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海颖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1)
全民健身路径是我国全民健身工程重要途径之一,是实施全民健身的重要举措,为居民闲暇体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是对抗年龄增长而引发各类退行性疾病的最有效手段,也是防疾病,提高身体基本素质、延长寿命的保证。 1995年国家体委推出了《全民健身计划》,其表现出的情况是人们健身的意识在逐渐提高,健身的质量和健身效果表现良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健身路径并没有如人们预想的那样发挥它巨大的健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本文以舟山市定海区为例,对该区使用健身路径的部分人群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果,旨在了解各年龄段不同人群使用健身路径动机、方法、强度等,以及健身路径使用状况,以期发现人们使用健身路径存在的问题,并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为健身路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和意见。
1.1研究对象
舟山市定海区利用健身路径锻炼的部分健身者。
1.2研究方法
以问卷形式对在舟山市定海区的健身路径37个锻炼点前来健身的人群进行调查。调查时间是早晨7∶30-10∶00,下午20∶00-23∶00。调查的内容主要是职业、年龄、健康状况、动机、心理、练习强度、时间、方法、器械分类、伤害事故等。
为全面了解健身者情况,2016年对确定的各健身点进行了追踪观察。在此期间发放调查问卷,采取当场发放当场回收方式,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64份,问卷有效率为94%。其中年龄在18岁以下的是58份,18~40岁的是265份,41~60岁的是161份,60岁以上的是116份。
2.1健身者职业与年龄特征分析
表1 被调查者职业特点与年龄分布一览表
注:公管人员指公务员和管理人员,其他人员主要指个体、服务业、无业人员等
表1表明,被调查者职业主要以工人为主,其中职业比率从多到少男性依次是工人(49.6%)、其他人员(22%)、科教文卫(18.4%)、公管人员最少(10%);女性依次是工人(45.9%)、公管人员(23.9%)、科教文卫人员(20.7%)、其他人员(9.6.%)。被调查者中女性是男性的1.16倍。由此可见,工人相对来说是社会岗位的主要就职人员,并且其工作时间固定,有固定的时间去锻炼。而女性之所以比男性多是应为女性喜欢与同龄人结伴锻炼聊天,在家做家务的时间较长,只能在附近的健身器材锻炼,而男性大多喜欢看书或下棋钓鱼,所以锻炼的人数较少。就年龄分布而言18~40岁的人群分布最密集,41~60岁老年前期人群也较多,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大,健身意识也越来越强。
2.2健身者身体健康状况特征分析
表2 被调查者身体健康情况统计一览表
注:本表被调查者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多选
表2表明,在被调查者中患腰腿疼、关节炎的最多,而且随年龄的增加呈递增趋势,这与以往研究一致[3,4],肥胖症是影响年青人健康的主要因素,腰腿疼和关节炎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因素。另本表还显示男性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女性,且有随年龄递增趋势。这可能和男性相比女性更不注意控制饮食、更易有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在本次调查中,几乎近一半的健身者患有肥胖症,这主要是随着年龄增长,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的新陈代谢率、体力都呈逐年下降趋势,并且人们的生活习惯不规律,这都将导致体内过多能量不能很好代谢出去,从而导致肥胖,青少年主要是生活习惯不好导致肥胖,而肥胖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五大杀手之一,这也提示在使用健身路径时,必须保证每周不少于三次的使用频次,每次不少于40min的练习时间,并且能够持之以恒,严格控制自己的作息时间,这样才能降低肥胖对人类的危害,保持健康。
2.3健身者健身动机与心理特征分析
调查表明,被调查者健身动机主要是健体,其次是娱乐,这说明41岁以上人群均有一定的健身意识,知道通过锻炼来对抗伴随年龄增长带来的生理、组织、形态、机能等方面的衰退。但对于锻炼可治病这方面的认知,男性显著低于女性(男性不足女性的2/3),可能是男性在器械使用时间、频次、掌握正确使用方法等方面不及女性,所以不能明显体会到利用健身器械对某些慢性病的治疗作用。这也提示,有必要加大对健身路径作用的宣传,派专业人士指导健身者正确使用器械,只有这样健身路径才能发挥强大的健身作用,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被调查者心理认识趋于一致的是健身可丰富生活,提示健身已经成为了人们乐于接受的生活方式。18岁以下的人群利用健身路径主要是丰富生活和玩耍,50.8%的男性和62.3%的41-60岁被调查者健身心理过半的是为排忧除烦,52.2%的女性和51.0%的60岁以上男性则主要是丰富生活。出现以上差异,主要因为男性、41~60岁健身者担当太多的家庭、社会、工作责任,生活压力较大,健身自然成了他们排忧除烦的方式。60岁以上健身者而言,由于已经退休,离开了工作岗位,没有太多的工作压力,所以更多心理是为了丰富生活。
2.4健身者健身时间、损伤、影响使用原因特征分析
表3 被调查者健身时间、损伤、影响使用原因情况统计一览表
注:轻伤指擦伤或扭伤,重伤指骨折类;影响健身者锻炼原因主要是A:对器械使用方法不了解,B:没有专业人士指导,C:器械使用单一,D:没有健身伙伴
表3表明,被调查者锻炼时间多集中在早晨6∶30~8∶30,晚上5∶00~8∶00,上午和中午相对较少,这主要和当地的气候、以及人们余暇时间有关系,余其刚[5]等依据一天24h中空气质量、人体生物钟、机体体能强弱研究发现,年轻人最佳锻炼时间应该为上午7∶00~9∶00老年人最佳锻炼时间应该为上午9∶00~10∶00,这提示为获得良好的健身效果,选择锻炼时间也是很有必要的。影响被调查者使用健身路径原因主要是,没有专业人士指导、对器械使用方法不了解。被调查者中,有受轻伤经历的占18.7%,受重伤经历的占3.2%,经访谈发现受伤主要原因为,没有正确使用器械,使用有破损的器械,没有做准备活动而直接使用力量和柔韧类器械,还有就是儿童没有成人监管情况下使用成人器械。
以上研究提示,健身路径是很受群众欢迎的健身设施,健身者渴望相关部门提高对健身路径的管理,同时迫切需要有专业人士对其健身提供指导。全民健身路径的确为全民健身提供了很好的器械平台,但目前研究表明[6],健身路径“有人建,无人管”、“有人玩,无人修”、”有人练,无人指导”是全国普遍现象。
2.5健身者练习频率和练习量特征分析
调查表明,大多数健身者每周的锻炼频次在3~5次,每次练习时间在30~60min,总体周练习频率和使用时间,成中间高两端低的分布趋势。周锻炼3~5次的健身者,女性多于男性,18岁以下的人数较少且没有持久性,41~60岁的多于18~40岁,60岁以上多于41~60岁,总体而言女性在周练习频率和练习时间上优于男性,所有练习者基本能保证一定的练习频率和时间,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该年龄段的人群余暇时间比较多,另一方面可能因为使用健身器械相对其他步行、跑步等锻炼方式不是很枯燥,不易疲劳,更易被健身者接受的原因。另外,通过观察发现,大多数健身者在器械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全凭主观感觉确定使用什么器械,使用多长时间,完全没有器械使用组数、组合使用器械的意识,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人士的指导。
2.6健身者了解器械使用途径和器械掌握特征分析
男、女健身者主要是通过模仿和看说明了解健身器械使用方法(其中前两项合计男为65.2%,女为82.5%),其中18岁以下的模仿率低,说明孩子使用健身路径主要是按着自己的意思玩,18~40岁的模仿率增高,说明他们主要目的是健身,使用健身路径的方法差别不大,女性、60岁以上健身者模仿率明显高于男性和41~60岁健身组,看说明和其他方式明显低于男性组,这可能是因为与同龄男性相比女性视力不如男性、60岁以上老人视力不如41~60岁老人所致。男性通过其他(看宣传册、电视、报纸、他人告知等)方式了解器械使用方法明显高于女性,这说明男性获取信息渠道更为广泛。尽管大多数健身者掌握了器械使用方法,但还有约20%的健身者未掌握器械使用方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另一方面是通过观察发现每个器械使用说明文字都在器械的最下面,大多器械由于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导致字迹模糊,加之老年人退行性视力下降,致使他们不能很好地阅读说明书。而健身者无法正确选择器械、不能针对性地利用器械,不知道如何练,怎样练,自然就无法得到满意的健身效果,更容易因为误用器械而诱发运动伤害。
3.1 使用健身路径者职业以工人居多,女性多于男性,18~40岁的人群多于其他人群。健身人群中多数患有慢性疾病,其中疼痛、关节炎、肥胖症疾病患者均超过被调查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十,糖尿病也占有近三分之一比例。
3.2 使用健身路径者的健身动机主要是健身防病。健身心理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之间均有差异,具体是18岁以下的主要是丰富生活和玩耍,18~40岁的人群主要是锻炼身体,男性和41~60岁健身者主要是基于排忧解烦,女性和60岁以上健身者主要是基于丰富生活。
3.3 使用健身路径者在周运动频次和每次练习时间上,呈现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趋势,及大多数健身者都能保证周运动频次3~5次,每次练习时间30~60min。
3.4 女性相对于男性、41~60岁以上健身者相对于其他健身者,在器械使用和对器械认知方面更具有科学性,18岁以下的健身者认识不够。
健身路径的重心应转移到对其的管理上来,有关部门应加大管理力度,明确管理职责,将管理要求制度化和法规化才是全民健身工作得以开展的前提;另一方面应大力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多在社区开展一些全民健身路径方面的活动,一来可以宣传路径健身功能,同时可以促进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成为大家相互交流的平台。加强对器械使用方法的指导,指导内容主要包括健身者如何依照自身健康状况选择器械,器械使用方法,器械使用组数、频次等;如果有可能最好在健身点设有不同常见慢性病患者器械使用的运动处方,便于健身者选择个性化锻炼方式,使器械健身效果最大化;建立和完善“路径”的管理、使用、养护条例,充发发挥社区的功能,使路径发挥更大的作用;改进和完善器械的设计,在考虑到不同年龄人群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在款式、组合的整体效果、锻炼的实用性和全面性、创新性上有所突破,“路径”应向农村、企业、住宅小区、学校广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