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西藏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9-05-15 05:49:54程东亚顿珠扎西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西藏一带一带一路

程东亚 顿珠扎西

(①西藏大学教育学院 ②西藏自治区文化厅 西藏拉萨 850000)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西藏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定位

“一带一路”作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其提出不仅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且对于提振世界经济、促进世界格局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西藏自治区是我国“一带一路”重要的战略节点,也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但西藏与南亚地区多个国家接壤。从南面看,西藏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接壤;从西面看,西藏与克什米尔地区接壤,陆路的边境线长达4000多千米。

“一带一路”是以经济贸易为主要载体,以互联互通为核心概念,以互利共赢为基本目的的经济合作倡议。它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事件,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西藏自治区作为我国“一带一路”西南边陲重要的战略要地,应该成为我国“一带一路”重要的“人才高地”和“文化高地”。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藏地区传统人才需求模式被打破,多样化、多层次成为人才需求的主要特点。从人才培养方向看,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互联互通的战略定位不仅要求西藏高校培养区域性、地方性的人才,还应培养跨区域、跨国界的“跨界”人才,这样的人才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内部的融入和外部的融入。从人才培养种类看,单一的理论型和应用型人才都无法满足“一带一路”背景。人才的学科与专业的多元化开始成为西藏人才需求的重要特征。例如,“一带一路”背景下,西藏既需要各级各类双语教育人才,也需要大量的藏医药人才;既需要紧扣高原特色、西藏特点,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应用型农林人才,也需要具有工匠精神、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技术工人。从人才培养规格看,西藏所需要的人才既能“靠得住、用得上、留的下”,同时还需要跨国界的文化交往能力和国际化竞争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培养通晓国际语言、熟悉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型人才是“一带一路”背景下西藏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定位。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西藏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西藏高校立足西藏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西藏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应用型人才,为西藏的繁荣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西藏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虽然也在不断地更新,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当前西藏经济发展的需求,并出现诸多问题。

(一)人才理念

人才理念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一带一路”建设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做到沿线国家企业商旅在业务往来没有政策以及资金流动障碍;第二层次则是在第一层次基础之上的进一步深化商品、金融等贸易市场改革以及更宽泛的合作范围。在这两个层面发展过程中,必然涉及到沿线的工程建设、产业发展以及资金融通等各个方面,而人才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不可否认的是,西藏各高校自建校以来,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立足西藏、面向西藏,致力于落实党和国家的治藏方略,围绕“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教育观念,为西藏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人才,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立足西藏、服务西藏”,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应用型人才的观念,需要赋予新内涵、融入新精神。在西藏以及南亚各国与“一带一路”建设不断的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行业交流不断深入,亟需了解南亚各国文化、通晓当地语言、精通本行业技能的各级人才。西藏各高校作为西藏融入“一带一路”发展的智库和人才培养基地,应当适时转变人才观念。

(二)课程设置

课程建设是专业发展的核心。就西藏各高校而言,课程设置主要是围绕“立足西藏、服务西藏”展开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深化改革,以及“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社会对人才的“国际化”要求愈加强烈,特别是南亚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合作日益紧密。在此过程中,无论是西藏自治区的发展还是南亚各国与中国的整体发展,都需要具有国际理解态度和包容精神、了解和尊重南亚各国的民族文化价值、具备国际交流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当前在西藏各高校同时具备深厚的专业技能和国际交流能力的人才仍然很缺乏,尚不能满足现阶段西藏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需求。西藏各高校应适当调整专业结构体系,优化课程设置,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对人才的需求。

(三)专业结构

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引起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高校的专业结构也将因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一直以来都是评价一所高校办学效益的重要指标,但是教学质量的水平并不能直接反映出高校办学效益,反而高校专业结构的设置最能反映人才在社会上的流动趋势。最佳的专业结构至少满足以下几个重要条件:大概包含所有社会最急需的专业;覆盖未来一个时期稳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尽可能地包含一些虽然不是社会眼前或近期急需的或确切需要的,但却很可能对未来经济、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起极大推动作用的,属于基础性的或前沿学科的专业。[1]

西藏作为“一带一路”南亚大通道建设的起点,在“一带一路”持续推进过程中,其各项产业必将迎来新的发展高峰,经济结构也会发生改变。所以西藏高校专业结构也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变化。根据西藏自治区教育厅统计数据,西藏目前有本科院校4所,专科院校3所,2016-2017学年普通本科在校生总人数为23912人,普通专科在校生人数为11122人。如表1所示,普通本科中,哲学社会科学类的在校生占比约为45.33%,而理学、工学在校生占比分别为8.6%、18.14%。普通专科在校生中,教育体育类在校生占比最高,达到31.40%;农林牧副渔大类紧随其后占到19.82%;但是能源动力与材料、土木建筑、电子信息、财经商贸等理工类应用型专业大类占比不到30%;而生物与化工、轻工纺织、食品药品、交通运输等专业并没有在校生。通过分析不难看出,西藏高校在专业设置及招生上偏向于文科专业,尽管“一带一路”建设中确实需要一部分文史类的人才,但是更多的是工程建设、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理工类高层次人才,所以西藏高校调整专业结构,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

(四)教师队伍

毋庸置疑,高校教师的素质一直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据西藏自治区教育事业单位统计资料显示,2016-2017学年西藏高校教职工总数为3663人,其中专任教师2467人。如表2所示,在西藏高校所有专任教师中,博士学历教师占比总和不到10%,不足全国平均水平(22.86%)的一半;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占比与全国平均水平(59.17%)基本持平。

表1 2016-2017学年西藏高校普通本、专科在校生分学科学生数[2]

表2西藏高校教师学历职称情况[3]

(五)国际化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教师、学生、资源等也在国际间加速流动,各国高校之间的合作日益频繁。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曾明确指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办中外合作学校以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支持中外大学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4]近年来内地高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交流发展迅速,据统计,截至2018年6月,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2342个,这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生源遍布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源质量以及人才培养规格不断提升,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但是西藏自治区作为“一带一路”南亚大通道建设的节点,并没有出现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这无疑将放缓西藏高等教育国际化实践的步伐,也成为西藏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处空白。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西藏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进

(一)合理定位人才培养规格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藏高校的人才培养要遵循普适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定位人才培养规格。所谓普适性,是指西藏高校的人才培养应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遵循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谓特殊性原则,是指西藏高校要尊重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充分发挥自身处于我国一带一路西南边陲重要节点的地缘优势,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201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北京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在有关演讲中提出了“五大领域三联通”,“五大领域”即“贸易、道路、货币、政策、民心”,“三联通”即: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规章制度方面的“软联通”、人员流动的“人联通”,这就是“互联互通”,不仅仅是修路架桥。

根据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从2018年到2020年,长期展望到2025年,西藏自治区将聚焦“特色、集聚、整合、开放”的发展路径[5]。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将进一步壮大,绿色产业、藏文化特色产业异军突起,民营资本的比重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规划还特别指出,“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速产业发展必需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流通和商品、服务流通,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积极打造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和范围。”[6]可以看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西藏的产业发展规划是一种覆盖范围广、发展程度深的战略规划。因此,可以预见,西藏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多层次的、全方位的,西藏高校应结合西藏发展实际,对未来人才需求做出科学的预测。从人才培养类型看,要培养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各类人才;从人才培养规格看,所培养的人才应是具有西藏情怀、国家观念、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二)精准对接人才需求

西藏特殊的地缘位置决定了其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进的过程中,担当着培养特殊人才的使命与责任。由于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西藏的人才培养类型、培养规格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西藏高校教育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这种变化对高校专业设置带来的影响,要在高校定位、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实践、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方式等方面做好顶层规划和设计,精准对接“一带一路”背景下西藏经济与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以及相应的人才需求。

在专业设置上,要遵循建设“基础、优势、特色、继续”专业。基础专业,意味着西藏高校的专业设置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基础性人才,如师范专业各类人才;优势专业,意味着西藏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要凸显藏语言文学、民族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藏医学等传统优势专业的地位;特色专业,能够为高原生物产业、绿色工业产业提供人才支撑的专业,主要包括高原生物专业、边贸旅游专业、高原旅游业、土木工程专业等;急需专业,“一带一路”背景下,对于建设美丽西藏具有支撑作用,前景广阔和社会急需的专业,如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

(三)优化课程矩阵结构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一带一路”重要的战略节点,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南亚国家接壤,随着我国与上述国家经济、贸易、文化、旅游等国际间、国家间交往活动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一定专业基础、通晓上述国家语言、熟悉和了解上述国家文化的国际型人才成为西藏高校的新使命。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结构已经不能满足“一带一路”背景下西藏人才培养的需要。课程矩阵理论认为,大学专业课程结构中往往出现三种情况:一是课程重复,即几门课程同时指向一个专业子目标,这时需要考虑课程合并;二是无关课程,即某些课程与专业目标没有任何相关性,这样的课程需要剔除;三是目标虚置,即有些专业目标没有任何课程支撑,这就需要开设新的课程来支持这些目标。通过课程矩阵的检测,我们达到优化课程体系的目的。[7]运用课程矩阵理论,参照我国相关民族地区高校课程结构的设置,通过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设置比例,充分体现一带一路的战略需要,可以尝试设置“文化+语言+专业设置”复合型专业。[8]构建集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文化课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语言课程(汉语、英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小语种)、专业课程于一体的课程文化体系。

(四)提升高校师资队伍水平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长期以来,西藏高校一直存在优秀教师缺失、优秀教师流失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西藏高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阻碍了西藏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西藏高校应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和条件,努力提升教师待遇,让优秀教师进得来、留得下、干得好;西藏高校还应加强与内地高校、世界知名高校尤其是南亚国家高校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这种形式,提升西藏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平与国际视野。同时,还应改进教学模式,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成果,吸收国际教育资源,改造传统的课堂模式,引入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提升高校课堂学生的参与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实施开放办学模式

除了高校以外,政府、企业以及各种社会组织也是“一带一路”中的战略主体。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今天,西藏高校自身应充分发掘社会服务的功能,打破关起门办教育的办学思路,构建高校与政府、高校与企业、高校与高校、高校与实习、实践单位之间对流式、网格化的办学模式。在高校与政府关系上,西藏高校应主动对接西藏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在开展高深知识探索的同时,也要把知识探索的成果转化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努力提升高校在政府决策中的地位。在高校与企业关系上,西藏高校部分专业可以考虑和企业联合共建,教师队伍可以聘任企业人员兼职,也可以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同时,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共建,为学生的实习、实践、实训创造良好的条件。在高校与高校的关系上,西藏高校应充分利用部区合建以及组团式援藏的机会,构建西藏高校跨区、跨校、跨国科研合作平台、人才培养平台、学术交流平台,实现教学模式国际化、教师学术国际化、学生实践实训国际化。要探索多种形式和方式,破除阻碍和影响西藏高校跨校、跨区、跨国交流的不利因素。

猜你喜欢
西藏一带一带一路
都是西藏的“错”
学与玩(2022年7期)2022-10-31 01:59:22
“一带一路”我的梦
学生天地(2019年29期)2019-08-25 08:52:24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中国(俄文)(2019年6期)2019-07-05 07:02:56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海峡姐妹(2017年4期)2017-05-04 04:03:51
西藏:存在与虚无
剑南文学(2016年11期)2016-08-22 03:33:36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专用汽车(2015年4期)2015-03-01 04:08:45
印媒:“一带一路”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环球时报(2014-12-10)2014-12-10 08: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