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对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素养提出挑战。迎刃教育时代难题,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剖析化学学科本质,立足于课堂教学,探讨以发展高中学校化学学科素养为目的的备课模式。
关键词:核心素养;化学教学;备课模式
一、 教学分析
(一)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本质的拓展和应用。初中化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在选修模块④将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奠定必要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 本節学法指导的重点是采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里既包括对学生观察实验的指导,又包括对实验方法的选择指导(对比实验)。
二、 教学目标分析
(一)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并掌握原电池原理及构成条件。②通过实验提高学生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二)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微课教学和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原电池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原理及构成条件。②通过阅读课本内容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原电池原理和构成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态度。②通过分析火力发电的利与弊,学会辩证地看待任何事物。
三、 重难点分析
(一)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的观念、理解原电池原理、书写电极反应式、原电池基本构成条件的探究。
(二) 教学难点
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原电池工作原理。
四、 教学方法设计
(一) 实验探究法
本节在学习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时,实验探究过程可以表示为:
反常的实验现象,提出疑问借助于物理仪器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师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得出结论
在分析原电池的组成时,实验探究过程如下:
提出问题,提供材料组织、指导学生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实验现象内化、抽象得出规律
(二) 指导发现式
本节课从科学史的引入到实验探究,再到归纳整理得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都是在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和指导之下完成的,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尽可能排除失败和无效学习。本节课中原电池中的微观粒子(电子和离子)的运动状况作为难点,我借助两种手段来突破。一是利用灵敏电流计判断电子的运动方向,二是借助电脑动画模拟演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情况。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三) 教学基本流程
图示引课创设问题情境翻开历史※重温历史(实验探究原电池原理)提炼归纳课堂小结巩固提高
五、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1. 通过观看有关电与人类社会关系的视频资料,引入课题。2. 引导学生对比联想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设计意图:了解电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 课堂活动一
阅读课本第39页到40页的文字及图片材料,了解我国目前的电力状况和火力发电工作原理,小组完成以下问题。1. 我国电力主要以什么为主?2. 分析火力发电的流程,此过程发生了哪些形式的能量转化?3. 辩证的分析火力发电的利与弊?设计意图:1. 培养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的学习习惯。2. 学会辩证的看待任何事物的利与弊。
(三) 课堂活动二
通过微课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完成原电池原理的探究。
【思考与交流】由物理学知识可知,电流是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我们所学的哪一类化学反应中存在着电子的移动(转移)呢?电子又是如何转移的呢?
1. 实验原理:
2. 实验过程:
实验探究一: 实验现象: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锌片上: 铜片上:
思考与交流1. 反应中电子是如何转移的?
2. 什么方法可使Zn失电子和H+得电子在不同的位置进行?
实验探究二: 实验现象: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锌片上: 铜片上:
思考与交流1. 铜片上H+得到的电子是铜失去的吗?铜的作用是什么?
2. 如何证明电子是由锌经导线转移到铜上的?
实验探究三: 实验现象: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锌片上: 铜片上:
思考与交流1. 电流表指针偏转的原因是什么?
2. 如果将电流表换为合适的灯泡,可能会有什么现象?
3. 你认为这个过程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结论】总结原电池的概念、本质、工作原理
设计意图:1. 将课本演示实验改为实验探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原电池工作原理。2. 通过小组合作,归纳总结原电池概念、本质、工作原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体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
冯信义,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