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绍英
摘 要: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学生在不同环境下成长,个体差异始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甚至让他们对生活产生厌恶之情。针对上述弊端现状的改善,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精力,付出更多时间。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这一点毋庸置疑,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力量集合起来,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指引学生朝着正确方向突破自我、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这是当代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也是我国整体教育水平快速提升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 学校管理 心理健康教育 有效方法 研究
引言
我國的义务教育工作还在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创新中。在素质教育思想全面落实的背景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极为关键,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工作有机融为一体,一方面能够去除学生的抵触情绪,打消学生的成长顾虑,方便教师落实各项人才培养计划,组织后续的管理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拉近师生之间距离,构建和谐互动关系,锻炼学生独立生活、自主学习的基本能力,为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全能型的栋梁之才。只有防微杜渐,把心理健康问题彻底解决在苗头阶段,青少年今后的进步与发展才会变得更加顺利。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学生情感缺失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将影响到最终的育人成果。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而言大有助益。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情感的投入与思想的渗透,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支持[1]。在学生身心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如果没人指导他们如何解决心理问题,那么学生将会变得沉默寡言,很不合群,自卑孤独。很多学生孤僻性格的形成,和家长的漠不关心,教师的严厉指责脱不开关系,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要引起家长们、教师们的高度重视。
2.学生情绪焦虑
(1)大多数寄宿生每周都有机会与家人团聚一次,但有些住在偏远地区的学生或父母长期工作的学生只能与家人团聚几个星期甚至一个学期。家庭关怀不能满足他们对亲情的渴望,长期缺乏亲情关怀会使他们感到不安和焦虑。如果怕被同学欺负,怕生病没人照顾,怕自己学习不好同学冷笑等心理反映不好。
(2)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正处于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个体心理的发展正经历着童年和青春期的交替。在这个时候,他们最需要父母的关怀。
3.学生道德失范
由于长期缺乏监护人和教育的及时有效的指导,寄宿生往往存在以下问题:生活习惯差,如对食物和衣服的挑剔;不良的卫生习惯,如不讲个人卫生,乱扔果肉,随地吐痰;不良的行为习惯,如迟到,逃学,不合群,不礼貌,肮脏的出口,如帮派斗争。甚至与社会有些有不良习惯的成年人,导致行为失控,道德规范。二、农村寄宿制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二、班主任的情感交流
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这就需要班主任有一个“爱”。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远离父母,长期缺乏亲情,所以这样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常常一个关心的眼神和一句亲切的话语会让学生感到无限的温暖。然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很内向,很少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情感。为此,班主任需要“蹲下身子来”,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三、心理辅导同声同步
寄宿学生通常一周只能回家一次。虽然他们与父母接触的很少,但家庭对孩子个性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调查研究表明,在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消极因素中,有两个因素尤为突出。一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低或过高,他们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要么置之不理,要么过于苛刻,这使得学生有消极的经历。其次,一些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不良行为,甚至一些涉及家长的行为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有负面影响,如农村地区严重的赌博和混乱的风。因此,学校应该经常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的父母的学校,父母的会议和家庭访问,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到父母,积极和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围和和谐家庭人际关系引导,和父母引导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这样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不断加强组织管理
第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在学校教育实践当中,教师应当定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然而,由于缺乏了解和严格的组织管理,这些教育活动相对分离和封闭,没有发挥其真正的教育效果[3]。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应该首先建立:主要负责应具体领导,行政办公室,年级组、班主任前线,虽然学术事务办公室,教学部门、教研组和科学老师具体负责任的水平。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二是重视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本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校本研究能够帮助教师发现,分析和思考一个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经验将提升为理论思考,并有效解决该地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校本研究是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学校应及时调查分析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情况,及时组织沟通,扩大教师的成功经验。深入研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深入研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有理论指导,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三是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由于心理问题的私密性和个体性,以集体方式进行的心理教育和群体心理咨询往往难以彻底解决个体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室的建立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有效地解决学生的个体心理问题。
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寄宿学校的教育质量。只有彻底解决农村寄宿制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实现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关注寄宿生的身心健康,共同创造一个幸福健康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王丽萍,董萌.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及教育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6(01)79-80.
[2]吴云.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透视[J].光明日报,2014(05)11-12.
[3]李云洁.小学班主任管理过程中与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