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platzer 血管塞联合Interlock 可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B 型主动脉夹层TEVAR 联合颈动脉烟囱支架治疗术后高流量Ia 型内漏

2019-05-24 00:54庞桦进陈勇何晓峰王江云曾庆乐
实用医学杂志 2019年9期
关键词:内漏假腔弹簧圈

庞桦进 陈勇 何晓峰 王江云 曾庆乐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介入科(广州510515)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已经成为治疗急性复杂型B型主动脉夹层(aorticdissection,AD)的第一选择[1]。其中针对近端锚定区过短的急诊和复杂的AD 病例,可以采用TEVAR 联合左颈总动脉(left common carotid artery,LCCA)或者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an artery,LSA)烟囱支架技术治疗[2-3]。该烟囱支架技术(chimney TEVAR)成功重建了主动脉弓部的血管分支,且能保证分支支架长时间的通畅性[4-5]。但烟囱支架技术存在较高的Ⅰ型内漏,特别是Ia 型内漏的发生率,可达20.0% ~63.6%[6]。

Ia 型内漏意味着存在较大的动脉撕裂和破裂的风险[7]。因此,高流量和持续的Ia 型内漏需要给予及时的治疗[8]。目前有关chimney TEVAR 术后的Ia 型内漏的治疗的报道仍较少。在这些报道中,栓塞治疗是一种最微创的治疗方式[8]。但该如何栓塞和采用何种的栓塞材料均未明确[9]。本次试验中首次尝试采用2 代的Amplatzer 血管塞(amplatzer vascular plug,AVP)(St. Jude Medical,St. Paul,Minnesota)联合Interlock 可解脱弹簧圈(interlock,ITL)(Interlock Fibered IDC Occlusion System;Boston Scientific,Marlborough,MA,USA)对巨大、高流量的Ia 型内漏进行栓塞治疗,并观察这种栓塞疗法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并发症发生率及近、远期的随访结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文纳入5 例B 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出现的Ia 型内漏进行栓塞治疗。本试验纳入标准为:B 型主动脉夹层chimney TEVAR 后的高流量Ia 型内漏患者。排除标准:(1)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2)患者拒绝栓塞治疗。Ia 型内漏的定义是:持续性血流通过胸主动脉近端覆膜支架未覆盖区域,并通过初发的内膜破口(primary intimal tear,PIT)进入主动脉的假腔。本试验通过CTA 薄层扫描来发现和确认Ia 型内漏[10]。当内漏在增强CT 的动脉早期显影时,则被判断为高流量型内漏。在影像后处理工作站上测量胸主动脉壁与覆膜支架之间、PIT 之前的“沟槽”的体积。并确定PIT 的位置、测量PIT 的直径及PIT 和左锁骨下动脉根部的距离。栓塞术前还需通过CT 检查明确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情况,排除细小的椎动脉或者基底动脉。本单位的伦理委员会已经批准了本次试验,且每个参与试验的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介入栓塞第1 个栓塞对象是胸主动脉壁与支架之间、PIT 之前的“沟槽”。第2 个栓塞对象是PIT。第3 个栓塞对象是左锁骨下动脉(LSA)的根部。栓塞材料包括AVP 和Interlock。内漏被完全栓塞,且随访未见复发则评价为栓塞成功。局麻后,成功穿刺左肱动脉。引入一根5F 的猪尾巴导管(Cook Medical,Bloomington,IN,USA)至升主动脉并行主动脉造影。以再次证实内漏的类型,排除II 型内漏,并确定PIT 的具体位置。局麻并左股动脉穿刺置管,引入一根5 F 的猪尾巴导管至覆膜支架下方。造影并寻找覆膜支架下方的再发破口。当确定再发破口的位置后,行右股动脉穿刺置管。经右股动脉置管处引入一根4 F 的单弯导管(Cordis Corporation,Miami,FL,USA)。单弯导管通过该再发破口进入假腔内,并通过假腔。最终,导管通过PIT 重返真腔。通过该导管,置换一根超硬导丝(Lunderquist,Cook Medical)至升主动脉。再经该超硬导丝,引入一根7 F 90 cm 的长鞘(Cordis Corporation,Miami,FL,USA)(1 号)至升主动脉“沟槽”内。另外一根7 F 长鞘(2 号)也通过左肱动脉穿刺点、左锁骨下动脉(LSA)进入“沟槽”内(图1A)。

通过2 号长鞘,将一个直径20 mm 的AVP 送入。该AVP 的前面的圆盘挤压进腔隙内,而后面的圆盘留置在LSA 根部。暂不释放该AVP。另外一个或者两个直径20 mm 左右的AVP 通过1 号长鞘,推入腔隙内,挤压并释放,然后引入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至腔隙内释放以消除AVP 彼此之间的缝隙,让栓塞更加致密(图1B)。当通过PIT 的血流明显变慢时,则通过1 号长鞘,送入最后一个AVP。该AVP 的前盘位于腔隙内,腰位于PIT,后盘位于假腔内。最后,造影证实内漏已经完全栓塞,同时观察LSA 的血流可通过左椎动脉代偿显影。则释放在2 号长鞘内的AVP。

1.3 术后观察和随访栓塞治疗后,住院期间每天监测双上肢的动脉血压,同时排除神经系统并发症。出院后,在术后第1、3、6、12 个月及以后每年一次返院进行随访。随访的重点是复查全主动脉增强CT,了解内漏的栓塞情况。其他的随访内容包括双上肢血压的测量,神经系统检查。

2 结果

从2015年至2017年,共有15 例急性复杂性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我中心采用chimney TEVAR技术治疗。5 例(5/15,33.3%)患者在术后第1 个月的CT 复查发现存在Ia 型内漏。所有内漏均通过CT 评价为高流量型。因此该5 例患者(全部男性,平均年龄62.4 岁)符合入选标准,遂将这5 例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栓塞治疗。患者的一般情况及相关临床资料见表1。

表1 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并发症Tab.1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胸主动脉壁与覆膜支架之间、PIT之前的“沟槽”的平均体积为2 149.2 mm3(1 345.4 ~2 962.5 mm3)。PIT 的平均直径为1 cm(0.8 ~1.2 cm)。栓塞术中共使用17 个AVP 和13 个Interlock 可解脱弹簧圈进行栓塞。平均每个病人使用的AVP 和Interlocks的数量分别为3.4 和2.6 个。AVP 直径为12、18、20和22 mm。Interlock 的尺寸均为12 mm×20 cm。

所有病人的术前症状及体征,包括胸痛和药物难以控制的高血压等,栓塞术后均明显好转。没有发生术后并发症,包括穿刺点出血、卒中或者偏瘫等。无住院死亡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7.8± 3)d(5 ~15 d)。术后左上肢血压较对侧平均下降27 mmHg(20 ~35 mmHg)。3 个病人(3/5,60%)主观感觉左上肢力量较术前减弱,但肌力检查为5 级。平均随访时间为13.8 个月(3 ~24 个月)。5 个病人的内漏均完全栓塞(100%),一个月随访时内漏均已经消失(表2)。随访期间,左锁骨下动脉的血流均保持通畅。

表2 手术相关数据Tab.2 Procedure-related data

3 讨论

近10年来,烟囱支架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逐渐应用于计划性的锚定区较短的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用于重建血管分支[11-12]。但高内漏发生率一直伴随着烟囱支架技术。据文献统计,其术后的内漏发生率可达20.0% ~63.6%[5-6]。本试验的内漏发生率为33%,与之前的文献报道是吻合的。内漏可导致假腔动脉瘤样扩张、突发死亡等并发症[7,13]。

Chimney TEVAR 术后I 型内漏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主动脉和支架之间形成了“沟槽”,而且“沟槽”没有封闭[2]。快速的血流可以通过没有封闭的“沟槽”和PIT 进入主动脉假腔,而导致内漏形成。有文献表明,采用了烟囱支架技术后,主动脉近端锚定区的周长会增加[2,14]。因此选择直径不够大的主动脉支架会导致“沟槽”形成。已经有文献建议在烟囱支架技术中,应该选择更大直径的主动脉支架来避免术后内漏[4]。另一方面,主动脉支架和烟囱支架并行长度不足也会增加“沟槽”和内漏形成的几率[15]。最后,近端锚定区的不足也是Ia 型内漏的病因[16]。

介入术中最后的血管造影显示存在内漏,且该内漏持续到术后第一个月随访时,则表明该内漏需要治疗[17]。而巨大的高流量内漏也需要及时的处理[2]。之前已经有文献表明栓塞疗法是内漏治疗的一个可靠选择[18]。PIT 没有覆盖和“沟槽”形成是Ia 型内漏形成的两个原因,而且PIT 沟通血管真假和假腔,因此,以上两者本研究栓塞治疗的主要对象。腔隙的平均体积达2 149.2 mm3,体积较大。使用直径较大,且带有后释放装置的AVP和可解脱弹簧圈进行栓塞较合适。AVP 构建栓塞材料的主体和框架,ITL 则用来使栓塞材料更加紧密。AVP 具有特定的形状,但也可以适度压缩去适应栓塞腔隙的形状,并不会压缩覆膜支架使之变形。在本研究CTA随访过程中,覆膜支架的形状并未发生明显改变。另外PIT 的平均直径达1 cm,AVP 也是一个良好的栓塞材料[19]。

由于LSA 与支架周围的“沟槽”及PIT 都非常靠近,因此LSA 的根部也需要栓塞,以防止Ⅱ型内漏的发生。栓塞LSA 的根部对患者的影响尚不明确。上肢缺血和后循环供血不足的情况并不多见,且大多可以逆转[20-21]。在本试验随访的过程中,左锁骨下动脉保持通畅,左上肢的血压较对侧平均下降约27 mmHg,但所有患者均没有出现神经系统的并发症。

这是首次采用AVP 血管塞联合ITL 可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Ia 型内漏,为I 型内漏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但本试验仍然存在着病例数较少的不足,且不是一个对照的临床研究。需要在将来纳入更多的病例,并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来对这种栓塞疗法进行更深一步的评估。综上,AVP血管塞联合ITL 可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B 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联合烟囱支架技术治疗后继发的高流量的Ia 型内漏的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猜你喜欢
内漏假腔弹簧圈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腹主动脉重塑的影响因素
动脉血管瘤栓塞弹簧圈机械解脱装置设计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主动脉几何构型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围手术期支架周围假腔残留的预测价值
大型异步电机轴瓦润滑油内漏改造
阀门内漏原因的分析及解决方案
尤昭玲关于假腔求子临证经验
64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真假腔的鉴别诊断再探讨
CTA判断主动脉瘤管腔内修复术术后内漏
大规格弹簧圈栓塞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疗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