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萍
(中江县人民医院 输血科,四川 德阳 618100)
上消化道出血在消化科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病症,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呕血、并排出黑色粪便,患者发生此类病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胃部、胰胆、十二指肠、食管等部位因为病变引发血管破裂导致大量血液经伤口进入消化道[1]。由于此类病症在治疗时不好进行预测,切病情发展迅速,因此患者死亡率高。临床研究表明患者一旦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往往在短时间内并发较为严重的消化道感染,加重患者的病情,增加治疗的难度。对于上消化道出血严重的患者医院必须对其进行及时的输血治疗,以免患者由于失血过多导致死亡,在以往的治疗过程中为此类患者进行输血时一般是直接按照临床输血申请单来进行输血以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而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来说其自身体质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皆不相同,因此有选择地为其进行成分血输入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2]。为探究成分输血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选取了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这一年来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此类患者共计100例,分析其治疗方案以及治疗效果,现报到如下。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计100例,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意愿将患者分为两个组,一组为治疗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在治疗组中有患者50例,其中男35例,平均年龄(43.4±2.4)岁,女16例,平均年龄(41.4±1.5)岁,在治疗组中所有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9.6±3.4)岁。对照组患者中共有患者50例,其中男31例,平均年龄(45.9±1.4)岁,女19例,平均年龄(42.3±2.1)岁,在对照组中,所有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0.2±1.9)岁。经统计发现两组患者的年龄差异、性别组成等参数未见显著性差异,而且在所有患者中均排除了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类疾病和各种类型的肿瘤,各患者及家属均签订了知情同意书,医院伦理委员会对本项研究做了审核与批准。
①治疗方法:对于两组患者,我院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为其进行治疗,其中对于对照组我院按照常规治疗方案为患者输进行输血时直接按照临床输血申请单来进行输血,一般为其输入悬浮红细胞,对于治疗组患者我科与输血科联合会诊,制定适用于患者的个性化输血方案迅速控制病情,并实时监测患者的血液情况,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再对患者的输血方案进行及时调整,以减轻患者的痛苦。②护理方法:为患者进行一定的保温措施,避免患者受凉,当患者呕血时候要注意患者呼吸道通畅避免患者出现窒息,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根据不同的患者的出血特点为患者进行压迫止血或静脉缓慢滴注生长抑制素进行药物止血。在治疗时要为患者制定高蛋白食谱,指导患者合理膳食,但要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另外对患者的心理波动以及日常行为进行劝导,避免患者出现抵触治疗的消极情绪,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护理巩固输血以及药物治疗的效果。
①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在输血前后的血液参数,包括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以及血小板计数(PLT)等血常规参数,另外对患者的凝血常规进行比较: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②统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依据患者的恢复状态统计患者出现发热、感染、休克、呕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次数。③分析两组不同的治疗方案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其中患者病情得到控制,病灶部位不再出血,患者不再出现呕血和黑便记为有效,若患者的病情得到一定控制,病灶部位仅有少量出血,患者不需在进行大规模输血记为显效,若患者经治疗后仍出现大范围的出血则记为无效,其中有效和显效纳入总有效率统计范畴。
本研究中所有数据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分析研究中涉及的计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各组之间数据使用t检验若显示为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分析可知两组患者在进行输血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检测以及凝血指标未见有明显差异,但是经过不同方案的输血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常规以及凝血指标具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治疗组患者的PLT、PT以及APTT指标都显著优于一般对照组,但Hb以及HCT参数未有明显变化,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各项血液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各项血液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时间 Hb(%) HCT(g/L) PTL×109/L PT(s) APT(s)治疗组 n=50 输血前 48.3±3.5 16.3±2.5 39.3±1.4 21.3±5.2 62.3±9.4输血后 76.5±1.3 26.9±3.1 63.9±7.2 11.9±3.7 33.9±7.7对照组 n=50 输血前 45.2±2.5 15.7±2.3 41.7±2.8 20.8±5.9 61.1±9.8输血后 75.1±1.8 25.2±2.8 75.2±6.9 18.7±3.8 43.2±9.9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在两组患者中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发热、感染、休克、呕血等不良反应,但是经过统计分析后发现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人次要远低于对照组,其中出现发热症状的患者有3人次,出现严重感染、休克的患者各有2人次,出现持续性呕血的患者有1人次,所有不良反应人次显著低于对照组,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经统计发现,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其中治疗的临床效果显示有效的有患者共计32例占总数的64%,而治疗效果显示显效的患者共计14例,占总数的28%,治疗效果显示无效的有患者4例,占总数的8%。经比较可知治疗组的总体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具体如表3所述。
表3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n(%)]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一般临床表现为患者持续性呕血,并有便血、黑便现象出现,在发病时患者的血压出现混乱,而且常表现出因肝脏功能受损导致的凝血能力不足。患者发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在治疗时既要迅速查明病因,找到出血病灶部位,又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对其出血量进行合理判断,对于出血量较大患者应立即进行输血治疗,输血过程中一般为患者进行悬浮红细胞输注以迅速为患者补充损失的红细胞,以提高患者的输氧能力,保证患者不会因为失血过多而发生休克甚至死亡[3]。
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医护人员一般是为患者先进行平衡液和葡萄糖溶液的输入,为患者扩充血容积再为患进行红细胞血液制品的输入。但当患者血液中的凝血因子过少或者由于患者的肝功能受损不能产生足够数量的凝血因子时如果为患者进行大量输血患者体内的凝血因子水平会被进一步稀释,血小板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导致为患进行者止血更加困难,患者的凝血功能不会得到有效改善,因此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来讲合理的输血成分是进行输血治疗的前提和关键,针对性为其输入患者最急需的血液成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
综上所述,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成分性输血,合理对成分血进行利用,有利于快速控制患者的病情,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极大地缓解患者的痛苦,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