本科专业最早开办于1993年,为江西省最早开办城市规划专业的高校,归属于地理学院。1999年又划入新成立的城市与环境学院,最终又成为2003年成立城市建设学院的主要专业。专业归属的几经变化实际也反映了在专业办学上的探索。最早是源于地理学中的城镇与区域规划培养,师资也是以地理学的老师为主体。培养出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形态空间设计能力弱、动手能力不强,一线设计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意向度不高。2006年开始大力引入建筑学背景的师资,以提高学生的具体形态设计的能力。同时依据本学校人文学科较发达的特点,在保留了地理区域经济分析相关内容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跨学院选历史与人文地理相关内容的课程,使其有别于纯粹建筑学、工程学背景下的培养。这种融合与创新已初具成效,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在明显提高,且专业办学在2016年通过了住建部的专业评估。

3.3 学生就业的特点

学生的就业是地方院校不得不重视与面对的问题。地方院校出来的学生在市场上应当有相对明确的定位:以服务地方为主,兼顾职业扩展需求。以江西师大最近五年的毕业生为例:城市规划的毕业生以在本省就业占70%以上;在工作性质方向选择上,有20%以上比例选择建筑设计方向。而本省经济普遍属于欠发达地区,在城镇建设还属于初期阶段,城镇经济正处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过度的初始时期,城镇建设有这一时期明显偏重形态设计的特点。在教学计划制订中,应该考虑相关教学内容的纳入,有利于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地域城市规划应特别注意的影响因素,这无论是从学生本身的职业生涯还是从地域环境规划建设质量上来看都是有利的。

4特色塑造培养应该注意的几点

(1)紧扣城乡规划学科本质,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无论如何调整培養方向,都应当明确培养的目的是:通过合理的教学计划安排与课程设置,让同学理解规划的动态本质,让同学认识规划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地域性与阶段性,让同学可以一个具体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科学独立思考城市规划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在进入城市规划职业生涯后,才能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即不保守又不冒进、科学合理地在某个具体的点上发挥促进整个面发展的正能量。

(2)宏观与微观、精神与物质,两面都要硬。尽管在现在的学科门类上,城乡规划已经脱离建筑学成为与建筑学平行的一级学科,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割断城乡规划与建筑学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教学安排中避免从过于偏重微观层面的物质形态塑造培养,转变到另一个极端——漠视对学生物质形态设计能力的锻炼。从大多学生就业的情况来看,对于那些从事规划管理领域的工作,其起着一个重要的沟通城市建设的规划蓝图与城市建设具体工程设计之间的桥梁枢纽作用。如果对物质形态层面的掌握不扎实,其枢纽作用受阻,其在工作中的管理成效难以提升,不利于整个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而对于从事规划设计领域工作的学生,均要直接涉及不同层面上的城市设计内容,这与物质形态设计紧密相关,亦不容忽视。

(3)重视对学生沟通与协调能力培养。由于城乡规划涉及的个人、部门、群体利益复杂,涉及各门各类的专业繁多,沟通与协调是城乡规划必然的工作方法与状态。这部分能力的锻炼往往忽视在教学计划中,而是作为能力扩展寄望于学生在课余生活中的自行锻炼。这容易造成学生的个体差异过大,使其不能作为一种专业能力与工作方法得到重视与应用。在课程设置中可以增加一些传播、管理、决策方面的课程,以提升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5 结语

在中国大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城乡规划学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各地方院校在办学中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地域条件、学科特点、师资专长,确定自身的办学方向与合理定位,发掘自身的办学特色,培养出各具特色的城乡规划人才,为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中国城镇化建设事业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 黄亚平.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乡规划教育发展[J].规划师,2018(10):19-25.

[2] 彭震伟.面向未来的城乡规划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J].城市规划,2018(3):88-86.

[3] 王世福.学科属性辨析视角下的城乡规划教学改革思考[J].城市建筑,2017(30):17-20.

[4] 俞滨洋.中国城乡规划教育状况和改革思考[J].城市建筑,2017(30):46-47.

[5] 卓健.城市规划的同一性与社会认同危机[J].城市规划学刊,2005(02):25-30.

[6] 赵万民.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探索[J].规划师,2003(05):71-73.

猜你喜欢
本科教育城乡规划
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决策理念及运用探究
城乡规划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实践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保险专业本科教育:基于需求与供给的分析
以整体思维统筹卓越法律人才本科教育
甘肃省本科教育供给与产业结构的对接性研究
论中国城乡规划中存在的利弊
城乡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