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一卓,于可红
(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体育学系,浙江 杭州 310028)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目前“缺乏身体活动”是全球死亡主要风险因素之一,身体活动不足也是非传染性疾病(NCD)的关键风险因素,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但在全球范围内,四分之一的成年人和80%的青少年人口没有进行足够的身体活动[1]。2014年中国进行的第七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中,对22 万余名9至22 岁学生调查结果显示,每天身体活动不足1 h 的男生占73.3%,女生则更高(79.1%),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男女生身体活动不足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2]。世界卫生组织近期发布的促进身体活动全球行动计划中显示,如何使各国到2030年成年人和青少年的缺乏身体活动状况减少15%,该计划建议在20个成套政策领域采取行动,目标是改善所有年龄段人群的环境和机遇,并开展更多步行、骑车、运动、积极娱乐、跳舞和玩耍的活动[1]。由此可见,身体活动不足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公共健康问题。
个体的身体活动一定是在环境中进行,以往研究者在促进身体活动的研究中大多只考虑个人因素层面的作用。而近几年来,更多国内外学者结合生态学理论,强调个人的行为与周围环境、社会、政策间的相互作用,强调多重水平共同影响个体行为,更加综合、立体地考虑影响身体活动的因素。本文将重点引用Mc Leroy等人[3](1988)对社会生态模型的研究结果,认为社会生态学模型主要是通过五个层面来影响个体的体力活动水平,继而影响个体健康的促进。五个层面分别为个体水平、人际水平、组织水平、社区水平、公共政策。因此,本研究对国内基于社会生态模型,结合身体活动为研究对象,且发表在1989年至2017年间的中文论文进行了梳理。
检索工具:中国CNKI检索平台、万方数据和维普期刊三个中文电子数据库。检索范围:于1989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之间发表的中文文献(1989年为维普期刊数据库的时间起点)。检索式:由于physical activity被研究者分别译为“身体活动”或“体力活动”,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指体育锻炼行为,因此本研究将身体活动、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三个词汇全部纳入检索范围。社会生态模型基于社会生态学理论,笔者为了保证所搜寻的文献的全面性,初次检索采用模糊匹配从“社会生态”、“社会生态理论”、“社会生态模型”、“社会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理论”、“社会生态学模型”去探究社会生态模型在我国的研究现状。所以,检索式分别为“题名=社会生态and题名=身体活动(模糊匹配)”“题名=社会生态and题名=体力活动(模糊匹配)”“题名=社会生态and题名=体育锻炼(模糊匹配)”“题名=社会生态理论and题名=身体活动(模糊匹配)”“题名=社会生态理论and题名=体力活动(模糊匹配)”“题名=社会生态理论and题名=体育锻炼(模糊匹配)”“题名=社会生态模型and题名=身体活动(模糊匹配)”“题名=社会生态模型and题名=体力活动(模糊匹配)”“题名=社会生态模型and题名=体育锻炼(模糊匹配)”“题名=社会生态学and题名=身体活动(模糊匹配)”“题名=社会生态学and题名=体力活动(模糊匹配)”“题名=社会生态学and题名=体育锻炼(模糊匹配)”“题名=社会生态学理论and题名=身体活动(模糊匹配)”“题名=社会生态学理论and题名=体力活动(模糊匹配)”“题名=社会生态学理论and题名=体育锻炼(模糊匹配)”“题名=社会生态学模型and题名=身体活动(模糊匹配)”“题名=社会生态学模型and题名=体力活动(模糊匹配)”“题名=社会生态学模型and题名=体育锻炼(模糊匹配)”共18种;其次,通过全文阅读、参考文献追溯方法增补了部分漏检的论文。论文筛选标准包括:①经过盲审的中文论文文献;②发表时间在1989年-2017年间;③基于社会生态学模型,以身体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下论文被排除在综述之外:会议论文、研究报告;统计方法存在问题的论文;经验总结,没有任何研究依据的论文。最终共计47篇论文进入了最后的分析。
图1 本研究的论文检索、确认过程图
2.1国内基于社会生态模型研究的出现
2.1.1 首个相关研究的出现。国内关于社会生态模型的理论介绍最早出现在2007年,伊向仁[4]发表了一篇有关美国社区健身活动的研究,主要解释了社会生态模型下人际和社区两个层面的干预目标和检测指标,在人际层面,有社会支持、犯罪恐惧、信任与帮助以及社区层面的改变社区能力、环境和政策指标(个人与家庭指标、社会非显性指标、政策的态度和行为及其影响)两个指标。虽然伊向仁的研究只涉及人际、社区两个层面及下属部分指标,但是自他的研究之后,国内才陆续开始关注社会生态模型与身体活动领域的研究。
2.1.2 首个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的出现。国内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最早发表于2010年,洪茯园[5]根据社会生态模型和社会认知理论,从社会支持、环境以及运动自我效能三个方面了解对儿童和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男孩,父母对女孩的体力活动影响更大;邻居和其他居住地附近的活动伙伴对男孩的影响更大;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可以促进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增加。因此,父母应尽可能多地参加儿童和青少年的体力活动,从而影响和促进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运动自我效能对体力活动和静态生活、社会支持、周围环境的感知均具有显著的影响。
2.2论文发表年度变化特征
在过去的11年间,基于社会生态模型研究身体活动的论文共计发表47篇,2007年、2008年和2010年各1篇,2012-2017年共44篇,占发表论文总数的93.6%,且在2017年达到发文量顶峰值14篇。由此可见,我国目前有关社会生态模型在体力活动方面的研究正在加强进行。
2.3论文研究类型的特征
进入本研究的47篇论文中,有28项研究明确指出其样本含量,其中有25项研究的样本量大于100,占总数的89.3%。
图2 不同类型研究统计图
47篇已发表的论文中,综述(五个水平或者某些水平)或只是单纯介绍社会生态模型的研究有19项,占40.4%;以社会生态模型为基础对不同人群人口统计学调查及身体活动特点、影响因素进行现状调查分析的研究有25项(其中有4项另外还包含测量工具研发、修订),占53.2%;基于社会生态模型进行干预实验研究的有3项,占6.4%。(图2)
以社会生态模型为基础的现状调查分析研究有25项,其中有两项研究[6,7]是基于同一次调查数据(同一个样本)。总体来看,其中13项是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12项研究都包括人际和组织水平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社会支持、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方面,部分研究涉及个体、社区水平,主要有自我效能[8]、社区环境[9]等;6项是以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其中有5项都以社区建成环境为主要研究内容,另外1项研究涉及个体健康知识、健康状况、心理状态、慢病条件等多个因素[10];以大学生和普通市民(社区居民)为对象的研究皆为3项。其中有关大学生的3项研究中,有1项有关大学生体育社团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研究[11];有1项主要以个体、人际、组织水平为主,具体有自我效能、锻炼态度、社会支持、学校环境等因素[12];还有1项以个体、人际、组织、社区等水平为主,具体包括个体生理、个体心理、人际关系、学校环境、社区环境、体育传媒等因素[13]。有关普通市民的3项研究中,3项都涉及建成环境内容(社区建成环境[14,15]、公园建成环境[16]),其中有1项另外还考虑社会软环境的影响[15]。
有关模型构成因素进行测量工具研发、修订的4项研究中,3项研究对象为青少年[7,8,17],1项为中老年人[18]。其中,有3项研究是修订现有量表的基础上再进行检验,并应用调查研究;有1项是根据社会生态系统模型,针对青少年群体,在参考现有调查问卷基础上,从个体、人际、组织社区水平制作了《学生体力活动影响因素调查量表》,并进行检验后应用调查研究[9]。
3项干预研究中,有2项研究针对初中生群体,均采用发放散页印刷品的方式,还有1项针对糖尿病患者[20],通过同伴教育(同伴之间讲解、讨论、制定计划、分享等)的手段进行干预。干预持续时间分别是8周[19]、10周[20]和12周[21]。3项研究均基于社会生态理论,其中有2项除社会生态理论外,还基于自我效能理论[19,20]、计划行为理论[20]等。
总体而言,通过对进入本研究的所有论文进行编码发现,超过一半以上的研究都是关于社会生态模型与体力活动的现状调查研究,而涉及测量工具研发和干预实验的研究仅占一成,而且干预研究中干预手段多数是采用分发带有健康教育知识的散页印刷品,干预方法的多样化和干预内容的具体选定可能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2.4论文研究对象的特征
在明确研究对象的28项实证研究中,18项研究是以青少年(《青少年发展心理学》认为青少年时期应该指少年期、青年初期及青年晚期的统称。本研究中青少年指以小学生、初高中生和大学生这个范围的学生群体)为对象进行,占第一位;6项研究以中老年人为对象进行,居第二位;针对普通市民(包括社区居民)的研究有3项,占第三位;以特殊人群(糖尿病患者)的研究为1项。
社会生态模型下的各水平及具体影响因子是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变化的,建议研究者在后续研究过程中,进一步关注除青少年之外的其他人群,探究符合各人群特点和性质的“社会生态模型结构”,形成多元化、有针对性的身体活动促进策略。
2.5研究使用社会生态模型的特征
在全部47项研究中,所有研究都重在突出人周围的“环境”对人锻炼行为的影响,而不仅仅是挖掘个体本身的生理和心理条件,这也是社会生态模型最本质的特点。19项有关社会生态模型的理论综述里,大部分研究都是对整体模型或者理论的介绍和阐述,少数几项是对针对几个水平的分析;除综述之外的28篇研究中,基于整体模型进行研究的有3项[9,17,22],占10.7%;涉及人际水平(具体为同学、同伴、家人或者教师的支持)的有16项,占研究总数的57.1%,说明大多数研究者更注重个体周围紧密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涉及政策水平研究的仅有4项,占14.3%。政策水平属于社会生态模型的最外端,对个体的影响更多的是间接作用,因此目前研究者研究得还较缺乏。
2.5.1 有关个体水平影响的研究现状。除综述或介绍模型19项研究之外的28项研究中,涉及个体水平的研究有17项,占60.7%。个体水平中的具体因素分心理和生理两方面,涉及锻炼态度的研究有11项,占64.7%,位居第一位。11项研究结果显示锻炼态度(或认知程度)越好,参与体育行为情况就越好。涉及自我效能因素的研究为8项,占47.1%。8项研究结果都显示自我效能对参与体育行为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洪茯园通过研究[5]证明男生运动自我效能显著高于女生。涉及性别因素的研究有9项,占52.9%。9项研究结果均显示性别对参与体育行为有影响,其中宋曦[15]证明北京参与运动的人群中女性参与水平高于男性,王丽丽[8]则证明在以性别为变量的比较中,青岛市初中男学生的规律性体育参与明显好于女学生。美国学者Creendorfer&Lewko(1978)[32]则认为,性别因素在体育行为上所呈现的差异,主要是因为男性接受来自社会系统较多的在参与体育上鼓励与支持。
探讨个体水平对体育锻炼的影响,其中自我效能是动因的关键,它在人们获得各种技能、知识、经验与随后行为之间的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23]。身体活动益处和障碍感知、活动的乐趣也会通过影响自我效能间接影响个体的体育锻炼行为[24]。因此,个体水平应遵循性别等生理因素对个体不同的影响规律前提下,加强改善个体参与体育锻炼的自我效能、动机等心理特征,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2.5.2 有关人际水平影响的研究现状。28项研究(除综述和介绍模型研究外)中涉及人际水平的研究有16项,社会支持是人际水平中重要的维度,有9项研究结果证明社会支持对体育参与行为有显著影响,但是王淑康的研究结果证明城市社区老年人社会支持和参与体育锻炼行为无关[10],洪茯园[5]研究认为父母或朋友的言语鼓励与上海市中学生体力活动不存在相关关系。还有研究证明来自朋友、同学的支持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有一定影响,而家庭成员的支持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量则无显著的预测作用[12,25]。有关人际水平的干预实验中,司琦等的研究通过对初中生人际水平和组织水平的干预实验证实这种干预角度的有效性良好,也存在一定的持续影响,但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21]。
2.5.3 有关组织水平影响的研究现状。28项研究(除综述和介绍模型研究外)中涉及组织水平的研究有12项,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组织水平的具体因素也不同。组织水平通常指个体周围的组织环境、单位等。12项研究中针对老年人的研究有1项,赵朦[22]研究证明江苏省相关的老年体育组织对于推动老年人体育参与行为有很大的影响,通过走访发现江苏省每个地区的老年体协都有较完善的年度组织计划和年终总结报告,各个相关体育组织机构,如体育局、政府、体育彩票等都会给老年体协等相关老年姐织一定的体育经费,这对于老年体育活动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当地老年组织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并不是专门为老年人体育健身指导服务的社会指导,而是大多数是群体组织的领头人参加培训后作出的指导,但是由于没有真正专业的社会指导员,很多有体育需求的老年人无法了解科学的健身知识,无法体验到专业的健身指导;同时应加强农村地区的体育组织建设。针对青少年(大学生、初高中生、小学生)群体的研究有11项,占91.6%。李康等[13]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随着现代多媒体的不断发展,体育传播媒介对大学生的休闲体育行为也会产生,通过正确的引导大学生获取有用的体育信息来有效促进休闲体育参与是重点工作。司琦等[26,27]研究得出学校的绿化建设因素对青少年参与校内闲暇时间身体活动的影响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而且另一方面学校政策环境对青少年参与校内课外身体活动影响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但是九年级学生就学校环境、政策对其参与校内课外身体活动影响的认知与七、八年级间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可能是由于体育中考的缘故,各学校在环境、政策上对九年级学生参与身体活动有相应倾斜。张戈等[11]通过将参与社团学生与不参加任何社团大学生对比研究,研究发现社团对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和体质健康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参加体育社团后学生体质测试得分更高,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更长。另外关于学校政策环境方面,研究得出而且马卉君[43]研究证明在学校组织因素方面,初中女生的体力活动状况更容易受到学校组织因素的影响。另外有关组织水平的干预实验研究中,司琦等[27]采用散页印刷品,即信息型干预为主要方式,制定以人际水平中的社会支持和组织水平中的学校环境因素为内容的综合干预,研究证明有效性显著,但持续性影响效果不足。
2.5.4 有关社区水平影响的研究现状。28项研究(除综述和介绍模型研究外)中涉及社区水平的研究有15项,其中有13项研究都涉及建成环境,结果表明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之间存在紧密关系。这和国外Cerin 等[28]研究得出,住宅密度、目的地多样性、步行基础设施、美化环境状况、治安状况与交通采用步行情况呈正相关的结果比较一致。其中,孙佩锦[15]研究证明步行路径的设计与维护可以增强和鼓励步行,同时还可以通过结合树木和其他生态措施帮助管理水循环和改善空气质量,从而有助于建立更健康的环境。另外吴轶辉[35]研究发现,居民生活周边的居住密度、步行基础设施、安全性有助于改善老年人休闲性步行水平,并且随着等级升高,这种改善会愈加明显。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Mc Cormack 等人[53]研究也正好印证了上述观点,他们发现居民居住周边的人行道每增加 10 公里,居民每周的步行时间和社区步行时间能够分别增加 5.38 分钟和 5.26 分钟。社区场所安全性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应桃园[16]研究得出居民参与运动时对环境的舒适性与安全性也很看重,当危害活动影响到安全性时人们的体育行为就变的少了。例如非机动车在体育锻炼场所中畅行无阻,这会使人们的身体活动变得束手束脚,影响活动量。孙佩锦[15]在研究指出在进行娱乐设施的设计与布局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其安全性,不能过于危险或者容易造成伤害,因为有很大一部分使用者是儿童和老年人。李超[9]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由于学生群体的弱势性,治安情况往往涉及到学生锻炼的安全,治安情况差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休闲体力活动的参与。但是洪茯园[5]的研究证实交通状况和安全问题对青少年体力活动参与没有影响,而且在安全问题上,男生相比女生更担心陌生人的威胁。候幸福[29]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学生们的体育运动时间与家庭附近运动空间息息相关,“家庭附近运动空间”较为充足的学生相较于“家庭附近运动空间”少的学生参与运动的机会和时间更多。由此可说家庭附近运动空间较好的学生,其运动时间倾向更好。15项研究中有1项关于公园建成环境的研究中应桃园[16]研究发现公园中的植物景观与开敞空间越大,对体力活动量的促进作用就越大;但同时发现卫生问题与景观建设问题也是影响体力活动参与的最大制约因素。另外还有1项研究是针对糖尿病患者,裴丽[20]研究发现患者所在的社区拥有良好的美化环境对其体力活动有促进作用。
2.5.5 有关政策水平影响的研究现状。28项研究(除综述和介绍模型研究外)中涉及政策水平的研究只有4项。其中体育政策方面,赵朦[22]关于老年人研究的结果中发现中老年人对于宏观层面的体育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十分注重,他们重视体育权利的享有;教育政策方面,李超[9]研究结果表明现在中学生的学业压力和负担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育政策的压迫以及社会竞争的压力,而学业负担加重往往导致休闲时间的减少,直接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质量;四项涉及政策水平的研究中唯一的综述研究是郝晓芩[50]围绕美国幼儿体育政策体系展开的,面对美国幼儿肥胖、缺乏锻炼问题,美国构建出较完备的幼儿体育政策体系,涵盖专门的政策和指南、方案等,涉及家庭支持、社区建设、学校教育、行为倡导等多方面;另外郭强[17]的研究中也得出在政策层面,本地机构能否有效解读和落实国家的宏观利好政策,也是影响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的因素之一。
政策是社会生态模型最外围的一个水平,也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宏观系统,它对人们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作用比近端水平上的个体、人际水平的作用更强制和稳定。而且公共政策从宏观层面发挥了其他水平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例如法律法规政策,它具有特殊的强制性特点。另外政策分很多类,除了上述研究中提到的体育和教育政策外,还包括城市规划、交通、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政策。城市规划政策中,可以通过建设步行和自行车道、配置公共器材、规划土地使用、实施学校综合健康计划等具体操作,促进人们身体活动水平的提升,这些举措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人们的身体活动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17]。体育政策中的学校体育政策,也是基于宏观教育政策指导下实施,而此类政策的实施往往对青少年体育活动时间的影响是较为显著的,如《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30]、《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31]对青少年体育活动时间的影响,同时这些政策在各层面间相互渗透影响。因此,政策水平的影响一部分可以直接到达个体,一部分可以通过组织、社区层面间接影响个体。
2.6以青少年群体为对象的研究的特征
本研究包含的19项综述中,以青少年群体为中心的社会生态模型的综述或介绍模型研究有10项,占综述篇数的52.6%。28项实证研究(除综述或介绍模型的19项研究以外)中以青少年为对象的研究有18项,分别为16项现状调查类研究(有3项也属于测量工具类研究),2项干预实验类研究。18项关于青少年的实证研究中研究对象涉及初中生的研究(含5项涉及高初小学生研究)有15项,涉及大学生的研究有3项[11-13]。由此可见,目前学者的研究焦点多集中在初中生群体上,可能是由于初中生所在的年龄阶段已开始具备一些体育认知、同时具有相对稳定的运动完成能力,因此是接受外界干预的最好时期。2篇干预实验研究中有1篇从人际、组织水平进行[21],有1篇从个体水平进行[19]。干预手段都是采用分发散页印刷品,宣传体育锻炼信息等。有关青少年的15项现状调查研究中,14项研究都有涉及到人际和组织水平,还有1项只涉及组织水平(体育社团)的研究[11],其中还有8项研究都涉及到社区水平。总体来说,人际、组织和社区环境是围绕青少年个体周围最密切的环境,具体因素有家人、同学和教师的社会支持,学校环境(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学校体育设施、学校绿化面积、体育社团俱乐部等)、家庭社区的建成环境(家庭体育设施、社区组织活动、锻炼环境)等。
3.1 通过以上研究综述发现,社会生态学自2007年首次被介绍到我国后发展迅猛,尤其是2012年之后的研究占据了全部论文的九成。但是总体来看研究的深度还有待深入,主要是对各水平及下属因子的具体作用路径和工作原理的研究,以便之后能够更好地综合分析锻炼行为促进机制。
3.2 目前有关社会生态模型与身体活动研究中有关身体活动量的测量多通过自答式问卷方法,缺乏加速度计等客观工具使用,可能在数据报告上存在偏差。
3.3 不同群体的研究对象有不同的社会生态环境,例如目前的研究中有关老年人的研究多是考虑社区建成环境,而缺少组织、人际层面的研究,例如老年人的同伴支持和小团体研究等;过去有关青少年的研究多集中在学校和家庭方面,近几年逐渐开始关注社区建设环境等影响因素。整体而言,目前的研究缺乏对社会生态模型整体综合的应用和检验。
3.4 由于社会生态模型涉及多个水平,又涉及不同性质的社会机构部门,因此基于该模型的干预研究操作难度大,干预手段也十分有限。但是可以考虑在社区水平里进行组织层面因素的设计或者在组织水平嵌入政策层面的操作,使各水平层面相互协作发力,更加突出人的社会化特点。
3.5 社会生态模型关注多维度、多水平的影响。但是人们身体活动行为也会受到地域、气候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因此对各个地域进行合理的分类、比较研究,并验证社会生态模型在不同地域条件下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