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萍萍 汪圣龙
摘要:南京市江宁区基于区域实际,不断探索新时代家校共育工作的新内涵、新路径和新方法,通过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实践创新,整合学校、家庭、社区资源,找准家校关系定位,形成齐抓共管格局,放大家校共育能量,有力推动了区域家校共育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家校共育;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2B-0026-04
家校共育是基于当前世界教育发展大趋势和我国教育现状提出的一种教育新理念。其理论依据主要有我国古代的和合思想、西方现代的合作教育理论以及多元智能理论等。实施家校共育,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也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南京市江宁区乃“六代豪华”之地,从天下望县到百强之区,从金陵附廓到科创中心,已经历了1700多年的发展。这里创新园区、新型研发机构迅速崛起,这里高校林立、高层次人才汇聚,这里山水秀美、农家野趣十足,这里更孕育着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江宁精神”,这一切都成为助推江宁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江宁区基于人口构成多元多样、家长结构层次分明的区域特征,结合本区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质的现代教育资源,不断探索新时代家校共育工作的新内涵、新路径和新方法,创新家校合作互动模式,凝聚育人合力,找准家校共育的发力点,努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家校共育新格局。
一、理念创新,找准家校关系定位
江宁区在家校共育过程中更新家校共育的理念,细化家校共育的重点,找准不同家庭教育发展阶段的切入点,确立合作共育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多样的家长开放日活动引导家长进行参与式体验,通过专业的家长随访对家长进行深入式指导,通过丰富的家长培训开展主体式换位,提升家长家庭教育胜任力,夯实孩子成长的基础。
1.平等协作,从对立走向合作
平等是家校共育的前提基礎,传统的家校共育双方存在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一方常沦为另一方的附庸:一方面学校常以“合作”之名把本属于学校的教育责任转嫁给家庭,另一方面也有强势的父母横加干涉学校正常的教育活动。这些都不利于良性家校关系的建立,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共育。为此,更新家校共育理念,转变家校共育关系,找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定位,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从对立走向合作,建立家校平等协作的伙伴关系,通过智慧整合达到“1+1>2”的教育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平等协作的基础上,江宁区各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家校合作。淳化小学引入社区、家长、专向技能人才等资源帮助学校化解家校共育中的矛盾,实现了“共育合作”;科学园小学通过家长一日课程,鼓励家长做助教参与课堂教学,实现了“教学合作”;东山外国语学校融合家长、社会资源,通过各级各类活动对学生进行素养培育,实现了“教育合作”;九龙湖幼儿园招募家长志愿者,以“海马家园的一天”的形式深度参与幼儿园管理,实现了“管理合作”;……这些有效开辟的合作形式,开创了家校共育的新境界。
2.理性协商,从客体走向主体
传统的家校共育是“以校为本”的共育,家长更多的是作为客体被动参与。校园开放日,家长作为旁观者,只能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现状。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充分赋予家长重大事项知情权、参与决策权、评价权、质询权、监督权等权利,充分发挥家长的组织管理作用,有助于推动家校共育的良性发展。
如今,江宁区各校开展的“驻校社工”“卫生督导”“家长督学”“智慧父母”等工作,使家长由客体变为主体,由被动变为主动,参与从表面深入到实质,从被动接受安排到主动参与学校管理。这些举措有效赋予了家长对学校教育进行评价、监督、建议等的权利,保障了家长的权益和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家校共育的功能,突破现阶段家校共育发展瓶颈。
3.多元共生,从封闭走向开放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多元化实施是一个必然趋势。只有真正开放,打开学校的“大门”,才能让社会、家庭等多元主体参与学校教育,更好地整合社会各方力量,更有效地利用家长、社会资源,最大限度激发家长主动参与意识。
开放就是向家长、社会借智、借力。江宁区从“开放式理念”“开放式管理”“开放式课程”“开放式活动”“开放式评价”五个方面进行突破,多角度、全方位引导家长、社会专业人才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为学校的发展、孩子的教育献计献策。“家长助学团”“社区爱心岗”“家长工作坊”等家校共育形式的创生,使学校管理、办学由封闭走向开放,逐渐形成家庭、社区、学校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多元共生的伙伴关系,家校共育呈现出新面貌,有效促进了学校内涵式发展。
二、机制创新,形成齐抓共管格局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在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背景下,主动引入家庭、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管理,满足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内在需求,是完善学校内部管理的有效举措。
制度和机制是做好一件事情的重要保障。家长学校是进行家校共育、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渠道,江宁区教育局先后制订了《江宁区家长学校评估细则》《江宁区优秀家长标准》《江宁区优秀家长学校标准》等一系列制度,将家校共育工作纳入学校年度考核范畴。同时,社区、家长通过“家长讲师”“志愿者”“校园督导”等多重角色参与学校管理,建立全方位和谐的育人关系,形成家、校、社齐抓共管的生动局面,为家校共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保障家校共育良性发展
新时代对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要在传统办学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现代学校制度。为此,《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提出,要“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提升校长依法科学治理能力,拓宽师生、家长和社会民众参与学校治理的渠道,建立健全学校民主管理制度,构建和谐的家庭、学校、社区合作关系,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江宁区要求各学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制定学校章程和发展规划,建立并完善师生民主参与、社会家长积极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充分发挥社区、家长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的作用。如:完善家长委员会,设立学校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治理,形成育人合力;引入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密切学校与社区的联系,促进社区代表参与学校治理;主动争取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支持学校改革发展,有序开放学校体育文化设施,服务社区居民;等等。
2.建立评估激励机制,促进家校共育全面提升
江宁区家长学校的举办,始于1992年。经过25年的砥砺奋进,全区79所中小学、126所幼儿园均成立了家长学校。家长学校办学坚持做到“八有”,即有班子、有牌子、有制度、有教员、有教材、有活动、有记载、有成效。将区家长学校总校工作纳入我区教育局年度工作计划,统一安排部署,统一组织实施,统一指导检查,统一督导评估。对照《江苏省教育系统家长学校考核标准》考核全区各家长学校的工作,隔年分别评选优秀家长学校、优秀家长。几年来,江宁区两次被评为江苏省家庭教育先进区,多次为省、市家庭教育会议提供现场。东善桥小学、上峰小学、陆郎小学、淳化中学、上元中学等一批学校先后获评江苏省教育系统优秀家长学校。
3.构建多元互动机制,推动家校共育融合发展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愿望,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促使学生能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不少学校设计了“家校(园)联系卡”,密切了家长与学校的联系渠道。有的学校还开通了“校长热线”“家校热线”,为家长与学校各层面人员的直接对话提供了契机,畅通了家校对话交流的渠道。
在“互联网+”时代,学校的围墙正在被打破。学校不再是封闭的社会单元,而是通过网络汇聚形成集体智慧聚变的节点;学生的学習活动不限于教室内的聆听,学生可以接触到教室外丰富的现实资源和虚拟资源,学习活动被极大地丰富。为回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江宁区教育局适时推出“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还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积极推进创客教育、STEM教育、科技教育等,充分利用教师、社会、家长等资源,帮助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鼓励更多的孩子发展自己、奉献社会。
三、实践创新,放大家校共育能量
家校共育的推动与发展,不仅离不开家庭和学校,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支持与主动参与,从而形成促进家校共育的强大合力。
1.跨界融合社会资源,助力生涯教育
伴随高考改革的稳步推进,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无一不在强调生涯教育的重要性。然而,生涯教育的开展需要内容体系、服务体系、保障体系,没有家长的理解、支持,没有社会的配合、协助,单凭学校的力量很难有效地实施生涯教育。
江宁区充分挖掘社会、家长的优质资源,有效联合,整合运作,联合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以及互联网科技领先企业智推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电力保护和控制领域龙头企业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全球电气连接和电子接口和工业自动化领域技术领袖菲尼克斯(中国)电气有限公司、国内知名的创意研发集聚区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等知名企业,建立生涯教育资源库,为区内学校组织学生开展感知大学、探索专业、体验职业等方面的学习提供智力支撑和服务保障。还成立了由大学教授、学者、专家、企业家、工程师、企业高管、政府官员等组成的生涯教育家长讲师团,为学生搭建优质的生涯教育课程实施和活动平台,帮助学生自我定位,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2.引入企业管理理念,开设多元课程
江宁区以“自主发展,和谐共生”为基石,引入企业管理理念,变“客户思维”为“用户思维”,探索家校共育新渠道;将区域文化与社会资源有机整合,开设系列家校互动课程,促进家长、学生和谐共处。江宁区建设了开放的家校共育区域课程、双向的学生社会资源课程以及协同的家校共育课程,如百家湖幼儿园的伙伴课程、陶吴幼儿园的游学课程、东山小学的休闲课程、江宁高级中学的生涯课程等。这些家校共育多元课程的创设,旨在形成教育共同体,调控育人场中诸多教育要素的关系,构建系统的目标和内容,创设开放的实施途径,建立多元、多主体的评价方式,通过家、校、社紧密而有效的合作,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学生健康成长。
3.开展专题教育研究,推动有效共育
江宁区区域面积1573平方公里,辖9个街道,常住人口95.2万,流动人口52万。家长构成的多元性、流动人口背后的家庭教育问题,都为家校共育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
研究发现,很多问题学生来自单亲家庭、留守家庭和家教失败的家庭。这些孩子,有的感情脆弱,有的性情孤僻,有的行为粗暴,有的自私任性。学校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类型家庭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家庭教育的专题研究。针对问题学生,上峰中学实施了“补位”教育,探索了富有成效的教育方法:“特别关注法”,即在特别的时刻如节假日、生日,特别的事件如大型考试、集体活动、各类评比时,给予他们以特别的关注;“成功激励法”,即提供各种展示学生智慧和才干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心灵抚慰法”,即在他们犯了错误、遭受尴尬和失败时,及时地给予安慰;“娱乐放松法”,即教师经常带这些学生开展体育、文艺和休闲活动,使他们精神放松、心情愉悦;“心理辅导法”,即定人定时为这些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江宁区家庭教育出现了“三多三少”的可喜变化:重智轻德的家长少了,全面发展的孩子多了;家庭教育分歧少了,科学教子共识多了;家长与孩子隔阂少了,相互沟通理解多了。
责任编辑:杨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