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构建语用平台 优化学生语言素养

2019-05-24 07:38黄金针
新教师 2019年3期
关键词:五彩池语文课程文本

黄金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面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优化学生的语言素养呢?下面笔者结合阅读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例子,就如何多角度为学生构建语言理解和运用的平台谈些许看法。

一、用好教材,发掘“语用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材就是丰富的学习资源,如能潜心为学生挑选得当的语言实践基石,将有助于学生语言素养大厦的建造。

1. 发掘教材中插图隐藏的“语用点”。在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文章都配有插图,这些插图,都是形象的文字,都隐含着语用的水滴。教学时,教师如善于发掘运用,便能成为语用之源头活水。一位教师教学《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时,创设了“参观恐龙展厅”的情境。以“恐龙展品乱了,怎么还原?”这一问题为引领,引导学生对照展图,通过阅读来找出文中相对应的文字,梳理展品还原的线索。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展品复原”。在“复原”过程中,要求学生有不同看法时要依据课文有根据地说。在学生上台展示合作成果后,教师随机指其中一幅图让学生读出相对应的文字。教师充分利用文本插图资源,以情境的“动”来诠释文本的“静”,给学生打造了一个和谐自然的“思考气场”和“共学气场”,巧妙地避免了说明文的单调枯燥,同时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学习能量。

2. 发掘不同时段教材隐藏的“语用点”。根据学习主体与文本接触的不同时间,可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这三个时段虽相对独立,但教学时如能找到融合点,便能有效点燃学生的语用之火。教学《修鞋姑娘》时,笔者的课前设计是让学生“选择修鞋姑娘动作、语言、神态等一个方面进行提问并试着回答”。这样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从文本中检索到相应的信息,在检索信息的基础上质疑、答疑,尝试深入文中人物的内心,甚至感悟人物的品质,这样的过程是一个对信息进行个性加工的过程。如理解“这儿倒是需要绱一绱,您看,线都断了”这句时,有的学生联系“你的脚是汗脚,线是烂断的。就是不坏,也穿不了几天”,理解姑娘服务周到。有的则感受到姑娘能干、经验丰富、判断准确。还有的则体会到了姑娘善于观察。同一个句子,学生会从不同角度去体悟,恰恰是因为有课前这一时段对文本的个性感悟,还有课中这一时段同伴对文本的不同体悟冲击思维所得。可见,如能发掘不同时段教材所蕴含的语用点,就能丰富教材的教学价值,进而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交流质量。

二、关注主体,储备“语用能”

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习得语言、获得方法,教师应当关注主体,即学习的主体——学生,以及学习主要知识的载体——语言的规律,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储备足够的语言习得和运用的能量。

1. 自主探究,增加语用“趣”能。在阅读教学中,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还是以《飞向蓝天的恐龙》的教学为例,在设置情境“恐龙展品还原后”,教师又设计了让学生为展馆解说词排序的环节。有的学生基于文字表达的意思进行排列,认为有提到“祖先”,应当放在前面;有的基于标点的提示进行排序,把带有分号的句子排在一块儿;还有的根据类别进行分类……为解说词排序其实就是想着法儿激发学生主动进入文本去探秘文字,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探秘的过程,代替了教师讲解灌输的过程,代替了学生充当收录机的被动过程。学生从自己的体验感受去观察文字、发现文字的奥秘,這是教师实施个性教学的过程,更是学生个性学习的过程。

2. 把握规律,增加语用“动”能。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把握住运用语文的规律,而规律的获得有赖于大量的语文实践。如在教学《飞向蓝天的恐龙》时,在让学生就课题质疑后,教师出示这样两组词语“五彩斑斓、凌空翱翔、敏捷”“脑颅膨大、茹毛饮血、迟钝”,在“小老师”带读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发现第一组词语说的是鸟儿,第二组词语说的是恐龙。教师问学生两组词语是否毫不相干,引导学生到文中的第1自然段找一找,继续新的发现。两组看似简单的词语,既检查了学生对生字词的识记,又考查了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同时又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可见,教师教学的价值除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发现规律,懂得举一反三。

三、多维对话,生长“语用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尽量和学生从同一高度出发,关注动态学习过程,积极打造多维互动的教学生态,借由多维对话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和作品产生认知与情感的共鸣,从而生发出一种独立思考与创造的内生力。教学《五彩池》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五彩池的‘神奇?”在问题指引下,学生慢慢走进文本中去对话文本、发现文本。学生读出了五彩池的形状之奇,读出了五彩池的颜色之奇……在语言交流的兴奋中,笔者让学生一边观看四川藏龙山上的五彩池,一边聆听笔者的朗读,并试着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我看到孙悟空把你变成猴子,是只七彩的猴子。”“我掉到池里,变成一串‘五彩树,长出‘五彩面包给饥荒中的人。”“我看你变成七彩的美人鱼。”“我是五彩的小金鱼,你就紧跟在我这美人鱼的身边,咱们还跳舞呢!”……在学生表达内心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赛读文中优美语句。学生的朗读声情并茂,极为动听!神奇的五彩瑶池在学生的心中丰满起来。这种多维度对话的过程是师生、生生相互等待的过程,是师生、生生彼此发现的过程,更是一个个体和团体共同创造的过程。

总之,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谙教材之意,发掘有价值的语言材料,巧设典型“语用点”,关注学习主体,添加自主探究的“趣”能,加大学习“动”能,多维度展开互动对话,提升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要学会从多个角度为学生构建语用平台,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储备语用能量,进而优化语言素养。

猜你喜欢
五彩池语文课程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五彩池》说课稿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美在美的纯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