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华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中央电视台于2018年推出了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这个新节目的形式是为流行乐填上古诗词,为古诗词谱上新曲调,而后由经典传唱人传唱,节目中的很多歌曲令人泪目刷屏。《经典咏流传》很好地诠释着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实现文化创新。
一、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社会实践
《经典咏流传》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如清代袁枚的《苔》被梁俊师生演绎得充满希望: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如果没有那次眼泪灌溉,也许还是那个懵懂小孩。溪流汇成海,梦站成山脉,风一来花自然会盛开。梦是指路牌,为你亮起来,所有黑暗为天亮铺排。未来已打开,勇敢的小孩,你是拼图不可缺的那一块。世界是纯白,涂满梦的未来,用你的名字命名色彩。雁声依旧在,年少时对白,耳边音犹在,如风暖心怀。孤独了300年的小诗,一夜间走进千家万户。贵州支教老师梁俊带领学生们唱这首歌,是立足学生的实践,鼓励学生如苔花一样勇敢地开放!
二、文化创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经典咏流传》取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经典,融合现代流行与传统诗词经典。如元代王冕的《墨梅》被谭维维演绎得充满清气:不与凡花争奇艳,傲霜斗雪笑风寒。心怀高远更淡然,昂首天地间。墨色轻染气节弘,隐约香更浓。屹立青岸不与谁同,傲然尘世中。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日月浩荡中华魂,万古长春更精神。这些歌既继承了传统经典文化,又推陈出新,对传统文化不是全盘否定,也不是全盘肯定,而是在辩证否定的过程中实现创新。
三、文化創新要博采众长
我们要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其中,唐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由中国的二胡、法国的古典吉他、蒙古的马头琴和印度的萨朗吉琴带来四重奏,推出了许渊冲的英译版:“The sun along the mountains bows.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If you climb to a greater height.”这些歌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能传播中华文化。
四、处理好古今中外文化之间的关系
李叔同的《送别》被沙宝亮(中文版)和中美混血欧宁安娜(美国原版)演绎得依依不舍: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于1915年的《送别》,是洋曲配中词,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做到了不守旧、不封闭、不民族虚无和历史虚无,留住了中国的根、中国的魂。
五、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经典咏流传》增强了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从而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实现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其中,《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出自明代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被杨洪基(原版)和王晰(现代版)演绎得大气磅礴,《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被陈力(原版)和余少群(现代版)演绎得满腔惆怅、无限感慨。这些经典与现代的结合,都是在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创新,以老带新,代代传承。
六、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经典咏流传》绝大多数歌曲都是原创,不是沿用,它是在创造,是在为传统古诗词插上音乐的翅膀,使更多的年轻人接受传统文化。这种流行音乐与古老诗词相结合的创新方式掀起了全民“诗词热”,让更多的经典能“和诗以歌”,经典永流传。
七、从人民的生活和实践中汲取营养
我们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文化上创作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经典。如宋代王应麟的《三字经》是孩童时代的经典,要做到习近平主席所说的“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就要让孩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传承经典。如王力宏的演唱让《三字经》能被孩子朗朗上口、喜闻乐见地唱诵。
由此可见,《经典咏流传》是在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提出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了文化创新,给我们每个人、给我们国家,甚至给世界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