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宁,潘维娜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 青岛 266034)
躁狂抑郁症是一种情绪极度躁狂和情绪极度低落两组极端情绪并存的疾病,患者发病期间两种情绪会出现反复性发作、交替性发作和间歇性发作,亦或是其中一种情绪占主导而反复发作的情况,临床具有可缓解性和间歇性特征[1]。由于患者对躁狂抑郁症疾病认知不明确,往往对疾病不重视,从而延误疾病的治疗,严重加重病情,加强对患者疾病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2]。有临床研究显示,有效的护理路径干预可以有效提高躁狂抑郁疾病的治疗质量,为此研究特选取38例躁狂抑郁症患者,旨在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躁狂抑郁症患者临床护理中的疗效应用,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借鉴,现将观察情况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2月到2018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2例躁狂抑郁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1例,男34例,女27例;年龄在28-58岁,平均(33.67±4.82)岁,其中21例为抑郁症反复发作患者,28例为躁狂症反复发作患者,12例为躁狂且抑郁并交替发作的患者;研究组61例,男31例,女30例;年龄在31-60岁,平均(35.08±4.19)岁,其中23例为抑郁症反复发作患者,27例为躁狂症反复发作患者,11例为躁狂且抑郁并交替发作的患者;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CCMD-3》对躁狂抑郁症的诊断;②对本项研究知情,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③治疗依从性较好的患者。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干预,具体干预措施包括:①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躁狂抑郁症疾病知识的普及,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②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各项指标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针对性的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计划,提高护理干预的有效性;③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搭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利于护理干预工作的展开,开展健康教育的时候要确保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确保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疗效;④工作落实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波动,对临床护理路径计划进行实时整改和完善,护理人员要加强和患者家属的沟通,获得家属的大力支持,是确保工作开展的基础,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实[3-4]。
本项研究采用统一问卷调查模式对患者护理满意情况进行调查;根据汉米顿抑郁量表(HAMD)标准和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标准为依据,对两组患者转治疗有效情况进行评估;采用抑郁自评表(SDS)和焦虑自评表(SAS)作为评估标准,对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分[5]。
本组研究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如表1,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08%,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77.05%,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情况调查(n,%)
如表2,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72%,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8.69%,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情况调查(n,%)
如表3,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SDS和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症状缓解较好,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临床护理路径是传统护理工作的延伸,是集综合性和整体性与一体的护理干预模式,临床表现优异,临床患者认可度较高,临床应用的优势包括:①作为新型的护理工作模式,临床工作落实简洁,具有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流程;②针对患者制定的工作内容,临床工作疗效显著;③坚持人文主义关怀,护理人员临床护理路径相关工作的落实更加全面;④可以积极调动患者治疗积极性,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有利于搭建良好的医患关系[6]。何俊华[7]学者的研究显示,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有利于帮助躁狂抑郁症患者尽快恢复健康身体,减少躁狂抑郁发生的频率,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利于患者预后,适用于临床推广。本项研究结果显示,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的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为94.74%,给予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73.68%,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获得患者的一致认可;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08%,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77.0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72%,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8.69%,临床护理路径干预临床疗效显著;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SDS和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症状缓解较好,与何俊华[7]学者的研究具有一致性。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DS和SAS评分对比(±s)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DS和SAS评分对比(±s)
?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在躁狂抑郁症患者临床护理中具有良好导向,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护理满意度及治疗有效率,有效改善患者躁狂和抑郁等情况,适用于临床推广,让更多的躁狂抑郁症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