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州清江外国语学校 杨昌龙
核心素养的研究是当今的热潮.研究中考试题对核心素养的评价,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下面就一道中考压轴题为例,谈谈践行核心素养的一些思考.
原题:矩形AOCD绕顶点A(0,5)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当旋转到如图1所示的位置时,边BE交边CD于点M,且ME=2,CM=4.
(1)求AD的长.
(2)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和直线AM的解析式.
(3)求经过A、B、D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图1
本题文字言简意赅,图形直观、明了,从知识上看,考查四边形、旋转变换、勾股定理、方程模型等知识,融合了矩形、直角三角形及相似形、一元二次方程等有关知识;从核心素养方面看,考查学生直观想象、数学抽象、数学建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下面从题目条件、图形、设问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题目条件寥寥数字,结合图形,清晰明白.条件1:矩形AOCD在坐标系中,且两边在两坐标轴上.条件2:点A的坐标为(0,5).条件3:矩形ABEF是由矩形AOCD绕点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得的,且BE交CD于点M.条件4:ME=2,CM=4.
由条件1、2可知CD=OA=5,AD=OC. 由条件3可知AB=OA=5,BE=OC=AD. 由条件4可知ME=2,BM=BEME=AD-2,DM=CD-CM=OA-CM=5-4=1.
通过对题目条件的思考,发现题目条件在巧妙的构思中考查学生对矩形、图形的旋转等知识的掌握情况,更是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考查,也体现了对直观想象及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的考查.
本题中的图形由直角坐标系和两个全等的矩形组成,简约、直观,且阴影部分清晰、明了.学生在分析图形时,易看、易懂,容易接受,体现了对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考查.
本题共四问,逐层深入,环环相扣.第(1)问求AD的长是后三问的基础,因此第(1)问能否顺利解答至关重要.第(2)问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和直线AM的解析式,只要第(1)问中求出了AD的长,阴影部分就可分解成两个直角三角形进而求出面积.易知点M的坐标,也就可以求出直线AM的解析式.第(3)问主要是求B点的坐标,只要把B点的坐标求出来,就易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第(4)问是存在性问题,知道点A、M的坐标寻求P点,利用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不难得到方程组,但本问涉及分类思想和较繁的计算,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较大的思维空间,学生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而且要有较强的运算能力,因此学生要想得到满分很困难.每一问相互联系,逐次递进,从不同角度考查了学生的数学建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本题第(1)问紧紧围绕矩形的特征、旋转的不变性,寻求等量关系,构建方程模型.本问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不易直接找到思考方法,特别是作辅助线利用相似三角形和勾股定理构建方程模型,或者直接利用勾股定理构建方程模型,是本问的难点.这一问不能突破,将直接影响后继的解题,所以本问是关键.
图2
解法2:连接AM,设AD=x,由矩形的性质和旋转的性质,可知AB=5,BM=x-2,DM=5-4=1.
在Rt△ABM与Rt△ADM中,52+(x-2)2=AM2=x2+12,进而可求得AD的长.
以上两种解法,均是由勾股定理构建方程模型,解法1是由相似三角形及完全平方公式的变形获得关系式,两者的结合是本问的难点;解法2借助两个直角三角形公共的斜边构建方程.学生只要充分思考已知条件,想到方程,这样层层递进,逐级思考,就能最终获得求解.
对于第(2)问,易得△ABP和△MBQ全等,通过勾股定理构建方程,求得MQ的长,于是可得BQ的长,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易得了,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直线AM的解析式.也可直接求Rt△ABM与Rt△ADM的面积和.
对于第(3)问,只要确定B点的坐标,即可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得抛物线的解析式.因此,求B点的坐标尤为关键.若第(1)问用三角形相似求解,则B点的坐标易知.若按解法2,则需要作辅助线求点B的坐标.
第(4)问属存在性问题,是中考压轴题常考的问题,全方位考查学生的能力,对学生要求较高.特别是分类思想,学生最易出现问题.因此,充分挖掘题目的内涵,找准关键所在,寻求恰当的方法,才能使问题得以解决.
方法1:设P点在线段AM下方的抛物线上时,过P点作纵轴的平行线,利用三角形面积为水平宽度与铅直高度乘积的一半构建方程,从而求得点P的坐标.由P点的坐标,易求过点P且平行于AM的直线的解析式,从而得到P点到直线AM的竖直高度.通过平移,可得过线段AM上方抛物线上P点的直线的解析式,联立抛物线和直线的解析式,进而求得P点的坐标.
方法2:求出了抛物线的解析式,掌握了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自然可以得到各种情况,不需首先考虑分类.三角形面积是水平宽度与铅直高度的积的一半.在抛物线上两定点的水平距离称为水平宽度,过动点作抛物线的对称轴的平行线,与经过两定点的直线相交,其交点和动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度称为铅直高度.这样第(4)问中,水平宽度为AD的长7,铅直高度为动点P的纵坐标与交点的纵坐标差的绝对值,进而转化成两个一元二次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即可得到动点P的坐标.
当然第(4)问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计算较复杂,要求学生不仅有熟练的计算能力,而且要能灵活变形.
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中考压轴题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一个很好的平台.本题从多个角度让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充分体现,贯彻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给出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六个方面,其中一个就是数学建模.本题在第(1)问就是利用勾股定理构建方程模型,如解法(2)中利用Rt△ABM与Rt△ADM两个直角三角形有公共的斜边AM,作为等量关系,构建方程,从而求得AD的长.当然,本题中的模型构建有一定的难度,辅助线不易想到,入口较窄,致使学生思维受困.
在压轴题中,数形结合思想非常普遍,几乎每道题都有涉及,通过坐标系建立起点与数的对应关系,既可应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又可借助几何直观,得到某些代数问题的解答.本题中数形结合较多,第(1)问求AD的长就利用点A的坐标得到了AB的长,进而获得解答.第(3)问求抛物线的解析式,也是通过求点B的坐标,由待定系数法求得解析式.第(4)问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方法1就是通过图形得到P点的几种情况,把直线平移,得到其解析式,从而求得点P的坐标.无论是由坐标得线段长度,还是由图形得到点P的坐标,都是从数到形,或者从形到数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数与形的结合.
分类讨论思想是对学生更高层次的考查,不仅检测学生的知识水平,更检测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常常通过条件的多变性或结论的不确定性来考查.本题的第(4)问就需要进行分类讨论,点P在直线AM的下方,以及P点在直线AM的上方,求出P点的坐标后,还要进一步考查P点的合理性.
通过对本题涉及的思想方法的分析,中考题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查,但数学思想方法始终在压轴题中得以体现,因此,平时的教学中,应强化对中考题的研究,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效贯彻核心素养的培养.
本题第(1)问还可以把条件改变,如:把边BE交边CD于点M改为直线BE交直线CD于点M,且ME=m,CM=n,这样在求AD的长的过程中,就需要考虑M点的不同位置了,尽管结果一样,但对学生的思维的要求提升了.还可把矩形旋转改为矩形折叠,比如,恩施州2016年中考第24题.
第(2)问求直线AM的解析式可改为求直线AE、AF、BF、EF等的解析式,主要考查学生对点的坐标及一次函数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3)问求抛物线的解析式也可改为过点A、E、D的抛物线,过点A、F、D的抛物线等,主要考查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第(4)问是存在性问题,可改为求极值问题,比如,在直线AM下方的抛物线上找一点P,使三角形PAM的面积最大.
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研究中考试题及命题方法,有意识地把相关的知识与方法贯穿于教学中.中考压轴题的教学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数学思想,主要是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大部分中考压轴题几乎都涉及这几种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本题就注重考查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及数学建模等.(2)探究问题,主要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包括矩形、菱形、正方形等)、圆等的探究;动点、动线、动图形的探究,比如,本题就是动图形的探究;特殊角(直角、45°角、60°角等)的探究;线段极值、面积极值的探究;图形变换中特殊点活动范围的探究等.(3)解题方法,主要是直观观察法、数形结合法、解析法等.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是每一份中考试题都必须关注的.压轴题就是知识点的综合,思想方法的集中,解决办法的多变,思维高度的提升.从背景取材到问题设置,不仅综合性强,而且创新性强,既注重知识的考查,又注重能力方法的考查,多方面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从本题中可见一斑,方程的数学建模、画图后的直观想象、变化图形的数学抽象、每问的逻辑推理及最后一问运算能力的考查等都得以体现.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知识的梳理归纳、计算能力的培养、实际问题中数学问题的抽象、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等,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