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冬杰,肖 婷
(湖南省儿童医院 麻醉科,湖南 长沙,410007)
目前,双腔气管导管是临床上单肺通气的常用气道工具之一,但由于现在市场上的型号有限,故在小儿胸科手术中应用受限[1]。随着中国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支气管阻塞肺隔离技术应运而生[2]。支气管堵塞器可有效解决单肺通气患儿的问题,但需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定位才能置入体内,故其在临床上应用受到极大限制[3]。有学者[4]发现,与纤维支气管镜法相比,手控呼吸道阻力法可有效降低器械对患儿器官的刺激及损害。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气管导管开口斜面向左或向右引导盲探置入对开胸术患儿支气管堵塞器应用的影响及安全性,以期寻找最佳开口斜面引导支气管堵塞器置入以帮助患儿完成单肺通气。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接受诊断治疗的70例右侧开胸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气管导管斜面向右)和对照组(气管导管斜面向左),每组35例。观察组男18例,女17例;平均年龄(5.4±1.1)岁;平均身高(122.3±8.6)cm;平均体质量(22.3±2.9)kg。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5.3±1.2)岁;平均身高(123.1±9.2)cm;平均体质量(22.2±3.3)kg。2组患儿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入选标准:年龄4~11岁,临床资料完整者;择期采用单肺通气技术,并借助支气管堵塞器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者。排除标准:既往有胸科手术史、先天性心脏疾病者;咽喉解剖变异者;存在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史者。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长知情同意此次研究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入室后,静注乳酸林格氏液,麻醉前静注咪达唑仑和长托宁。连接多功能监测仪,监测无创血压、体温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面罩吸氧,静脉诱导,静注丙泊酚、舒芬太尼、阿曲库铵,行气管插管术,其中观察组调整气管插管导管斜面为向右置入;对照组按气管导管默认向左斜面自然弯曲置入,不作调整。取平卧位,正压双肺通气,维持麻醉,分别实施桡动脉及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本研究所有支气管封堵操作由同一位医生完成。气管插管成功后,堵塞器管端成角调整至术侧支气管,如果套囊超越气管导管口,则继续推进堵塞器1~2 cm,对堵塞器套囊进行充气,听诊法定位,充分去除气道分泌物后放置堵塞器。
比较2组患儿年龄、性别、体质量等基线资料。比较2组患儿的相关临床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如堵塞器一次到位情况、置入期间出现低氧血症的例数及封堵总耗时等。
本研究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处理所有数据。以[n(%)]形式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计量资料,2组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儿封堵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一次到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术后气道水肿及低氧血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儿的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0.05。
胸科手术麻醉中肺隔离技术较为常见,其中支气管阻塞器是操作者遇到困难气道时表现较为突出的一种新技术[5],尤其是对于身材娇小或者年龄较小的儿童,市面上应用的双腔气管导管没有合适型号,而支气管堵塞器则可用于≤1岁婴幼儿单肺通气,且疗效较理想[6]。据报道[7],支气管阻塞器采用单腔气管导管,在降低操作者插管难度的同时还能获得较好的肺隔离及通气效果。置入堵塞器期间往往需通过纤维支气管镜进行定位,但由于小儿单腔管径有限,不允许最小的5F堵塞器与儿童纤支镜(外径>2.2 mm)同时通过,故盲探置入法仍是目前许多医院常用的方法,尤其是更广泛的应用于年龄较小的婴幼儿或不具备儿童纤支镜的部分医院。
迄今为止,临床上常用的单腔气管导管自带默认向左的斜面[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封堵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一次到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适度调整开口斜面正确引导盲探置入可有效缩短封堵总耗时,并提高一次到位置入成功率。考虑原因可能是导管默认开口斜面向左,导管内支气管堵塞器移行时经由左侧壁的行程比右侧壁短,故堵塞器远端易往左侧偏移,而适度调整斜面朝向,可以帮助堵塞器更快速地移向目标方向[9]。本研究还发现,术后气道水肿及低氧血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观察组气管导管开口斜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考虑原因可能是对照组导管右侧壁远端的小侧孔可能会卡住移行过程中的堵塞器,降低导管置入成功率,同时封堵总耗时增加,导致低氧血症发生率增加,加之操作频次增加,使术后气道水肿率上升[10- 11]。
总之,调整气管导管开口斜面向右可有效降低封堵总耗时,提高一次到位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即便是不具备儿童纤支镜的地方基层医院也可简便、快捷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