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学习,改变学习的面貌

2019-05-29 11:26杨九俊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意蕴教学改革

杨九俊

摘要:全息学习是常熟市实验小学主动拥抱未来、拥抱变革的教育行动,全息学习之“全”包括全人的目标追求、全覆蓋的课程设置、全方位的课堂结构变革、全支撑的学习空间设置、全员式的主体参与。全息学习的有力推进,使改变学习的面貌成为积极的可能。

关键词:全息学习;意蕴;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2B-0014-04

全息学习是常熟市实验小学近年来重点建设的教学改革项目,最近喜获第二届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其丰富的意蕴使我们相信,积极地“改变‘学习的面貌”,正在成为现实。

一、全人的目标追求

何为全息学习?常熟市实验小学校长金一民带领的团队经过梳理认为,全息学习包含多重意蕴:

一是“全面”的学习。现代社会中,信息就像空气一样包围在儿童的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儿童的学习,正是对所处环境中全面信息的选择性接纳、吸收和内化。全息学习让课程向四面八方打开,让课堂向四面八方打开,让孩子的身心向四面八方打开,让一切都有可能成为学习的资源。

二是“全体”的学习。学习是人的生命内涵的充实与扩展。《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把人的发展概括为是“随时间的推进在人身上发生的变化”。学习能积极地促进这种变化。人的高贵就在于其生命有双重意义。人不仅有自然生命,还有精神生命;即是精神层面,也有真善美不同的内容,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维度;哪怕仅仅是知识,亦有符号层面的、思维层面的、价值层面的、方法层面的。这样,人的发展才是一种高品位的、复杂而充满动态的变化过程。学习必须是对于生命的完整性而言的。

三是“全局”的学习。“全息”最初是物理学的概念。其核心内涵是指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间紧密关联的整体,任何一部分都包含整体的信息。每一个局部都关联着全局。“全息学习”包含指向结构性、整体性的学习,指向生命整体的发展,所有部分都是生命整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构成。而一个“无时”“无处”不在学习的信息环境,使这种目标追求有可能达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金一民团队对“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原点问题的透彻理解,对“半人”“残人”教育弊端的深刻批评,对儿童发展本位的学校文化传统的大力弘扬,以及适应信息化浪潮的主动变革。罗马俱乐部报告曾指出,一个新型社会只有在其形成过程中有新人产生时,或更确切地说,只有当今占优势的人类各结构彻底变革时,才能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全息学习包含了对新的“全人”的目标追求,其高远的立意是值得激赏的。

二、全覆盖的课程设置

指向全人培养的“全部”信息从哪里来?当然主要是来自课程。常熟市实验小学的老师们认为,全息观念下的课程,不仅仅是为学生设计不同的“跑道”,更多的还是让学生可以选择在最适合自己的跑道上自由“奔跑”,课程既为学生打基础,又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机会。为此,他们构建了三种课程形式:

一是主题式的基础课程。和绝大多数学校一样,常熟市实验小学基础课程主要依据课程标准和部审教科书,但同时他们又“用教材教”,“超越学科中心”,跨学科设置一系列主题课程,打通学科内部、学科之间、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构建信息丰富的复杂情境,引导学生创生课程、探究学习。

二是个性化的拓展课程。校本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更好地适应学生,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课程滋养。常熟市实验小学构建了“社会与文化领域”“语言与文学领域”“数学与科学领域”“体育与健康领域”“艺术与审美领域”等课程群,采用菜单自选式的选课方式,为孩子们的选择提供了足够的课程资源。

三是开放性的创生课程。学校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趣味性、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基础,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目的,开设了一系列创生课程,如以主题为中心的创生课程、以项目为中心的创生课程、以自治为中心的创生课程,还有以班级兴趣、需求为中心的班级创生课程。这些丰富的课程形态,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学习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三、全方位的课堂结构变革

全息学习的重要触点是信息化、网络化,但新技术不能代表新思想,更不一定就能带来新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的重要表征就是教学结构的变革,它使在行为建模上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得以确立。金一民团队深明此理。

第一,提出“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基本观念。这一观念旨在让学习“全体都有”,让学生主动学习。比如他们提出“先学”,让学走在教前面,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教学,这就为“在学”“真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第二,建构引导主动思维的学习模型。该模型以问题的发现、解决乃至创新贯彻始终,基本形态是:先学(探究问题,生成问题)—合学(讨论问题,合成问题)—讲学(展示问题、解决问题)—后学(检测问题、升华问题)。这一模式实现了先学和后学的学程融通、合学和讲学的学法融通,以及诊学和导学的学教融通。先学和后学突破了课堂学习的时空限制,让学习走进了学生生活;合学和讲学让学习成为学生的社会交往和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无限潜能;诊学和导学始终都在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发生了,有价值的课堂交往真正发生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也时常发生了,因此“学习真正发生了”。

第三,以信息技术支持个性化学习。借助信息技术,全息学习适时引入真实情境,可以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可以以资源的丰富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学习创造条件,而“问题导向、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也包含了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观照。

第四,重构教学要素的内部结构。在传统的教学那里,教学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最后一个常常是忽略不计的;而“互联网+教育”,让教学环境的地位大大提升。借用吴康宁教授的说法,信息技术不是“塞入式点缀”,不是“加入式弥补”,不是“嵌入式提升”,而是“融入式重构”。技术与人构成“亲人”般的关系,常熟市实验小学重构教学环境,使教材(教学内容)这个要素也在不断丰富,环境设施有时成为过程性资源,学生学习的主要地位正在进一步凸显。

第五,创新评价机制。常熟市实验小学推进全息学习,努力突破评价这一瓶颈,在诸多方面有所创新:从对于学习的评价转向为了学习的评价,着力于“促进”而不是仅仅在于甄别;从经验转向科学,运用全息平台的大数据统计,实行更加精确的诊断;从封闭走向开放,借助开放的网络交流,实现多元主体的共享与交互;从共性走向个性,基于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把握每一个学生的真实学情,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特长,最大可能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四、全支撑的学习空间建设

常熟市实验小学基于信息技术又超越信息技术,创建了全支撑的物理空间,为全息学习提供了足够的技术保障。

创建了全息教室。全息教室集学习区、探究区、展示区、资料区、休息区等为一体,满足不同主题,不同水平、不同进度的教学,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合作表演,甚至开展放映、游戏等多种活动形式的学习。全息教室改变了课堂教学40分钟这一僵化的时间管理模式,根据班级实际、学生差异、学科特点等,灵活、弹性地分配教学与活动时间,科学有效地实施个性化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单一”为“主动、多样”,孩子们试着去自学、去尝试、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真正满足了个别化、个性化学习,促进了学习、生活、娱乐、活动的一体化。

开发了全息“云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可以以班级或学习小组为单位,发布任务,进行交流,即时反馈。云平台的学习以任务驱动,以个性差异作为教学的基础、起点和资源,挣脱了以往整齐划一教学的束缚。通过因学而导、个别学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范式,注重学生自身的探索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云平台的主题学习任务,可以有效地将相关学科统整起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云平台也是成长档案,将自我评价、他人评价有机整合,珍视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不同表现,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状况,增强每个学生的自信心。

拓展了社区学习的形式和内容。打开学校与社区的墙壁,建立起由教师、家长、学生、社区教育力量参与的学习共同体,促进师生走进社区、走向自然,促进学生合作能力和社会性的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开放、多元、弹性、自主的活动,让学生在其中获得心灵的滋养,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内化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践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造不一样的空间,给学生以一个解放心灵、自然生长的环境系统,这样学生才可能得以自由的呼吸,得到人格的完整发展。

五、全员式的主体参与

“全息”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课程开发方式、设施建设方式,更是一种观察视角和管理理念。“全息学习”的深入开展,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同时也使学校的教研方式、管理方式、文化理念发生了改变。以“全息”为理念的主体性活动,方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全面,层次更加丰富,效果更加显著。

其一是全面性。全息学习面向全体教师,它包括“每一个”,指向“每一个”,依靠“每一个”。只有全体教师参加,全息学习才有实践的基础,才能落地生根。全息学习把全体教师纳入研究共同体中,全体教师参与实践与研究,共同参与活动,共同参与讨论,研究活动成为每一位教师的生活方式,充分体现了参与的全体性。各科教师参与研究,研究内容涵盖所有的学科,打通学科研究之间的联系,体现内容上的融通性。全息学习面向全体学生,基础课程的创新和校本课程的设计基于学生情感需要的评估,创生课程特别是班创课程,学生常常也是开发主体。网络化学习的本身就是主体间性的关系构成,“问学”教学模式是把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作为建模的指导思想。在全息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多方面得到落实。网络社区和生活社区大大拓展了学习的边界。家长、社區人士、网络特邀导师也都成了全息学习系统构成参与者,他们与师生连接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全息学习的主体力量。

其二是深入性。全体教师及相关人士深度参与活动,真实开展研究。加强个体的研究,教师结合自己的课堂进行学科教学研究,建立起个人研究项目与全息学习的关系,使课堂发生改变,理念得到提升。加强同伴间的合作互助,建立起学习共同体和研究共同体,开展共同体日常研讨活动,实现教师共同发展、共同成长。加强课例研讨,以课例为载体,研究有内容、有方向、有深度。

其三是有效性。全息学习的深度推进改变了学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增强,交流能力得到了锻炼,选择运用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全息学习的深入推进改变了教师,教师全员参与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发生着变化,在课堂上收获着精彩,并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主张。全息学习的深入推进改变了学校,围绕全息学习,明确办学目标,营造研究氛围,学校的各项工作得到持续发展。

全息学习,这是被可见的未来倒逼出炉的教育主张,也是师生主动拥抱的变革行动。这是一场有梦想、有行动、有反思的教育行为,它建构更好的知识情境,调动更大的学习潜力,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赢得更立体的生命塑造,从而也必然会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杨孝如

猜你喜欢
意蕴教学改革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名师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