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琼
【摘 要】课改后小学音乐课开课率逐步上升,改变了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大面积空白;越来越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音乐活动,有效推动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可以说是因为课改让音乐教育迎来了春天。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音乐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这也是音乐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方向。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表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2-0190-01
小学是一个生理发育的活跃时期。在此期间,学生们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意识形态,并对音乐有了独特的理解。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儿童对音乐在此期间有独立见解,这意味着这一时期不只答应儿童被监禁在教室里,并且还答应儿童有一段时间让他们离开。夸耀儿童的音乐技巧。
音乐表演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包括语言,体育,舞蹈和人物。它是一种体现在人们身上的动态美学教育。它使用自己的解说来培育学生充分倾听,说话和表演的才能,并体会强烈的艺术吸引力,从而激起学生学习音乐和发现音乐潜在潜力的兴趣。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音乐体现才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提高学生音乐整体素质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那么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怎么样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体现才能呢?
一、针对音乐表演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对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资质进行优化
教师在音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的教育方法影响着学生在音乐之路上的未来发展。毕竟,依然很少有音乐天赋的孩子。但是,儿童的音乐教育有可能为儿童开发音乐才能。因而,教师应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决定教育方法,并根据不同的孩子进行重点培训,最大限度地照料学生,培育每个学生的潜能。教师的教育方法需求不断创新,以满足发展的需求。表演教育可以看作是灵魂的交流。在表演教育中,教师需要通过音乐情感的传递来传达音乐的审美才能和音乐情感的感知。
(二)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有人已经明确提到,在表演教育活动中,小学音乐教育应该习惯时代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它有必要满足儿童音乐团体的基本需求。表演教育应围绕儿童心理进行。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有必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教育方法遵从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遵从这一规则,咱们才能更好地培育儿童的音乐表现和创造力能力。在表演教学的过程之中,老师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或者是某个故事来讲解这堂课,老师可以让学生们表演故事,然后让学生们思考在不同的故事情节中要使用的音乐是什么,学生们观看故事的时候,自然也就可以根据故事的发展情节知道应该要用的音乐的旋律是什么,这样对学生们的音乐表演能力的培养发挥的作用是很大的,在课堂上,要让音乐表演蔓延下去,同时也让学生们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之中去学习,在欢快的气氛中提高自己的音乐的表演能力。
二、深度挖掘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
教师应探索学生的音乐表演技巧,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音乐,开展他们的音乐体现和审美才能。音乐课程重视感受和体会,表演和发明是学习音乐的根底。
在课堂上,学生随着音乐,步行,跑步和跳跃自在移动,表达与音乐相对应的动作,体现出不同的理解和想象力。学生的表达欲望得到充分调动,激发了课堂气氛,使学习更加生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爱好。黑格尔说:在音乐方面,人们能够将内心世界的自在面向最高峰。因而,在音乐教育中,要尽力营造自在的感受空间和展示空间,使学生能够自在选择,自在参与,自在表达,然后自在地自主开展,成为具有特性特征的人才。
传统的学习习惯会遏制学生的自在想象力,学习热情和自信心。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必须重视学生发明潜能的开展,给予他们探索问题和探索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地质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和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特性开展的更好的学习办法,使用各自的优势“发现学习”,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积累学习经验,形成自己的才能,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应主动让学生依据一定的问题和音乐形象自在讨论,表达自己的观念,相互弥补,发挥主观能动性,培育学生的思维才能和言语才能。例如,让学生分组讨论,即兴规划表演,学生进行十分剧烈的讨论,并依据每個小组的优势组织一个音乐场景。这种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爱好。
简而言之,音乐是情感的表达。在课堂上,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育办法,以适应年代的需求。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还需培育学生的审美才能和情感表达才能。总之,在课堂上,教师应采用正确,恰当的办法培育学生的体现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
参考文献:
[1]况燕.浅议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思想对幼儿音乐教育的启示[J].网络财富,2008,05.
[2]王秀萍.中小学音乐教育应重视审美性与实践性的融合——基于对杜威“审美经验”的内涵的理解[J].教育研究,2015,05.
[3]马晔.“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陈鹤琴儿童音乐教育思想略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2.
[4]洪雅君.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作用、现状及对策[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