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莲花 杜红阳
(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Landry &Bourhis(1997)[1]最先提出并使用“语言景观”的概念,并将其界定为“出现在公共路牌、广告牌、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楼宇的公共标牌之上的语言共同构成某个属地、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语言景观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某一地区语言的使用状态、语言权势和语言使用者的社会身份地位等(尚国文、赵守辉,2014a)[2]。近年来,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的成果层出不穷,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中华街(或唐人街)原指在中国本土以外形成的华侨、华人生活及做生意的街区,现在多理解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商业区域(王小荣,2012)[3]。通过对中华街语言景观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华人华侨以及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当地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况。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世界各地的中华街展开了调查研究,其中Leeman &Modan(2009)[4]在调查了华盛顿中华街的商业语言标牌后认为中文不是为懂中文的人而设置的,中文及中国文化符号的商品化在不断发展。Lou(2009)[5]通过分析中文的数量、位置、中英文对译、误用及地区自治会会议的经历、华裔老夫妇的生活轨迹等,提出中文及中国文化在华盛顿中华街处于社会地位的边缘。孙莲花、谷月(2013)[6]比较了上海黄浦区和横滨中华街的店名,从音节、通名、专名等角度解读两地店名招牌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包联群(2015)[7]从经济语言学的角度分别调查了美国波士顿、纽约和日本横滨中华街的语言景观,通过微观分析指出美国的中华街兼具生活和商业功能,是东亚及东南亚文化的宣传地;而日本中华街更多体现在中国文化所表现出的商业功能。上述研究为我们了解在海外中文的使用和生存情况、华裔的社会地位等提供了重要参考,但对横滨中华街语言景观的调查还有待补充。
本文以日本三大中华街之一的横滨中华街为对象,基于场所符号学理论调查分析了商业店名招牌的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结合相对大小、位置和颜色等要素对其语言景观特点进行阐释。通过对横滨中华街的调查,一方面有助于更加全面地掌握横滨中华街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多语言社区、商业街建设提供参考。
横滨中华街作为著名的商业街和旅游景点,以其丰富而浓郁的中国特色吸引了各国游客前往。本文以横滨中华街语言景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店名招牌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12月对横滨元町中华街进行了拍摄取样工作。具体来说,拍摄地区包括连接牌楼(门)玄武门和延平门的“北門通り”“西門通り”、南北走向的“中華街大通り”“関帝廟通り”“広東路”“開港道”以及东西走向的“長安道”“中山路”“香港路”“上海路”“南門シルクロード”“北京小路”“市場通り”等街道。拍摄内容为上述地区街道两边明显可见的商业店名招牌。此次拍摄共取得371张照片,并采用Backhaus(2007)[8]个体法,统计获得各类商业店名招牌的有效样本750个。本稿将招牌上出现的店名、营业范围、商品以及短文等作为统计对象,而营业时间、地址(住所)、电话号码、层数、价格等不在统计范围之内。本稿参考Scollon &Scollon(2003)[9]场所符号学理论并对语码取向、字刻等要素进行分析。其中语码取向调查语言和文字的种类、组合方式、数量,字刻分析相对位置、大小、颜色等非语言要素对语言景观的影响。
横滨中华街店名招牌的语言使用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在横滨中华街存在单语、多语(双语、三语、五语和十四语)招牌,语言的组合形式较多,其中单语和双语招牌分别占了整体的60.15%和37.73%。使用最多的语言组合是中文+日语双语招牌(30.00%),其次是日语单语(28.13%)和中文单语(23.23%)招牌。尽管有十余种语言出现在招牌上,但是几乎集中在中、日、英这三种语言上。整体而言,横滨中华街店名招牌上的语言使用较为集中。中文和日语虽然在数量上难分伯仲,但是在双语招牌中,日语同其他语言的组合形式和数量都多于中文,可以看出日语的使用更加灵活多样。另一方面,尚国文(2018)[10]指出,英语是国际交流中经常使用的语言,在国际事务和旅游中能为游客提供必要的信息,也可以展示友好、真诚的服务形象以及国际化城市的面貌。尽管如此,在中华横滨街含有英语的招牌不足整体的20%,且其中半数左右为英语单语招牌(如Lady Time等)。与英语相对,单语和双语中泰语、西班牙语的使用均为店名,指明经营范围和内容并营造异国氛围。此外,五种语言、十四种语言同时使用的标牌仍将日语和英语作为最突显的语言,其它语言仅仅为简单的罗列,存在感较低。因此从数量上看,中文和日语占据了横滨中华街的优势地位,而且与中文相比,日语的使用更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与中日两种语言相比,以英语为代表的其它语言则明显处于弱势地位。
图1 世界のビール&羊肉
表1 横滨中华街店名招牌的语言使用比例
表2统计了横滨中华街店名招牌的文字使用情况。其中判断日语罗马字表记、西文字母、拼音时的重要标准为以下两点。(1)前后是否存在西文单词(“Chinese Restaurant Touchinmi” 记 为 西 文字母)。(2)发音规则符合哪种语言的发音和表记习惯(例如,“碧琳琅BILINLANG”记为汉字+拼音;“龍城飯店RYUJYOUHANTEN”记为汉字+罗马字表记)。由表2可知,汉字是使用最多的文字类型:80%以上的招牌中使用了汉字;只使用汉字的招牌比例高达49.47%。汉字的优势在于具有表意功能。当看到汉字店名时,日本人可以通过已掌握的汉字推测店名中对应汉字的内涵和外延,从而获取信息;同时汉字的高频率使用可以营造出符合“中华街”的氛围。在中华街,汉字不仅起到传递信息的功能,也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与汉字相比,罗马字大多用于店名的注音,如“SUISENSHUKA(酔仙酒家)”,因而罗马字与汉字共存的频率远大于罗马字单独使用的频率。此外,平假名、片假名也大多伴随汉字同时出现:其中平假名除了表注汉字读音之外,也在描述商品(形容词、副词、动词及动词词尾等)和连接各成分构成短句(助词、助动词等)等场合中出现;片假名在发挥表音作用(拟声拟态词、借用外来语等)的同时,还可以传达出时尚新锐的象征意义。
表2 横滨中华街店名招牌的文字使用比例
在多语言招牌中,语言文字的相对大小、位置和颜色都有可能会影响语言的可视性和突显性,从而影响语言景观的构成和表达。因此本文从语言文字的相对大小、位置和颜色的角度对横滨中华街店名招牌展开分析。其中语言文字的相对大小和位置仅统计多语言招牌。
在多语言招牌中,中文表记尺寸较大的有202例,日语表记尺寸较大的有48例,英语有14例,印地语2例,泰语、夏威夷语各1例,尺寸大小相同的有11例。在相对位置方面,出现在招牌中心的仅有中、日、英三种语言,其中中文位于中心的有217例,日语52例,英语10例。而各语言出现在边缘部分的数量为:日语263例,英语46例,中文33例,其它语言共计18例。根据场所符号学理论,[9]优先语码出现在中心位置,而非优先语码则更多地出现在边缘位置;同时,尺寸更大的表记更容易吸引人们的视线,得到更多关注。由此可见,在横滨中华街,中文的可见性和突显性大于日语,且这两种语言的可见性和突显性远大于其它语言。
招牌的颜色会影响人的感官,从而影响语言在景观上的传达效果。本文在统计颜色使用时,首先按照“字体-背景”记录出现的颜色和数量。结果显示,出现50次以上的组合有“黑-白(111次)”“白-红(98次)”“红-白(86次)”“红-黄(67次)”。其次分别统计了字体颜色和背景颜色,统计结果如表3①所示。由表3可知,在横滨中华街使用频次较高的颜色有黄、红、白、黑、绿、蓝。在颜色象征意义的表达方面,日本是一个感情细腻深沉的民族,传统审美中多以素色、白色、青色为美(马辉,2015)[11];而中国对于红、黄两种颜色的喜爱甚至可以追溯至千余年前的五行五色说(王文娟,2005)[12]。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红色和黄色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国颜色审美的影响。“红”“黄”等颜色的使用强调了中文的突显性和可视性,这两种颜色的使用也提升了中文的表现力和呈现力。
表3 字体、背景的颜色及数量
本文调查了横滨中华街的语言景观。通过对语言和文字的使用情况、相对大小及位置、颜色等方面的分析,对其语言景观特点进行了阐释。研究发现在横滨中华街中文和日语处于优势地位,属于优势语言,以英语为代表的其它语言则相对处于弱势地位;汉字的使用频率最高,属于优势文字,同时平假名、片假名、罗马字和汉字组合使用的频率较高;中文位于招牌中心,中文尺寸大于其它语言,“红”“黄”等颜色的使用等强调了中文的突显性和可视性。在语言景观研究中,设立者、管理者等直接参与者的意图和态度是左右语言景观的重要因素。本文因篇幅关系未能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给予补充和完善。
注释:
①在横滨中华街存在多种字体颜色和多种背景颜色同时出现在同一块店名招牌上的情况,也有只有语言文字而无背景构成的招牌。因此在统计字体颜色和背景颜色时,所得结果与店名招牌的数量有较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