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湉 雷月荣 吴洁
摘要:乡村学校在条件性课程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可创造性地开发利用素材性课程资源。江阴市华西实验学校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筛选确认材料、人力资源调查、研究师生教学,识别素材性课程资源,建构主题体验教育体系;通过编写校本教材、探索实践路径、打造实施平台,实施主题体验教育,促进学生素养发展。
关键词:课程资源;主题体验教育;华西村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2B-0050-04
江阴市华西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含职高部)公办学校,坐落于“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建校十年来,学校以“弘扬华西文化,润泽教育理想”为办学理念,以“培养永远的华西人”为办学目标,积极开发学校课程资源,以主题体验教育体系的构建,促进学生生活素养、学科素养、公民素养的发展。
一、寻找适合学校的课程资源
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在谈及学校课程资源时曾说过,“(1)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2)加强校外课程(the out-of-school curriculum);(3)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1]。循着这样的思路,学校对课程资源进行了审视。
华西实验学校是几所农村学校合并组建的新校,与许多学校相比,条件性课程资源不足,且在短期内无法改变现实。但在素材性资源方面,学校却有着自己的特点与优势。吴刚平先生说过,“从理论上讲,即使条件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但缺乏的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和能力”[2]。事实也正是如此。学校曾经走南闯北,慕名走访考察了许多名校。这些学校在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方面的探索,一再给华西实验学校耳目一新的冲击。但是,当学校拓宽观察视野的时候,也看到了“千校一面”的成因。如果一味模仿,照搬照抄,或者“依葫芦画瓢”,今天搞“艺术特色”,明天搞“高效课堂”,有可能是买椟还珠;如果盲目借鉴别人的表现形式,而不能深耕发掘本校的历史文化,那就是舍本逐末。
面对林林总总但似乎杂乱无章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学校坚持课程资源识别的三条标准:一是要从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出发,以实现教育理想、推动社会进步为标准;二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为标准;三是要从学校教学实际能力出发,保证教育的效果。基于这三条标准,学校开始了识别课程资源的尝试。
一是开展社会调查。首先,学校搜集和整理了所在社区的村史材料和现实材料。其次,在专家的指导下,学校发动师生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博士生、硕士生,利用寒暑假,按照田野调查的要求,在社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走访调查、人物访谈。不仅抢救性挖掘了大量鲜活生动的事迹材料,还搜集整理了大量文字、图片、影像资料。
二是筛选确认材料。在筛选中,只有契合学校教育理念、让学生能够从中获益,并且具备实施条件的材料,才会被选定为素材性课程资源。
三是人力资源调查。学校对社区内各种机构、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进行了摸底调查、走访沟通,既为课程实施储备师资,也为课程設计提供支撑。
四是研究师生情况。只有把握师生教与学的特点,认识到教学方式本身就是极其重要的课程资源,从中归纳出能够唤起师生教与学的欲望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手段、工具、设施、方案、问题、作业等,才能更好地设计师生们都喜闻乐见的课程。
二、开发适应时代的校本课程
新的时代,着眼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以育人为中心的内涵发展,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一个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也是开发课程应该首要关注的问题。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基于学校素材性课程资源的优势和特点,学校主要思考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思想观念到实践行为,如何寻找“差异化”“比较性”优势?学校可以以乡村文化为视野,以地方优秀文化与当代教育的整合为路径,在传播优秀地方文化的同时,积极探索一种新的德育理论范式。
二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实践需求到路径选择,如何体现“科学性”“有效性”?学校可以尊重儿童发展规律,努力形成主题体验教育模式,打造以地方优秀文化传承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课内外及校内外一体化建构的文化感悟平台,探索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德育实践。
三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学校行为到社会效应,如何实现“高地效应”“辐射功能”?学校可以将乡村学校德育改革融入乡村整体发展与改造,发挥学校德育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推动乡村文化改造。同时,可以将经过本校实践检验的具体行为,上升为具有乡村学校普世价值的育人模式,向华西村结对帮扶地区的乡村学校,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思想、策略、方法等成套的教育公共产品。
在思考和判断的基础上,学校开始建设“吴仁宝与华西精神”主题体验教育体系。
吴仁宝是中国农民的杰出代表,他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也是中国传统道德人格的化身。其人格力量与华西精神相辅相成。华西精神是华西作为“天下第一村”所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文化精神。这种精神可概括为:一心向党,大公无私;团结互助,尊老爱幼;勤劳诚信,敢为人先;创新发展,共同富裕。
“吴仁宝与华西精神”体现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理想,也初步勾勒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愿景,与国家意识形态同步,具有高远的政治定位。从本质上来说,开展“吴仁宝与华西精神”主题体验教育,是弘扬主旋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并且,华西村不仅有大量丰富的主题体验教育的物质资源,还有吴仁宝的亲属、同事、同乡,他们是开展主题体验教育独特的人力资源,也是学校开展“吴仁宝与华西精神”主题体验教育最为显著的优势。据此,学校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是探索优秀地方德育资源挖掘与文化传承问题。理想信念等精神层面的优秀文化如何传承,是涉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接班人”的大课题。聚焦“吴仁宝与华西精神”,可以探索华西村优秀文化的挖掘与传承。
二是探索乡村学校德育草根化建构问题。乡村学校拥有城市学校不可比拟的体验教育资源,但限于多方面因素,这些资源并未被充分利用。开展主题体验教育,进行乡村德育模式的探索,具有示范引领的作用,对华西村帮扶地区的乡村学校也是一种“智力支持”。
三是探索学校德育与社区融合问题。把华西村独特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学校德育资源,谋求学校德育过程对地方文化的呼应,开发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探索学校德育针对性与有效性的实现路径。
四是探索通过德育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富而教之”,以乡村学校为“基站”,向外“辐射”,教育村民,从而改造乡村文化,推动华西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三、探索适切课程的实施路向
校本课程的重要价值取向,就是要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知识与实践的阻隔,建立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体验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活素养、学科素养、公民素养。
1.让乡土知识与社区经验成为体验教育的教材
在学校看来,如果把乡土知识与社区经验纳入逻辑体系严密的学科课程范畴,有可能破坏其整体性和生命力。并且,校本教材必须满足学校差异性发展的课程需求。所以,在编写“吴仁宝与华西精神”主题体验教育校本教材时,学校除了邀请专家教授,还邀请了有关社区人士、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学生代表共同参与。要让校本教材呈现的这些现实生活中的知识和经验,充满泥土味、稻花香,看得见钢花四溅,听得到时代足音,抓得住学生眼球,开得了学生视野。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学校历时数年,数易其稿,编写了4套10册校本教材。
《华西——天下第一村》3册,面向1~3年级。课程通过参观、游戏、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华西村的历史与现状,增强对“华西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大地之子吴仁宝》3册。面向4~6年级。课程通过阅读、参观、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吴仁宝的传奇经历,体悟他在不同时期的决策,学习他的理想信念、远见卓识与领导力。
《华西精神与中国梦》3册,面向7~9年级。课程通过调查、研讨、阅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探究华西精神的内涵,以“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形式,引导学生讨论“中国梦”,从而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华西创业》1册,面向职业高中。课程主要通过阅读、参观、实习等方式,帮助职高学生了解华西创业史,体验创业过程中的艰辛与快乐,初步养成创业的意识与基本能力。
校本教材每册由6~8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由“导言”“故事”“相关链接”“探究活动”四个板块构成。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实施载体。在单元整体推进过程中,要求着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索小组协作式学习方式,推动学生在活动与实践中学习。通过说一说、查一查等知识获取活动,议一议、写一写等表达性活动,问一问、想一想等能力性活动,做一做、演一演等综合性情境互动活动,体现从认知到感悟,从体验到内化的教育过程。
2.让现场教学与引师入校成为体验教育的路径
一方面,学校构建了现场学习课堂,将学生主题体验教育的空间从“教室”拓展到了“现场”。一是遴选了20余处有教育意义、实践功能的教育现场。如:农业科技园区、村史展览馆、环保监测中心、学校自办的小农场、企业研发中心、生产现场、产品展示中心、村民文体活动中心等。二是整理相关教育现场的文字介绍,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并介入教育现场。文字内容包括相关历史传统、社会环境、组织建构、科技知识等。三是根据校本教材单元内容,分学段设计学生逐步介入现场的方案。随着学生年龄增加,逐步增加学生介入现场的比例和深度,让学生逐渐从“以看为主”“做看结合”过渡到“以做为主”。四是通过现场学习,促进学生“活化”知识学习。如:在学生现场学习的数据统计分析、节能环保、外事礼仪、新闻报道、史料收集、气候观测等方面,都通过教学设计,有意识引导同学对应并强化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让学科知识通过实践和应用得到升华,为学科素养的提升创造条件。
另一方面,学校定期邀请华西村创业的老劳模、老英雄,以及华西村新一代领军人物和行业优秀代表,来校讲述华西村的创业故事,以及对“吴仁宝与华西精神”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在村领导的积极支持下,还在村内遴选了20多人担任主题体验教育的兼职讲师。这支队伍中有农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医护人员、警务人员、酒店经理、环保监察人员、传媒从业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演艺人员等。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安排他们担任某个单元的教学工作。他们的参与,一方面与校内教师形成了专业能力的互补;另一方面,还因此拓展了主题体验教育的校外实践基地,增加了学生参加现场学习、进行职业体验的机会。
3.让实践活动与平台建设成为体验教育的舞台
一是“红领巾研究院”。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引导学生围绕“吴仁宝与华西精神”形成系列研究项目,指导学生在具体研究活动中形成基本的研究能力与态度,收获体验教育的成果。作为学校传统,学校每年都举行“红领巾研究院”研究成果发布会,让孩子们以各种形式的研究成果,表达自己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決、创意物化的意识和能力。
二是儿童主题文艺创作。基于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理念,鼓励师生围绕“吴仁宝与华西精神”进行文艺创作。以“华西记忆”征文比赛、“最美华西人”讲故事比赛,以及艺术节、文艺会演等形式,展示师生们创作的绘画、诗歌、散文、摄影、朗诵、舞蹈、歌曲等作品。这些活动都发动村民及家长积极参与,融合了学校师生和社区居民的心灵感受。
三是“华西好少年”艺术团。在原总政歌舞团、原战友歌舞团专家的指导下,组建了“华西好少年”艺术团,创作的充满本土气息的作品,不仅多次参加了村里举办的全国性大型活动,还登上了“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大舞台。
四是社区服务志愿者社团。社会服务是中小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学校组建了社区服务志愿者社团,积极参与敬老助残等公益活动。还定期开展社会调查,走访各个行业的基层岗位以及社区的百姓家庭,不仅增进了学生对社区的了解和认同,撰写的以“向普通劳动者致敬”为题的系列调查报告还获得了多位领导和专家的赞誉。2017年暑期,来华西村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调研活动的北京大学师生更是称赞这些调查报告“有思想,有内容,真实亲切,视角独特,有参考价值”。
五是家长(村民)大学堂。定期邀请家长、村民来校,听取学校教师、各方面专家、优秀家长和村民等有关教育、文化、政治等的讲座和讨论,形成与家长、社区的双向互动。
六是乡村教育发展联盟。借助华西村对口建设平台,与帮扶地区的乡村学校建立了“乡村教育发展联盟”。联盟学校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互动,取长补短,携手共进。
参考文献:
[1]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23.
[2]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49.
责任编辑:杨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