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华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长期高血压与脑动脉硬化,导致脑内小动脉发生病理性改变而破裂出血,是高血压常见且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其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失语、肢体偏瘫及意识障碍等,具有病残率及病死率高等特点[1]。临床常采用早期手术治疗,效果显著,但可能加重以往潜在疾病,增加治疗难度。研究表明,良好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临床效果,促进病情恢复[2]。本研究选取104例患者,旨在探究中医辨证联合情志干预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5月—2017年9月我院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104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2例)。其中观察组男24例,女28例;年龄52~77岁,平均年龄(63.89±3.56)岁;出血位置:丘脑16例,脑叶14例,基底节区22例。对照组组男25例,女27例;年龄53~79岁,平均年龄(64.08±3.49)岁;出血位置:丘脑18例,脑叶15例,基底节区19例。2组出血位置、性别及年龄资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均经病史、体检血尿常规、脑脊液及CT等相关检查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发病至就诊时间≤24 h;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伴有昏迷不醒者;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官不全者;外伤性脑出血者;长期酗酒者;既往有精神病史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内容为检查身体、健康宣传、用药指导及监测生命体征等。
1.3.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中医辨证联合情志干预,具体内容为:1)中医辨证施护:①肾气亏虚证给予耳针、艾灸治疗,轻柔调整患者体位。②痰瘀互结证表现为舌质紫暗,或舌胖苔腻脉滑,给予耳针、穴位贴敷治疗,有胸闷症状者给予低流量吸氧。③阴虚阳亢证多表现失眠、心悸,其舌红少苔,给予耳针、穴位贴敷治疗,同时保持病房环境安静、舒适且温度与湿度适宜。另外,眩晕加重者可平卧,并给予2 L/min氧气吸入,护理人员按时测血压。④肝火亢盛证表现为舌红苔黄,脉弦数,给予耳针治疗,出汗多者可加强皮肤护理,给予充分卧床休息,监测生命体征变化。2)情志干预:以四诊合参、因人而异、审察病机、有的放矢为护理原则。①心理疏导:运用移情变气法鼓励患者术中良好表现,告知其手术结果,恢复战胜疾病信心,积极与患者主动交流沟通,鼓励其抒发内心感受,倾听其诉求,从而缓解术后不安、抑郁等负性情绪。介绍高血压脑出血相关疾病知识,并通过分享成功案例,增强患者自信心,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运用音乐疗法缓解负性情绪,帮助其保持轻松愉悦心情。②康复指导: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帮助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如按时睡觉等,并嘱咐其家属术后定时为其调整体位,定期按摩及扣背,另外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指导其进行室内下床活动。③家庭支持:鼓励家属参与护理过程,通过与患者交流、沟通,稳定其情绪,加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良好心态,同时应叮嘱家属注重术后营养,促进病情尽快恢复。
1.4 观察指标1)观察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2)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比较2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改善情况,分数与负性情绪成正比[3]。3)使用我院自行设计满意度评定问卷评估对比2组护理工作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90分)、基本满意(70~89分)、不满意(<70分),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52×100%。4)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表-74(GQOL-74)评估2组干预后生活质量改善程度,分数与改善程度呈正相关。
2.1 2组患者负性情绪比较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2组SAS、SDS评分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负性情绪比较 (例,
2.2 2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2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例,
2.3 并发症干预后,观察组出现2例应激性溃疡,并发症发生率为3.85%(2/52),对照组出现3例再出血、2例脑疝,4例应激性溃疡,并发症发生率为17.31%(9/52)。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85%低于对照组17.31%(χ2=7.981,P=0.027)。
2.4 护理工作满意度干预后,观察组非常满意24例,基本满意26例,不满意2例,满意度为96.15%(50/52);对照组非常满意15例,基本满意25例,不满意12例,满意度为76.92%(40/52)。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χ2=8.254,P=0.004)。
中医学认为,高血压脑出血属“中风”范畴,发病机制为心肝肾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或劳累过度,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脉有失儒养;或肝阳暴涨,蒙蔽清神,上实下虚,阴阳失调[4,5]。高血压脑出血通常具有发病快、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患者对疾病所造成的生理功能及肢体功能障碍毫无心理准备,极易出现焦躁不安、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此外患者对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相关知识了解不足,也会导致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情绪,从而降低治疗依从性,降低治疗效果[6,7]。因此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同时加强临床护理,对改善负性情绪,保证治疗顺利实施尤为重要。
常规护理干预仅局限于观察病情、健康宣传、叮嘱注意事项、用药指导等,缺乏对患者心理等方面的干预。中医辨证联合情志干预秉持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通过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帮助其抒发内心感受,从而减轻内心压力;通过讲解疾病知识,分享成功案例,帮助患者重拾战胜疾病信心;通过建立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避免干扰或刺激患者,从而保证其心情愉悦,有效促进病情恢复,另外保持病房温度与湿度适宜,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预后;通过移情变气法、播放音乐等措施干预,可消除其不良心理情绪;通过嘱咐家属常与其沟通交流,言语行动上多鼓励患者,可排除其负性情绪,增加自信心;变换体位、按摩、扣背等干预,既可提高患者舒适度,也可促进血液流通,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85%低于对照组17.31%,且观察组满意度96.15%高于对照组76.92%(P<0.05),提示中医辨证联合情志干预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可有效改善生活质量,缓解负性情绪,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