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谦 何晓婷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4)
现代信息革命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历史上第三次重大革命。是指20世纪后半期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是以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为标志,由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变革引领的一场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不同于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拓展了人的大脑,使人类逐渐摆脱繁重的脑力活动,人与人所掌握的信息技术共同开启了势不可挡的信息化浪潮。
作为21世纪的重大技术成果,物联网技术以其全面且强大的感知系统替代了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和感知系统,意味着分别替代人的记忆、存储和计算信息功能,替代人的传输信息功能,以及人的眼耳鼻喉皮肤等感知功能。基于物联网的技术实体,各行各业搭建起服务云平台,以实现业务流程、管理职能、组织模式的创新,为公众提供过程化、精确化、智慧化、个性化的服务,这是现代信息革命的重大突破,更是现代信息社会走向智慧治理的应有之义[1]。
本研究剖析工具和价值双重视角下物联网技术本身以及物联网基本模式,探索西藏地区基本医疗服务的物联网模式,并从效率和公平视角分析建立西藏地区基本医疗服务物联网模式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就管理领域来说,应用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既是对效率价值的真切回应,又是以创新技术手段实现对管理公平的价值观照。从计算机、互联网、云计算到物联网等这一系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科学技术回应时代发展对于生产生活工具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时代发展赋予思维创新、实践探索的良好空间环境。物联网等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既推动并强化公共服务的效率供给,又能实现公共服务的公平供给与均衡化供给。
技术应用角度的物联网,以现实中物物相连、互通感知、信息实时共享的特征搭建起新的管理模式,提供管理手段的同时,大幅度提升管理效率。物联网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一种,经历着与互联网等同样的从技术领域到管理领域的过渡,其本身所发挥的作用从工具手段价值向管理理念价值的路径转化、并最终实现两者之间的高度融合。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发布的《ITU互联网报告:物联网》[2]定义物联网“是一种全新的动态网络,能够随时随地实现物与物、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交互”,作为互联网的一种延伸,物联网以实现“智慧地球”“感知中国”等目标为重大使命,在信息技术领域获得强劲发展动力。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装置(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电子标签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共享,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是一系列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具有全面瞬时感知、准确可靠传递、智能高效处理三个特征。
技术提升效率的背后,潜在地拓展了公平维度,兼顾了公平的实现。“感知”作为物联网发展的基本思想,贯穿于物联网管理模式的各个阶段。通过新一代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物的实时链接,实物与虚物通过专门的技术可被精准识别。这样的感知过程形成物联网管理模式的“感知层”,通过这个过程,管理者跨越时空阻隔实现对现实实体的即时感知与监测,为科学预测、科学决策和优化决策奠定坚实的信息基础。这种感知与监测精准至具体的标的物,即物联网获取感知的穿戴设备、射频技术、各类终端等与具体的个人直接相连,这极大地便利了个人动态需求信息的获取和识别,这是管理者和决策者未来面向的真实决策场景与实时互动模式。
工具视角的效率理性与价值视角的公平理念,在物联网技术拓展至管理领域中实现不同程度的融合。更加精准识别公众需求的技术手段提升了管理效率,也回应着公共管理领域工具价值的主张;精准识别并经有序处理的个人信息成为决策者实现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这种信息本身兼顾到了公平的价值观念,是对公共管理领域价值理性的深切回应。物联网技术应用及其产生的正的外部效应,在不同角度标榜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应的,综合来看又实现二者的融合。
图1物联网“四端联动”“三位一体”的基本管理模式
物联网管理模式是在物联网技术支撑下,组织(政府、企业及其他组织)由感知端、传输端、云端和应用端四端协同联动,各端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一体,整体顶层设计的一种过程化、精确化、智慧化、个性化的创新管理模式(如图1),总体形成感知端、传输端、云端、应用端的“四端联动”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三位一体”管理的基本模式[3]。
“四端联动”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搭建起物联网管理模式的整体架构。
1.感知端——全面感知为基础
感知端处于物联网管理模式的最底层,也被认为是物联网管理模式的基础感知层,是物联网管理模式中感知和获取第一手数据和信息的起始端,通过传感网来实现对“物体”(实物和虚物——事务、任务、服务等软物)所需特征的感知和识别,主要解决人类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数据获取问题,主要负责物品标识和信息的智能采集,由各类型的采集和控制设备组成。[4]数据自动生成系统包括:RFID标签、条码、传感器、定位系统、可穿戴设备等,数据人工生成方式包括各种智能设备,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除此之外,人也是最重要的感知设备。感知层的主要作用是进行物体识别、数据采集、设备控制,读取物体属性,并将信息转化为适合传输端的网络和通讯传输数据格式。
2.传输端——实时可靠传输做保障
传输端处于物联网管理模式的第二层,主要负责信息和数据的接入和传输,是物联网管理模式中传递数据和信息的中间端,由各类网络如互联网、通讯网等私有网络、专用网络、有线和无线通信网、基站节点、接入网关组成。[5]它的构建需要利用现有互联网和各类通讯网络系统做基石,专用网络及局域网络做延伸,重点破解基站节点、接入网关等接口标准化建设的技术瓶颈,进行异构网络融合,贯彻多方参与共同搭建的理念,是感知端和云端的联动保障,其主要解决从感知端获取的数据和信息在一定范围内(通常是长距离)的实时、安全传输和传输处理问题。传输端的主要作用是传感网数据、信息传输和传输处理,也就是将从感知端获取的数据和信息进行交换、传递、融合等传输处理,并负责把信息和数据传输到“云”端。
3.云端——云计算为大脑的智能处理做支撑
云端处于物联网管理模式的第三层,是物联网管理模式得以实现智能管理、科学决策和推送优质服务的大脑,是物联网智慧的核心端。从感知端得到“物体”设备及业务资源的海量数据后,经过传输端到达云端,在云端利用云计算技术解决专业计算和专业处理问题,提高对海量数据的计算速度和处理能力,最终将数据处理成可用的真实、及时、科学信息。通过云计算技术手段可从传统管理事务中将专业事务性工作分离出来(如将政务分离出专业政务——预决策、规划、监督等和常规事务),从管理学角度整合业务和机构资源,建立各类专业机构子云、职业精英团队子云、事务处理子云、业务处理子云等,将从感知端获取的数据进行精确化的整合、共享、分类和分析,以方便应用端快速、高效地识别和使用这些科学有效信息,为应用端做出决策与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撑。云端是物联网管理模式中将数据转化为信息的核心部分,通过“数据资源中心”实现对设备、数据及资源整合,形成高容量、高信度、高效度并且安全可靠的大数据资源[6]。
4.应用端——高质量的管理决策和服务推送为目标
应用端处于物联网管理模式的第四层,是将经过智能处理的信息转化为管理决策、优质服务的最终端、目标端。应用端是基于数据从感知端、传输端和云端经过一系列的筛选、整合、处理和分析,成为已分类的、有效的、精准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并结合管理对象的特征和相应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对具有这些特质的信息进行规划和流向设计,为各级管理者做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为各类使用者提供更符合个性化需求的优质服务平台。这个平台既可以作为政府信息服务平台,也可以作为企业、商业等组织的经营平台,是任何组织都可“经营”的平台。应用端实现了应用平台的构建、可操作软件的设计,解决了信息处理和人机界面的问题,能协助政府、企业、非营利机构和城市应用基础设施做出精准的决策,为各级管理者和各类使用者提供丰富的服务。物联网管理模式作为一个开放的管理系统必然具有智慧的特征,应用端的构建是对模式设计与实际应用之间匹配度的检验,使云端的智能处理得以升级,是整个管理模式得以与环境适应的关键。很多时候,感知端与应用端是一体的两端。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探索应用,一方面丰富和发展新时代公共服务供给手段,另一方面实现更加精准化的匹配公共服务供需,实现公共服务的效率供给、公平供给,以现代信息技术为途径为公共服务均衡化目标探路。从物联网管理模式的感知端、传输端、云端到应用端,公共服务的个性化和普遍化需求均具有了反馈的渠道。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需求通过感知设备和传输设备进入到云端,以专业化的计算手段将公共服务需求进行归类与汇总,形成有序的需求信息,决策者们根据云端的需求信息具有针对性的进行科学决策。
四端联动的物联网管理模式框架推动了组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三位一体”式融合创新过程,实现组织运行和治理理念、手段的现代化。
技术创新层由手机、平板电脑、网络等互联网软硬件、云计算和RFID、可穿戴设备、传感设备等物联网技术构成,贯穿于感知端、传输端、云端和应用端四端联动运行的始终,负责物联网管理模式的技术整体设计和软硬件的制作与开发,[7]是物联网管理模式的基石,也是实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根源所在。
管理创新层是集理念、手段和组织结构重组等多重创新过程。从计算机诞生到物联网快速发展,技术发展为社会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变化,带动组织管理理念发生转变。现代信息社会信息产生的及时性、信息获取的即时性、信息数量的庞大化、信息质量的复杂性,决定了组织在进行资源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及时更新观念。就组织管理来说,这种模式实现了组织过程监管、动态决策、精确管理和科学管理的目标。组织借助先进的技术搭建便捷的管理平台,利用庞大的基础数据库进行科学决策、科学计划;根据技术平台实时监控和反馈对管理过程进行及时优化调整,有效保障管理对策的针对性,提高管理效率。从社会生产生活基本业务数字化到社会生产生活智慧化,人与人、人与物的互动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互动的即时性和互动主体之间可能产生的摩擦对公共部门、企业等组织的回应性、组织管理方式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联网技术及管理模式拓展了现代公共部门、企业等组织的管理方式。
制度创新层既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宏观统领,也是技术和管理理念、手段、结构重组等最终落脚至实践的重要工具。毋庸置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必将对各个组织和部门的管理体制带来深远的影响。首先,物联网管理模式加速组织结构从传统“金字塔”式转向扁平式结构,缩短公众与机构组织部门间信息资源互动距离,有效保障信息交流的速度与真实性。其次,物联网技术及其思想在管理领域的深度应用,将有助于建立起便捷高效的跨部门合作机制,利用物联网的相关技术和平台以提高组织机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能力,节省组织管理成本。再次,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监管体制机制的创新。物联网技术形成的资源共享池即“云端”,为公众及社会监督企业、政府公共部门提供了直接的资源分享渠道,缩短了公众与政府部门之间互动距离、丰富了政府部门实现监管的资料和手段,节约了监管的成本;同时,物联网管理实时监控的特征使得监管不再成为被动行为,“智能系统”极大地便利了组织进行智慧管理、实时监控、及时调试与动态决策,提高了组织机构回应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最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能够有效的整合专家资源,推动专家咨询制度的完善。“云平台”有效地整合分散的专家资源、科学地分配专家资源,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能够较大程度的简化咨询程度,节省咨询成本。
物联网基本模式推动组织管理创新。不同规模和层级的组织无法置身于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环境巨变的场域,更无法阻隔与新技术之间无间的互动。从感知端、传输端、云端到应用端的物联网管理模式架构,组织管理创新经历了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到制度创新的三位一体系统创新结构。以智慧医疗和智慧养老为实践探索,不断地例证以物联网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创新公共服务供给理念、模式、手段和内容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的借鉴应用,更是新时代公共服务供给的思维理念创新。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视角下的物联网管理模式,建构起西藏地区基本医疗服务供给新的理念和手段,即尝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思维和工具重构基本医疗服务供需结构与关系,化解医疗服务供给领域存在的矛盾,实现效率与公平兼顾的理念。基本医疗服务物联网模式的探索主要是基于价值视角的理念创新,更加有效保障西藏地区特别是农牧区居民享受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其次是基于工具视角的手段创新,利用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缩短医疗服务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的距离,缓解因自然环境因素带来的就医压力,同时进一步促进医疗服务供给的公平性。
自然资源、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共同决定了西藏地区兼具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以及因广袤地缘带来的城乡之间、城市与农牧区之间差异巨大的特征。朱新林(2017)认为要解决好西藏地区的“三农问题”,需要将城乡统筹起来,处理好城市与农牧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关系。目前来看,农牧业仍是西藏地区的基础产业,且农牧地区与城市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异较大,这种城乡差异在大部分地区具有普遍性。但独具地方特色的西藏地区,其自然资源禀赋带给地区发展动力的同时,也带给地区公众不同程度的身体健康考验。
有学者通过横向比较各省、自治区之间的公共服务水平,得出结论:除人口计划生育指标外,西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就业服务”“基本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文化”“基本社会保障”和“基本社会服务”维度指标值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安玉琴、徐爱燕、袁悦,2017)。这是就西藏与其他省市进行的横向比较。而聚焦于西藏自治区内部,各市县的水平又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况,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异化现象明显。有学者提出城乡一体化是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西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条件,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是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供给(朱新林,2017)。
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并不断在各个领域进行尝试,为探索分析西藏地区在基本医疗服务领域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奠定基础,对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提升农牧区居民在医疗就医领域渠道的便利性、过程的智慧化做前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建构在物联网管理基本模式基础上的基本医疗服务供给过程需要在理念与手段两方面实现突破。首先是理念的创新。有学者对改革开放40年以来,西藏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进行了系统总结,认为这40年是中国社会高度发展的40年,同时也是西藏高度发展的40年[8]。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组织召开的6次西藏座谈会不断厘清发展任务、困境及思路,从政策供给角度赋予地区发展动力。在“十三五”开启新的发展时代之时,有学者就西藏自治区在新时代面临的发展机遇提出了西藏民生展望,分三个阶段[9]即到2020年全面开启西藏小康社会,2035年居民实现共享美好的生活,以及2050年成为“一带一路”区域现代生活的引领者。这是学界从不同角度对于西藏民生发展的关注。新时代的新目标、新任务对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社会互动交往模式冲击着政府传统的治理手段与方式,而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进入政府部门,助推政府科学决策、有效治理。新的阶段是西藏地区再次取得发展成果的契机,也是巨大的挑战,在新的阶段该地区同样不能忽略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治理能量。
理念创新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在西藏地区破解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问题上,特别是城乡居民疾病监测、诊疗等方面,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是能够进行探索与尝试应用的。就基本医疗服务来说,物联网作为智慧医疗的核心技术已经在相关地区展开应用,综合来看基本医疗服务的物联网模式其基本逻辑依然是建立在物联网管理基本模式之上,将传统医疗行为信息化、病患信息电子化、互动模式虚拟化,提高效率缓解诊疗压力。探索西藏地区农牧区居民疾病监测与治疗方面,可通过传感器技术、射频技术、GPS全球定位技术等实现对人员管理的智能化、医疗过程的智能化、医疗废弃物管理职能化和健康管理智能化的目标[10]。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正是建立在物联网管理基本模式基础上的,以各类有线和无线网络技术为感知端和传输端,将就医需求、疾病监测的动态信息传输至云端进行存储,分类汇总并反馈至诊疗终端,最终的诊疗终端通过线上剖析病情、分析影像信息实现对居民的远程诊断。通过建构起来的智慧医疗架构,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提升西藏地区居民获得医疗资源的能力,缓解危重病情治疗与地区医疗水平尚不能匹配的矛盾,实现区内与区外医疗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建立在物联网基础上的医疗系统,试图实现对于农牧区居民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测,建立起动态的电子病历系统,特别是对高原高发病人群的有效管理。这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重要工具和途径提升西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的实践,其核心理念是贯彻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公平、均衡化的重要原则,实现技术服务于管理的应用价值,是技术的价值理性和公共服务价值理性的双重回归。
其次是公共部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手段与途径创新,实质上是在基本医疗服务供给方面尝试探索新的方法。建立在理念创新基础上的手段创新,实质上是技术在实际中进行运用的操作性问题。政策制度转向与更新很大程度上是思维观念变化的结果,是关涉顶层设计的系统化转型过程。以方法论转向为背景的公共服务供给手段更新,是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重要媒介补充公共服务供给的传统手段,试图在公共服务供需层面实现有效和谐互动。物联网基本模式已经搭建起较为成熟的应用框架,部分地区和公共服务的部分领域已开始尝试应用物联网基本模式。基于西藏地区广袤的面积、农牧区居民生活环境艰苦、自然环境多变等因素,居民在享受就医、健康服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公共服务供给的物联网模式,以专业的设备与技术有效缩短了公众与基本医疗服务之间的距离。物联网本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一种,其搭建的管理基本模式是将技术提炼总结为方法论,该模式可在不同领域实现智慧管理。西藏地区基本医疗服务的物联网模式也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使用基础上的动态监测、管理和服务城乡居民,特别是农牧区居民健康状况的一种手段。通过建档个人健康电子信息,以有线和无线网络为基本信息获取端设备,同时也作为信息传输工具,可实现个人疾病的远程诊疗。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跨区域的线上诊疗能有效缓解西藏地区医疗资源不足、水平难以满足病患需求的矛盾。换句话说,基本医疗服务物联网模式是理念创新的实践渠道。
以分析物联网技术在工具和价值双重视角下所扮演的角色,以此为基础解构物联网管理的基本模式,及感知端、传输端、云端和应用端这种四端联动的基本模式带来的组织管理创新。而尝试将这一较为成熟的技术手段应用在公共服务领域,试图分析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较为特殊的西藏地区应用基本医疗服务物联网模式的必要与可行性。在新的发展背景下,西藏地区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深化拓展至公共管理领域时,就像没有人能摆脱互联网技术对其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一样,公共部门在新的改革机遇期,依然需要重视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其管理产生的正向作用。尝试探索西藏地区基本医疗服务物联网模式,是基于地区本身的资源环境禀赋以及农牧区居民或先天或后天的疾病,建立起动态的电子病历和诊疗巡回机制,缩短病患与医者互动距离的同时,保障偏远地区农牧民享受即时、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