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看古体诗教学

2019-05-21 00:34郑昌雄
考试周刊 2019年36期
关键词:问题探究诵读

摘 要:古体诗歌学习能培养语感,促进语言的积累,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审美情趣。古体诗歌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顺利完成:1.通过背景导入,领会情感;2.通过诵读,熟悉内容;3.通过探究,理解主题。

关键词:背景导入;诵读;问题探究

古体诗歌中凝练的语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所以古体诗歌教学的效果对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审美情趣肯定有着重大影响,因此,教师要重视。同时古体诗歌学得好,也能培养语感,促进语言的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的古体诗歌教学要体现课程标准里提出的“语文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观念。那么如何提高古体诗歌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呢?以下笔者就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为例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 通过背景导入,领会情感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来是湖北襄阳人,后来迁徙到河南巩县。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人们为了区别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把杜甫与李白称为“大李杜”。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去朝廷的官职位来到了四川,虽然躲开了战乱,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痛苦生活,生活相对安定,但是还是心系天下黎民,胸怀天下大事。杜甫一生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收集于《杜工部集》。

759年,关中地区饥荒,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就在这一年秋天,杜甫辞官辗转到了四川。在亲朋好友的支持帮助下,在四川成都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房,暂时有了安居之处。761年秋天,一场大风大雨袭击了他的家,激发了他一贯忧国忧民的情怀,于是情不能自已,提笔写下了这首情节生动、构思精巧的诗。

二、 通过诵读,熟悉内容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诗的国家,古人很早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古人还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因此诵读是开启现代诗歌教学的一把金钥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指导学生反反复复朗诵诗歌,进而品味诗歌的语言艺术,这样才能去体会诗的感情,领会诗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深入内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要让学生至少读10遍,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当然,在朗读背诵过程中,适当地给以点拨是必要的。本诗比较长,采取“整体朗读——分段细读——整体背诵”的方式教学可能效果会比较好。第一步是整体朗读。一方面是正音,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整体体会古体诗的特点,尤其是节奏、韵律的特点。节奏方面要讲究停顿,像这首诗以七言的句子为主,就要依从“四/三”或者“二/二/三”的节奏;九言句可以看作七言句的延长,依照“二/二/二/三”的节奏来处理就好,有时候也可以依据意思的断续做“四/二/三”或者“二/四/三”的节奏读。第二步是分段细读。这就需要把想象、品味、分析、朗读结合在一起。这首诗很有画面感,要让学生先读一遍,再通过想象试着描述诗中的情景;然后再读一遍,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品味分析关键字眼、关键句子,体会作者饱含的情感;最后再饱含感情反复朗读三两遍,应该就能背诵了。第三步是整体背诵。可以依据板书设计的内容提示整体背诵,然后不看板书背诵。板书设计如下:

场景 大风袭屋 群童抱草 布衾冷裂 广厦千万

茅草翻飞 作者叹息 雨脚如麻 安稳如山

情感 痛惜、焦急——愤懑、无奈——愁苦、忧思——坚定、悲壮

通过这个环节,一般来说学生就能够比较顺利地背诵下来这首古诗了。

三、

通过探究,理解主题

这是一首叙事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情节其实相当简单,诗人杜甫的语言极其精炼,达到增一字或减一字都不行的地步,这完全归功于诗人奇妙的构思和驾驭语言的奇异功夫。无论从整首诗的内容还是诗歌的题目或者主题来看,文中的主人公那种爱国爱民、关怀国家命运、同情百姓疾苦、追求幸福理想的思想感人至深。这首诗第一段就直接描写了茅屋被狂风吹破的情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秋季辽阔的天空,狂暴的风卷起屋顶上的多重茅草,好像撼动了天地。诗人因此产生有安定的生活愿望。接着就大力描写茅草被吹的情景:茅草“渡、洒、挂、飘、沉”的情景,极度的紧张显示了风狂和情况的混乱,又表现了诗人努力经营的茅屋,遭到破坏的着急和痛惜。第二段描写了一群顽皮的小孩不听话,抱走茅草和作者的感慨。“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将自己与顽童对比着写,让老人与顽童的神态都很生动。第三段描写大风停歇不久,大雨就来了。茅屋经不起风吹雨打漏水了、床被打湿了,作者整宿不眠。于是写道:“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天黑、风狂、雨大、被冷、屋漏、床湿,娇儿不会睡,诗人自己更加不能睡眠,忧国忧民的情怀和眼前的痛苦同时折磨着他,使得他急切地希望老天快点天亮。最后一段作者在这不眠的夜晚,产生了无穷的理想与愿望,他寫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由眼前的悲苦,联想到接二连三的凄惨经历;由自己的凄惨经历,联想到普天之下穷苦百姓的苦难日子。由此产生了宁愿为普天下穷苦百姓的幸福安宁而牺牲个人的强烈愿望。这就是本诗的主题。这样通过一系列的分析与理解,学生也就能理解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总而言之,对于古体诗歌的教学,教师既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古体诗歌的兴趣,又要努力指导学生对于古体诗歌的诵读、背诵,指导每一位学生多多品味古体诗歌的语言,尽最大的努力提高学生欣赏古体诗歌的能力,体会古体诗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读古体诗和鉴赏古体诗歌的能力。让诗情、诗意、诗心潜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因为我们的诗歌教学的目标不是要培养多少个诗人,而是培养学生们爱诗、读诗,这样,我们诗歌教学的目的就基本达到了。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2017.

作者简介:

郑昌雄,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大田县广平中学。

猜你喜欢
问题探究诵读
有线电视技术与宽带技术融合探讨
浅谈小学语文问题探究教学法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