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茂腔的发展与继承

2019-05-24 14:21赵洋
戏剧之家 2019年12期
关键词:继承艺术特征发展

赵洋

【摘 要】胶东茂腔是山东省地方戏曲,有着极具地方特色的艺术特征和扎实稳健的发展变革过程。本文在总结胶东茂腔演变过程,分析其艺术特征的同时,结合胶东茂腔的生存现状,提出了胶东茂腔的继承与发展路径。

【关键词】胶东茂腔;艺术特征;发展;继承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2-0016-03

山东作为地方戏曲大省之一,戏曲文化浓厚,剧种丰富又极具地方特色,仅流行在胶东半岛境内的地方戏剧种就多达二十余种。山东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戏曲的多元性,齐鲁文化也因其而丰富、多彩和灿烂。作为流行于胶东半岛的“胶东茂腔”,历经二百多年流行不衰,流行地域广泛,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茂腔”以其质朴如白的唱调、通俗易懂的唱词,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间,以良好的发展趋势在齐鲁大地生根、开花和结果,具有广泛的群众文化根基和超凡的艺术魅力。

一、演变过程

胶东茂腔是由“肘鼓子”声腔系统衍生出来的。由此经历了“本肘鼓”“冒肘鼓”“茂腔”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本肘鼓”是胶东茂腔发展的第一历史阶段。以说唱为主,旋律及节奏简单易懂,唱腔单调,板式变化较少,板式难以适应剧情变化的需要。本肘鼓的语汇结构采用分节歌形式,一般由七个字句为基本结构的上下两个平行乐句构成。在伴奏方面,缺乏悠扬的丝竹乐器,只有锣鼓等打击乐器伴奏。而本肘鼓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唱戏时使用本土方言,台下观众都能听得懂台上演员的唱腔念白,容易产生共鸣,用观众自己的话说就是“本肘鼓戏文会自己往耳朵里钻”。

“冒肘鼓”是胶东茂腔发展的第二个阶段。19世纪末,经过本肘鼓艺人不断地切磋学习和戏班同台演出时相互取长补短,“冒肘鼓”脱颖而出。冒肘鼓的出现,是本肘鼓经历了变革,从而产生的更成熟也更富有生命力的剧种。主要变革成果是学习了尾音甩高腔翻高八度的唱技,这种方法被称为“打冒”,既唱腔的音域加宽,旋律也越来越开阔。并且开始使用女演员上台演出,使男女腔也越来越分明,在这一基础上,唱腔板式丰富了起来,不同板式的灵活运用使剧中人物情感更加丰满。同时柳琴、三弦的伴奏增加,使唱腔出现了圆满委婉的效果。发展到冒肘鼓阶段,戏曲剧种的诸多因素已经圆满兼具,至此,冒肘鼓可以说是山东地方戏曲剧种大家庭中特色鲜明的剧种了。

1954年青岛政府隆重为冒肘鼓剧种命名,以“冒”字的谐音“茂”字取代,取其“声情并茂”之意,从此,冒肘鼓正式定名为“茂腔”。

二、基本艺术特征及主要艺术价值

胶东茂腔具有纯朴明快、委婉柔怨的艺术特色,以及优美动人的唱腔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作为推动山东地方戏曲音乐改进的重要剧种,胶东茂腔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

(一)艺术特征

唱腔特色:胶东茂腔的唱腔是以民间说唱小调为主的板腔体系,演唱时基本不用假嗓,全用真嗓本嗓演唱,听起来圆润甘甜,这种唱法称为“满口嗓”。抒发悲伤情绪时的“哭似唱腔”更是将一些悲剧主题的茂腔戏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哭似唱腔”也成为构成茂腔的特色元素之一。同时,胶东茂腔的演唱和念白都运用本地土话俗语,其唱词为分节式的民歌形式,多半为七字句,塑造了茂腔独特的唱腔格调。方言所具有的独特调值,在演唱中抑扬顿挫得法,讲究轻重缓和度,能够生动地展示人物形象本质特征和思想感情,巧妙的吐字方式使茂腔更接地气。

板式:除唱腔外,胶东茂腔的板式也非常丰富,经过了早期演员即兴编词没有文字记录的时期,胶东茂腔在新中国成立后通过音乐工作者的挖掘整理,茂腔的板式固定了下来,丰富多彩的板式一一呈现,大悠板、慢板、四平、二板、快板、尖板等板式,不同的戏目可根据剧情或人物身份的需要,进行不同的选择使用。

行当:胶东茂腔在舞台表演上行当齐全,同中国传统戏曲一样,分为“生、旦、净、丑”四大基本行当。“生”是戏里的男性角色,分为小生、老生、娃娃生和武生等。“旦”是女性角色,有花旦、刀马旦、老旦、彩旦、青衣等。“净”是一人一个脸谱的男性角色。“丑”就是丑角,分文丑和武丑。在实际演出中,演员通过对不同人物情感本质的揣摩,在演唱上还有多种多样的变化,给人物角色带来生动具体的表现。

伴奏音乐:胶东茂腔初期无管弦乐器伴奏,仅用锣来打节拍,发展到冒肘鼓阶段,加入柳琴伴奏,艺人们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受京剧、梆子等的影响,伴奏乐器又加入京胡、板胡和扬琴等,京胡又逐渐发展为主奏乐器,随着茂腔的发展,在演出大型现代戏时,茂腔乐队又增添了长笛、小号、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这些西洋乐器。一方面弥补了民族音乐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是中西结合、洋为中用的典范。茂腔的伴奏与演员的演唱可以说是红花与绿叶的關系,伴奏的默契配合是唱腔达到完美艺术效果的有力保障。

(二)艺术价值

胶东茂腔流行于山东半岛,在唱腔和念白上皆为当地方言口语,同时剧目内容多表现当地的婚丧嫁娶、庙会仪式、传统礼节等民俗情节,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使得当地观众在熟知中倍感亲切,具有一定的民俗研究价值。茂腔剧目多直抒民意、代言民心,戏中人物故事情节都是平民百姓的情感写真,加上茂腔丰厚的兼容性,取众家之长来不断发展自己,使得胶东茂腔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同时,胶东茂腔与柳腔、灯腔、东路肘鼓都列属于肘鼓子系统,它们的起源、共生与差异是学术界一直在探讨的课题,因此,进一步挖掘探究它们的发展史,对研究茂腔乃至中国戏曲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胶东茂腔在乡村是群众过年、赶集等传统节日里自发组织演出的必须项目,演出精彩纷呈。在城市里,茂腔专业剧团上演着经典传统和新编现代剧目,丰富了群众对茂腔的认识,也提高了对茂腔的审美。茂腔作为一种平民艺术,以一种平易近人、接近自然生活的特点在城市和乡村的相互观照中和谐平衡发展,在新时代发展进程下,茂腔这一艺术特点,对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三、传承与发展

二百多年来,胶东茂腔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成长,已经成为中国戏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机遇和发展、竞争和挑战,以及此消彼长的各种文化碰撞面前,保护和传承这一剧种,并使胶东茂腔能持续健康发展,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现状

胶东茂腔,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平民百姓,各个阶层的人都为其着迷,深深喜爱。茂腔在观众群体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近些年,在政府扶持和茂腔艺人的共同努力下,确立了茂腔“在保护中发展”的目标,茂腔被赋予了更鲜活的生命力。在胶东地区,《四大京》《八大记》等经典传统剧目在剧院频频排演,而在保留传统剧目的同时,一大批优秀新编剧目也陆续上演。黄岛区茂腔艺术传承中心2014年创作的大型茂腔纪实现代戏《支书张玉刚》荣获第九届全国戏剧文化奖13个奖项。此外,形式多样的惠民文化活动不断开展,使群众有更多机会感受茂腔文化,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梨园迎春”是黄岛区的品牌惠民文化活动,活动立足公益服务和精品原创,为戏迷朋友奉献精彩大戏的同时,一大批茂腔青年力量也从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茂腔在创新中不断成长,同时也存在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走进剧院观看演出时注意到,曾经茂腔演员群体老龄化的问题已经有诸多改善,许多年轻的茂腔艺人新面孔已经在舞台上崭露头角。但台下年轻观众稀少,受众群体老龄化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茂腔的发展。

(二)人才队伍

胶东茂腔的发展应以能带动剧种发展的“优秀演员”为支撑点。茂腔的艺术魅力之所以能完美展现,靠的是具备“德、貌、嗓、功”四个方面的茂腔艺人的倾情表演,茂腔的艺术技能也是在世世代代茂腔人的口传身教中沿袭下来。因此,地方相关部门应将保护茂腔技艺和艺人作为一项基本工作,如成立茂腔艺术传承中心,让老艺人不流失,使新艺人有组织,促进茂腔剧团新老专业人才的更替,充实年轻演员队伍。定期委派专业演员参加各类与戏剧相关的高级专业培训班,进一步提升演员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同时,中心开设茂腔培训课程,邀请国内戏曲艺术家和茂腔名家等进行辅导以及排练,使茂腔爱好者得到更专业的指导,有助培养更多科班茂腔人才。

(三)继承创新

茂腔戏想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托在继承优秀传统剧目的前提下,创新艺术形式,使其容易在大众,特别是在年轻人群体中被接受。为此,青岛西海岸新区茂腔艺术传承中心复排复演《西京》《张郎休妻》《罗衫记》等传统经典茂腔戏,内容上连贯紧凑,同时丰富的舞台表演艺术加上动人的声腔、醉人的音色,以及专业的现代舞美技术,产生风云莫测的戏剧效果,带领观众进入剧情从而被深深打动,是一次很有意义且有价值的艺术实践和有意尝试。

优秀传统剧目在延续经典的同时,在保证节奏、旋律、唱腔符合茂腔基本形态的前提下也要汲取现代音乐元素,使“老戏”更添魅力。同样,新时代进程下的茂腔人不能墨守成规,要在参透优秀传统剧目的情况下推陈出新,创编更多深入人心、内涵丰富的茂腔戏,让观众感受到茂腔艺术的无限魅力。大型茂腔现代戏《支书张玉刚》是近年来全国茂腔创演的精品剧目,摘取了一系列重要奖项的同时刷新了茂腔精品创作的亮点。在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中,大型反腐现代茂腔戏《失却的银婚》作为山东省唯一一部入围作品在北京成功演出,赢得专业人士和观众群体的一致好评。这一系列剧目的成功,都是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贴近群众生活、符合时代发展的前提下不断取得的,为实现茂腔健康持续发展并走向全国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青年观众

青年是未来,是一切事业发展的有生力量和主力军。多年龄段、各阶层观众也是茂腔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笔者在观看过的几场茂腔演出中发现,台下的茂腔观众群以老年人居多,年轻人较少。农村场次可以说是座无虚席,而城市场次观众相对较少。观众比例失衡以及城乡群众基础的不协调,给茂腔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难题和考验。而激发年轻人对茂腔的兴趣,以及让更多生活在城市的人熟悉茂腔并出现在观众席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茂腔戏《徐福东渡》的编剧游祥书老先生针这一现象,提出“激发年轻人对茂腔的兴趣,让年轻人回到剧场坐席上,培养新一代茂腔戏观众群。”因此想让更多年轻人喜爱地方音乐,既要保留茂腔原有的腔调韵味,也要鼓励大胆吸收新时代的艺术元素,让传统戏曲融入当代意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进行力度较大的改造。转变发展理念和思路,培养年轻观众,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地方戏曲。

高密市艺术剧院曾创造性地将茂腔与动漫相结合,邀请专业动漫制作团队联手打造了茂腔动画片《墙头记》,使传统的茂腔文化通过活泼新颖的动漫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创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年轻人对茂腔的关注,也为胶东地区以及其他地市提供了借鉴学习的模板。此外,积极开展演出活动,加强演出力度,向观众免费发放一定数量的戏票以及预留学生票,有利于拉近茂腔与群众,尤其是与年轻群体的距离,不断夯实观众基础。在社区、学校等地开设茂腔艺术传习基地,将茂腔艺术欣赏编入校本课程教材,培養年轻、崭新的观众群体。

四、结语

综上,胶东茂腔在各个发展历史阶段,始终贴近民众,在农村更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茂腔的成长过程鲜活地反映了当地社会文化历史的变迁以及社会进程,茂腔艺术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时代在前进,文化在延续,推动茂腔的发展,就是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茂腔,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在新时代下要善于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汲取能量,明确前进方向,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对自身艺术文化价值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增强茂腔艺术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使茂腔艺术传承传统文化,让“遗产”不成为“遗憾”。

参考文献:

[1]游祥书.齐鲁第一腔[M].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7.

[2]贾媛媛.浅谈高密茂腔艺术的发展与保护[J].大众文艺,2015,180-181.

[3]刘玲.山东地方戏茂腔的相关探究[J].戏剧众论,2017,45.

[4]肖雨.浅析山东茂腔的起源、发展与继承[J].戏剧之家,2016,42.

[5]李赵璧,纪根垠等.山东地方戏曲剧种史料汇编[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继承艺术特征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