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之创新能力的策略

2019-05-21 00:34冯楠
考试周刊 2019年36期
关键词:数学素养创新能力培养

摘 要: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一次较大的冲击,传统的教育模块中,鲜少提及对学生的素质影响,而是重点放在学生的书面成绩上,对于学生来说,考一个高分成绩才是学习的最终目标,教师之间的评测方式也是基于学生的成绩单而决定的,实际上,学习本身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生产,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必然,学习的目标不应是短暂性的成绩进步,而是长远化的人才培养,当今社会更加需要专业性强、学习能力强、思维创新意识强的全方位人才,小学阶段虽然知识还较为基础化,但正是在小学铺陈的基础时期,更应该帮助学生夯实数学认知,从而让学生积极的创新,举一反三、一题多解,在创新的路上绽放出智慧的火花。

关键词: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创新能力

一、 引言

我们以“小学数学文化教学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来讲,素质教育中的创新能力,是教育新理念中较为明确化提出的要求,而创新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创新意味着从一个简单的问题着手,让知识的理解更为多元化,学生面对一个数学的命题,不仅能够轻而易举的实现问题的破解,还能够针对问题产生自主的质疑和思考,在分析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徜徉在数学的自主探究空间中,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多姿,获得的启发将更多,数学的核心素养培育要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较为轻松、和谐且自由的辩论环境中,让学生积极地阐述和互动,因为创新联想,达成数学的共识,并获得独立思维意志。

二、

调控好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气氛影响学生的思维与思考模式,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课堂上学生过分的活泼好动而感到疲累,这样的环境中,教学是难以顺利推进的,教师要营造一种较为轻松的氛围,不仅是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是在与学生的互动中,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提出真切的数学思路,无论是对是错,均能够依从学生的课堂反馈制定策略,将数学抽象的问题以简化繁,将数学的难点问题轻松突破。在执教的《统计》一课中,先在班级中,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展开提问:“最近有没有同学过生日呢?”同学们很调皮,有的说:“老师我今天过生日”,有的同学很诚实:“老师,我的生日在××月份,还早呢!”学生们都饶有兴趣地参与课堂的互动,因为讨论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们显而易见也积极地参与到教师自然布置好的空间中来了,继而教师看到学生们热情洋溢的面庞,就可以导入本节课的主题“统计”问题上来,教师:“好吧,我们现在就抽一名最近过生日的同学,帮助他布置生日的环境!”学生们争先恐后:“我!我!我!”教师可抽选较为热情地那一名学生,对大家说:“××要过生日,我们是不是都想去参加呀,××为大家准备了小饼干,××真是一个热情的好朋友啊(大家哈哈大笑),要按照大家的生肖一一的准备与你们生肖匹配的饼干样式,那么我们来看看,要准备多少的鸡?龙?”学生们热情地回应:“我属鸡!我属猪!”教师继而引导学生:“快来!快来!帮助××统计一下,我们到底需要多少生肖!”然后可鼓励学生组成小组,前后桌去讨论,看看谁的统计方式更加准确,誰更快地统计好了资料,课堂互相询问生肖的,有计算的,有记录的,简直热闹极了,他们统计的方法不同,自由空间又多,创新联想此起彼伏,接连迸发。

三、 引导探索学习,诱发创新灵感

探索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数学的摸索,由浅入深地走进数学的内在世界,透过问题的表象看本质,对于数学的理解会更加的深刻,让学生形成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后,学生的理解能力也逐渐地强化。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们先提出一个较为经典的计算内容25-6,显然这个数最后一位的5-6是不能直接减去的,相比较25-4就增加了困难,当学生在计算这类的计算题时,常常会出现错误,比如:有的学生计算的结果是29或者是9,甚至有的学生计算的结果是16,这些错误的问题仔细去想想,是学生掌握了基础的算法,但是不能够在进位、退位的问题上形成透彻的理解,因而得到了错误的理解,那么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前期计算错误点较多的一些问题再次提出来,让学生当堂展开计算竞答,在竞答互动中,教师每提出一个计算的问题,学生就要快速的回答,其中有的学生回答地较快,过于注重速度结果不够准确,他就会自然地去反思自己,而计算较慢的也会自我反思,为什么别人能够那么快的算出来,教师让每次得分高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经验,有的学生说:“当计算25-6的时候,先看末尾数,5和6是不能直接减的,那么我就将25拆分成20+5,20减去6之后再回去,把刚才放到一边的5加起来,这样就又准确,计算的速度又快了。”另一名学生说;“我是利用了不同的方式,我把25凑成一个整数,25+5变成30,用30去减6,然后再将刚才多出来的5再减去,这样计算得也很快。”不用教师过多的指导,学生的创新想法一个接着一个,他们也形成了较大的满足感。

四、

用不同方法或途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小学时期创新思维的培育,要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让学生从数学的认知视角出发,免于其死板的学习和思考,而是灵动化的展开分析和互动,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带着较大的兴趣,参与到开放性的命题中,形成数学的独立思维。例如:在教学《找规律》时,我们改变提出数字找规律的这种传统形式,而是利用一个游戏环节,设定密码锁,并填充童话故事情节:白雪公主要获救,需要得到一颗药丸,药丸锁在宝箱里,宝箱呢有一把锁……然后教师给出一排数字,让学生尝试去解开密码,当然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去展示锁解开的样式,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答案不是唯一的,问题也不是绝对的,创新的空间更加开阔。

五、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可通过营造氛围、创建情境、多媒体演示、故事导入、竞赛问答等多重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强化学生的创新热情。

参考文献:

[1]黄哲.创新领先数学素养决胜的维他命浅谈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好家长,2017(17).

[2]曹敏.小学数学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2):107-107.

[3]李春伟.小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数学教学法的研究[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7(10).

[4]谭惠明.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探讨[J].都市家教月刊,2017(11):107-107.

作者简介:

冯楠,河南省洛阳市,洛阳市老城区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数学素养创新能力培养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初中数学教学之二三思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