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雪梅
(绵竹市人民医院,四川 绵竹 618200)
手术室护理是一项繁杂且多样化的护理工作内容,工作量庞大,技术要求高,风险高,而且工作时间长;在此工作中,无论哪个环节出现缺陷或过失,均会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与伤害。所以,广大手术室医护人员始终致力于整体护理质量的提升。近年,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护理方式,在临床中,尤其是在手术室中得到广泛应用,获得较好效果[1]。本文针对本院手术室收治的行手术治疗患者,开展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效果良好,现报道与分析如下。
选取本院于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行择期手术患者196例,纳入标准:无认知障碍,意识清晰,无中途脱落。排除标准:严重肺部感染、心血管疾病;精神病史;免疫与分泌系统异常;意识障碍。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共分为2组,每组均为98例,对照组中男51例,女47例;年龄15-75岁,平均(45.5±7.6)岁。观察组中男50例,女48例;年龄15-74岁,平均(45.3±7.4)岁;两组年龄等资料经系统化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对本次研究均了解,且签有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得到伦理委员会的准许。
对照组开展手术室常规护理,即观察病情,监测各项生命体征;术前基础准备,术中给予医师积极配合,术后开展体位、用药及病房环境等护理。观察组实施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①组建全程无缝隙护理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所有护士均参与其中,构建涵盖内容宽泛、涉及领域全面的全程无缝隙护理管理链,也就是护士-小组长-副护士长-护士长。护士长依据护士技能水平、专业知识程度及护龄等,开展综合化、针对性评定,把全科护士进行小组划分,共分成3组,各组均挑选1名护士为小组长,组员2名,护士长负责领导各个小组,实施责任明确、体系完整的分层次管理小组负责制。所有护士均开展专门性的无缝隙护理知识的学习与培训,使其内心始终秉持无缝隙护理理念。培训内容为无缝隙护理的概念、意义,开展此护理的主要目的,以及具体的实施操作方法等。②制定更加全面、优质的无缝隙护理工作流程。与手术室人员配备相结合,并与护理操作相关服务流程、手术室实际使用情况等相衔接,在全员讨论的框架下,制定具体的护理工作流程,即对手术通知单进行查看、开展术前访视、准备手术间所需的各种手术物品、在手术室门口迎接患者、交接患者、开展手术、送患者会病房、交班、对手术间物品进行及时补充,并对手术室进行消毒灭菌处理等。具体操作内容:
(1)术前访视。根据手术通知单中具体的时间安排,小组护士在手术开始前日的下午,对患者进行访视,深入了解其既往过敏史及当前病情,并对其心理状态进行全面评估。此外,将手术室先进设备、环境以及麻醉、手术与护理方案介绍于患者及其家属,并将术前所需注意事项以及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一并告知。针对患者及其家属所提出的各种问题或疑惑,需及时给予解答与引导,使其做好迎接手术的心理准备,消除顾虑与不安。在介绍医护方案时,注意不可过细,预防纠纷的发生,避免患者及其家属心理负担的加重,进而对患者治疗依从性造成影响。
(2)术中护理。接收患者后,对患者基本信息进行核对,另对其手术部位、术中带药等进行核对。构建常规静脉通道,行规范、舒适体位,对隐私部位进行遮盖,做好保温工作。护理人员需多与患者沟通,可以谈一些患者比较感兴趣的换题,以此达到分散其注意力的目的,进而缓解其焦虑、紧张与不安情绪,获得患者的理解与信任。依据手术方式,取标准体位,并加以固定,将手术部位充分暴露,此外,预防某些部位长时间受压而造成损伤。在手术开始前,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共同核查手术用品,并做好记录工作。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需给予积极配合,准确、及时供应满足手术需要的各种物品,并做好麻醉师诸如输血、输液等工作的配合。器械护士做好器械的传递工作。完成手术后,需对手术用品再次进行清点与核对,保证器械的完整与无破损,预防物品在患者体腔内遗留。
(3)术后护理。术后,送患者至病房。运送时,需对患者情况进行密切观察。送回病房后,病房护士与手术室护士需将各项交接工作做好,并讲清楚术后所需注意事项,预防并发症,并做好具体的处理。
①比较两组手术物品准备完善率,另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褥疮、手术感染等。②对两组焦虑情况进行评价。运用特质焦虑(T-AI)量表与状态焦虑(S-AI)量表进行评定[2],共测项目24个,分值区间为24-82分,分值越大,焦虑越严重。
SPSS 23.0对本文所得数据进行处理,针对计量资料,由(±s)表示,t检验;针对计数资料,由百分比表示,χ2检验,若组间经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则由P<0.05表示。
观察组手术物品准备完善率相比对照组,显著高于后者(P<0.05),而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低于后者(P<0.05),见表1。
表1 2组并发症、手术物品准备完善情况对比[n(%)]
两组干预前T-AI、S-AI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上述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2组干预前、后T-AI、S-AI评分对比(±s)
表2 2组干预前、后T-AI、S-AI评分对比(±s)
组别 T-AI S-AI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51.1±2.5 29.3±1.3 62.2±3.1 33.3±2.0对照组 53.0±2.6 42.0±1.9 61.4±3.2 47.4±2.7 t 0.11 6.10 5.82 0.07 P>0.05 <0.05 >0.05 <0.05
手术室护理作为一项工作量大、技术性强、风险高且操作时间长的护理工作,无论哪一环节出现不足或缺陷,均有可能引发难以挽回甚至致命性损失。所以,积极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始终是广大医护工作者所追求的工作准则。1989年,美国佛罗里达州湖地医疗中心首次提出了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此模式将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作为其服务理念,并指出医护人员的所有工作均与围绕患者来开展,保障患者获得有效治疗与安全,使其能够得到全面、有效且持续性的护理服务。针对无缝隙护理模式而言,其要求将手术室护理中所存在的缺陷消除掉,特别是护理工作中各衔接环节的缝隙,以此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服务,最终获得最理想、最满意的护理效果。现阶段,无缝隙护理模式已在医院多科室,甚至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且获得较好效果。本文针对本院手术室所收治患者,对其开展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便取得了良好效果,由本次研究结果得知,观察组手术物品准备完善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另外,观察组干预后的T-AI、S-AI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表明,将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中,除了能提高护理质量外,还能消除其焦虑情绪,减少并发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