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隐性思政教育研究
——以闽北朱子文化传承为例

2019-05-17 03:17:46刘东江
武夷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朱子隐性载体

刘东江

(1.武夷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2.武夷学院 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发展紧紧围绕主导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而发展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所处的校园人文环境、网络环境的日新月异,传统的思政教育的“灌输”引起的受教者的逆反心绪不得不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而通过某种思想、文化的吸引力,根据社会的价值标准和政治要求说服人们同意或相信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所进行的“渗透式灌输”,即隐性思政教育方式逐渐得到重视[1],成为新时期思政教育研究的重点工作之一。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高校思政教育途径的传播与渗透已引发诸多学者和教育者的关注,将其归为“中国特色思政教育的发展趋势”[2],即把传统文化传承融入思政教育体系,实现思政教育的特色化创新发展。而在教材等直观教授材料的内容没有变动之前将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结合的过程,就是典型的隐性思政教育过程。

一、传统文化回归是思政教育创新的历史机缘

当代“国学热”社会思潮的前背景是近代以来我国思政教育具有“反传统”的传统,传统文化的回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选择,是思政教育创新的历史机缘。[3]传统文化本身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与教育性,地域文化是带有地方特征的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在区域范围内的显著体现,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对其进行渗透传播。笔者所在高校武夷学院处于闽北地区,闽北的“朱子文化”是典型的地域文化,遍布于巷道里坊之中的朱子文化正逐步在小学、中学和大学中有意识传播与继承。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回归已经是历史的必然,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时效性显然。

二、地域文化校园传承现状,隐性思政教育基础摸查

朱熹在闽北生活多年,开办书院,家喻户晓。从思政教育角度推广朱子文化,不仅为思政教育注入了历史元素,丰富了教育内涵,更重要的是优秀的地域文化在高校中得到正能量传承。问卷从大学生对校园地域文化传播的关注程度、认可态度和接受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查,进而摸查隐性思政教育的基础情况。

(一)大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关注度

大学生对于朱子文化在入学前的关注:除9.3%的学生从来没有关注过以外,其他学生对朱子文化都有所接触或留意。调查中还反映出闽北的学生或多或少知道朱子文化,明显比其它地区学生对该文化有较深入的关注。在闽北选择朱子文化为契入点,将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结合,让不知变为已知,让已知变为熟知是有地域机缘的。

(二)大学生对传播方式的认可度

目前,朱子文化的传承还没有直接与思政教育有意识结合起来,仅限于表层传播状态,传播的形式主要是政府、学校等部门做出的各种宣传与活动。调查已有宣传手段显示:公共场合的墙面雕刻会引起61%的学生的关注,电子屏幕关注率是41%,电脑中的公益广告关注率是28%,电视中的公益广告关注率是44.4%,手机中的宣传关注率是39%,课堂讲座能够使39%的学生感兴趣,科普公益读本能够引起30%的学生注意。调查对没有使用过的宣传教育手段显示:57.4%的学生喜欢搞些与此相关的知识趣味赛或辩论赛之类的活动,38%的学生喜欢老师课堂上多讲些相关内容,37%的学生喜欢通过搞演出方式进行宣传学习,26%的学生喜欢通过名家做生动的讲座来学习,22%的学生认为印刷公益小册子有效。

(三)大学生对朱子文化内容的兴趣点

调查显示:39%的学生对朱熹的生平感兴趣 (说明对朱熹的了解是浅层次的,但乐于知道),46%的学生对朱熹的诗词感兴趣 (外省学生有64%对此感兴趣),57%的学生对朱熹的趣闻感兴趣(符合学生的年轻心态和做事风格),43%的学生对朱熹的儒家思想有兴趣(对朱熹有深层次认知的想法),而关于朱熹的讲学、与其有关的建筑、与自己家乡的关系等选项少有兴趣者。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传媒已经成为较为认可的传播地域文化的载体,调查资料明确显示,一些校园活动虽然还没有发挥其作用,但的确是多数大学生比较喜欢接受地域文化的方式,这为隐性思政教育提供了较为明确的工作方法。

三、地域文化融入隐性思政教育问题呈现

目前我国高校很少将传统文化纳入显性教育,主要靠隐性教育为主。而隐性教育因为施教者的灵活性和对载体有较大依赖性等原因使得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内的深入传播受到一定限制。

(一)对载体的依赖决定隐性思政教育的片段化

1.载体的类型与运用

管理载体运用是通过从事管理人员(特别是相关领导)将部分工作有意识地关联地域文化而实现的。例如地域文化专业方向的设置、地域文化研究中心设置、校园环境的地域风格建设、校园年度大型活动的地域文化主题设定等。管理者如果有较强烈的地域文化传承意识,整个学校的传统文化氛围比较容易大范围创建出来,不仅能彰显学校的教育特色,也能使以地域文化为锲入的隐性思政教育效果较容易体现出来。

校园文化载体运用主要通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而实现的,校园文化体现在高校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意识、观念等精神品质和精神风貌[4],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中的校园环境建设应巧妙结合地域文化建设,例如校园规划、建筑风格、雕塑、标识等带有地域文化内涵;精神文化体现在学校的优良传统、思想理念、校训等方面的设定上。

传媒目前常用的方式有网络、电视、电影、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等。由于社会的发展,传媒方式在不断改变。青少年对社会的基本认识,对社会规则的把握,甚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50%以上的影响来自传媒。[5]网络实际上是当前最常使用的传媒,因为它的灵活性和机动性是其它媒介所不及的,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活动载体运用是指教育者为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活动之中,使受教育者在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6]活动载体内容丰富,学校各类活动可以使用地域文化为主题达到思政教育之目的。

2.载体使隐性思政教育片段化

隐性思政教育的活动载体是丰富的,涵盖了学生课堂内外所接触的环境、传媒、活动等多方面内容。如果各种载体共同发挥作用,校园地域文化的传播会有理想的效果。但由于各个载体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和系统的承接关系,导致事实上每个载体是在独自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且常伴有强弱不同的发挥表现,片段化效果明显,即某个情节、活动、场景等给参与者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得到了某种启发或是认知学习。与显性教育线性知识学习得到面性知识理解的特点相比,片段化学习方式是隐性思政教育的特点和属性,如果没有运用好,也是它明显的缺点。

(二)施教者的复杂性决定隐性思政教育的松散化

1.施教者的复杂构建

从施动者的角度而言,隐性思政教育已经不再是思政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扩大成为校园工作者、学生、社会相关人员,这和“显性”思政教育形成了明显区别,这也是称之为“隐性”的原因之一。思政教师不是真正隐退出局,而是催发和升华隐性施教者的人,深入研究其方式方法提供给施教者,引导施教者顺利完成教育过程,故而思政教育者是站在更高层次给予施教者方向,身份由“主角”变成了“顾问”,同时也是“监督”者,了解学生接受地域文化的效果和相关信息,构建评价体系、总结经验、调整方向等,而监督的作用一直持续在隐性思政教育的全过程。

如图1所示,从示意图中可以观察到校园管理者几乎可以运用所有载体,所以在隐性思政教育过程中,校园管理者起着重要作用。从校园网的设计到校园文化(精神、物质)建设,每一项都可以体现管理者的意志。当学校领导关注和重视地域文化传播,校园管理者能动性就会得到提高,效果也会明显。

图1 隐性思政教育运用示意图Fig.1 Schematic map of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施教者中有个特殊的群体,就是学生,这里的学生一般是配合教师和辅导员完成隐性思政教育过程的参与者,多数是学生会或是班级干部成员,他们既是施教的参与者,也是受教育者。

2.施教者的复杂性使隐性思政教育松散化

隐性思政教育的施教者是多层面的、松散的,没有严谨的系统组织结构。由于施教者决定隐性思政教育是否进行教育活动,如何选择施教内容和施教方法,所以施教者的重视度和施教水平决定教育成果优劣。施教者中,领导起到最重要的作用。领导如果对其关注,可以带动各部门、各环节共同协调作用,利于整体文化氛围的创建。此外,具体活动的组织者也很重要,组织者的整体策划能力和活动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直接涉及活动参与的每个人的体会程度和对传统文化感知的程度等。

目前社会各界营建的传统文化氛围较少是针对青少年思政教育的且多数传统文化弘扬是处于无意识思政教育状态,出发点和目的一般比较浅显和明确,多数只是为了达到一个既定目标,制定一个计划至活动举办结束就可以了,缺乏连贯性和渐进性。

四、提高地域文化融入隐性思政教育时效性举措

显性教育有固定的教学大纲、教授内容、教授方式、教授时间、教授地点等,而隐性思政教育没有固定统一的时间、场所、教法,如若进行,则需要施教者运用各种“载体”来实现。[7]文化传承可以通过“显”“隐”两个渠道同时进行,目前通过显性渠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高校并不多,即使以后显性渠道越来越受重视,隐性渠道也是不可少的。借助当代“国学热”社会思潮推动下的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背景,紧紧把握隐性思政教育时效性特点,充分发挥其时效性的功能。

(一)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使教育目标明确且有持续性

施教者在隐性思政教育中起到主导作用,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策划者和实施者。施教者的认识高度和积极性决定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并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高校隐性思政教育的施教者从校园管理者、教师、学生到社会相关人士,均可参与进来。将多层面、松散的施教者能动性调动起来,需要学校领导发挥组织和主导作用。隐性思政教育目前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无意识教育状态,一种是有意识教育状态。前者往往是自发型,后者才有专门针对思政教育方面的规划、方案、设计步骤和明确目的。因此,校领导首先要从无意识到有意识进行转变,才能使其他施教者向有意识转换。其次,校领导要重视隐性思政教育,才能把学校的隐性思政教育统筹规划与实施,从校园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师生行为层面和观念层面整体融入地域文化,隐性思政教育的效果将整体提高。再次,校领导引领施教者关注传统文化,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内涵和实施方法,使隐性思政教育目的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最后,校领导要关注隐性思政教育的效果,及时引导其他施教者调整教育方式、内容等,将隐性思政教育长期化与持续化,克服隐性教育片段化缺陷。

(二)探寻优秀地域文化与大学生兴趣结合使教育更有针对性

1.与大学生兴趣结合的载体运用分析

校园文化载体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内容。通过卷调查中显示,校园公共场所的装饰和电子屏幕等内容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重视公共场所宣传内容,有意识融入地域文化,不仅使校园风貌特色鲜明,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也会增强,隐性思政教育效果就会明显体现出来。

网络载体运用就是利用互联网感知或学习地域文化,例如在学校网页风格上对地域文化有明显体现,开设网络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任选课、地域历史文化名人的专项介绍、地域文化公益性广告等。多数大学生随时关注手机内容,因此,结合学生的学习和娱乐内容,巧妙注入地域文化信息,自然之间的浏览,也能收到较好效果。其他方式的传媒载体运用因为涉及面非常广泛,故而比较难于操作,这与社会各界人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关,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走进生活、走进校园的提倡,相信相应的传媒方式也会越来越多地推广传统文化,学生会在自己喜欢的传媒方式中自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问卷调查显示:地域文化在公共场所大屏幕和电视中播放公益广告的形式会受到学生普遍的认可与欢迎。因此,城市与校园共同的宣传是不容忽视的。

活动载体运用在高校中是比较普遍的,譬如学校的文化节、学院的各种晚会、学生会活动、学生参观实习、演讲比赛、名人讲座、辩论赛、班会等,都可以与地域文化相关。问卷调查显示活动载体是学生最为喜爱的文化传承方式,内容宽度、广度均有较大空间可以延伸,因此,将活动载体作为传统地域文化继承的隐性思政教育最主要的、最常用的方式是多数施教者应该尝试和选择的。

2.与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结合的优秀地域文化挖掘与运用

履行尊师重教礼仪规范,促进大学生道德行为培养。传统文化蕴含丰厚的道德教育资源,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文育人”的重要部分。儒家学派主张通过言传身教和礼仪规范等方式促使学生养成为人知礼和尊师重教等道德品质。武夷学院目前正在营建朱子书院,采用闽北地域建筑风格,校方在努力创造传统文化氛围,从建筑外观到装饰内涵,均采用传统地域文化元素。朱子书院建设项目中包含有朱文公祠和4000m2的广场,预计建成后,成为师生日常参观学习朱子理学文化和新生进行拜师礼仪式的场所。学校通过拜师礼节、祭祀仪式等活动引导学生注重培养道德修养以及完善人格操守,由“外化”触动“内生”,由外在行为标准的塑造促进人的内在道德情操完善,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一种途径。[8]

理解朱熹为善去恶的道德教育原则,促进大学生道德意识培养。朱熹的理学善恶观认为善恶皆来源于“理”,由于人的原本“气禀”不同,就有善恶区分。但从本质上讲“人皆可为尧舜”,即通过道德教育,就可让人辨析善恶真伪,使人的气质得到变化,做到为善去恶。高校大学生内在道德情操的培养是解决道德自律的根源问题,只有道德意识的培养提高才能使得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更具稳定性与持久性。高校通过邀请朱子文化研究名家开展各种讲座生动讲解朱熹关于善恶的道德教育内涵和如何践行等,使学生明辨善恶,提高道德意识。

运用朱熹知行统一的道德教育原则,促进大学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共同培养。武夷学院的校训是“涵养穷索,致知力行”,朱熹要求学生“涵养穷索二者不可废一”,并要“致知力行”(《朱熹文集》卷四十)。知就是明理、穷理,行就是把理见诸于行动,即“力行其所已知”。道德认知一旦形成,就可以指导道德实践,而道德践履也是道德认识的目的。武夷学院设有朱子学研究中心,中心除以研究朱熹理学及相关内容以外,还积极组织海内外朱子文化研学者为校内师生开设内容丰富的讲座,多次组织海峡两岸师生以朱子文化研究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对朱子家训、朱子道德教育等内涵在学校有深入推广。创建学校理学地域文化环境,是大学生正确价值取向培养的一种文化氛围的创造。此外,通过班会等日常教学行为使学生了解校训和其他方面的地域文化内涵,培养道德意识,践行道德行为,也是行之有效的。

隐性思政教育是思政教育的延伸与完善,目前传统文化的宣传内容较为表层化,对学生的思想灌输和影响起到浅层教育作用,广而深地挖掘地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碰的内涵,使其对学生的影响进入深层次化,最终使得优秀地域文化在高校中得到高水平、高质量的传播与继承,进而也使思政教育得到体现。

猜你喜欢
朱子隐性载体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2:44
“理一分殊”是朱子學的“一貫之道”
国学(2021年0期)2022-01-18 05:57:48
多肉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华人时刊(2020年15期)2020-12-14 08:10:36
朱子对《诗经》学旧说的自我完善
天一阁文丛(2020年0期)2020-11-05 08:28:48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反歧视评论(2019年0期)2019-12-09 08:52:40
My Diary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传播(2015年14期)2015-07-18 11:14:05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