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宁
湖南省邵阳市中心医院 422000
重症急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危急重症,血流动力学指标波动幅度较大,且患者的死亡率高。在重症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急救中常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不仅能够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还可以为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提供充足的氧气,避免酸中毒。但是此类患者心脏负荷严重,需要配合药物进行治疗[1]。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是重症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常用药物,为了改善此类患者的急救效果,本文将BiPAP与rhBNP联用于重症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讨其应用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2017年2月—2018年3月收治的78例重症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38例单纯使用BiPAP治疗作为A组,40例联用BiPAP与rhBNP治疗作为B组。A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61.4±6.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6~39h,平均时间(15.6±2.6)h;B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1~80岁,平均年龄(61.1±6.0)岁,发病至入院时间5~37h,平均时间(15.4±2.3)h。两组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抗感染、强心利尿、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纠正心律失常等。A组患者给予BiPAP辅助治疗:选取口鼻面罩式供氧,起始气压为10cmH2O(1cmH2O=0.098kPa),逐渐上升至25cmH2O,起始呼气压设定为4cmH2O,逐渐递增至10cmH2O,血氧饱和度(SaO2)需要≥94%。B组患者在BiPAP辅助治疗的同时给予rhBNP静脉治疗,在保持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的同时静脉应用rhBNP,首先给予静脉冲击治疗,剂量为1.5μg/kg,然后持续静脉泵入治疗,泵入速率为0.007 5μg/(kg·min),持续泵入治疗时间为3d。
1.3 观察指标 (1)对比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心率(HR)、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aO2),均采用生命体征监护仪测得;(2)对比脱机时间和尿量;(3)对比两组抢救成功率。
2.1 两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A组治疗后HR、PaCO2、MAP均高于B组(P<0.05),而PaO2、SaO2均低于B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2.2 两组脱机时间和尿量对比 A组脱机时间长于B组(P<0.05),尿量少于B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抢救成功率对比 A组和B组抢救成功率分别为78.95%(30/38)、97.50%(39/40),A组抢救成功率低于B组(χ2=6.571,P=0.010)。
重症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累及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均可进展为该病,该病的发生常伴随着肺水肿、心源性休克的发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很有可能导致病死[2]。因此,对重症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积极探讨行之有效的抢救方案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急诊科和心内科临床医师均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
表2两组脱机时间和尿量对比
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A组HR、PaCO2、MAP均高于B组(P<0.05),而PaO2、SaO2均低于B组(P<0.05),且A组脱机时间长于B组(P<0.05),尿量少于B组(P<0.05),抢救成功率远低于B组(P<0.05),提示对重症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急救中应用BiPAP与rhBNP能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加快恢复,促进排尿,提高抢救成功率。BiPAP是常用的呼吸支持治疗,能提升血液的运输氧能力,减轻组织器官缺氧性损伤,还可提升胸腔和气道压力,减少心脏负荷,减轻肺水肿程度[2]。但是该方法效果有限,仍存在极大的改进空间。rhBNP具有利尿、扩张血管、清除体液潴留等作用,有助于减轻心力衰竭症状,延缓心力衰竭的进程。rhBNP在重症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的作用机制可以总结如下:(1)促进钠排泄,增加尿量,减轻体液潴留;(2)降低血管紧张素以及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量,减轻心肌负荷,改善心脏功能;(3)对肺静脉及毛细血管产生舒张作用,促进呼吸功能恢复正常[3]。因而该药物还可改善重症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协同呼吸支持疗法起到良好的抢救作用。由此可知,BiPAP与rhBNP联合应用能够协同发挥对重症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抢救作用,提高抢救成功率。
综上所述,在重症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抢救过程中将BiPAP与rhBNP联合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并且还可显著缩短脱机时间,减少尿量,提高抢救成功率,临床应用的价值较高,值得借鉴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