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秀 张哲宇
(①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 ②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与“金融”进行融合来提高效率的做法,这一举措对“互联网+”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此“互联网+”这一新兴概念逐渐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
通过“互联网+”与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已成为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趋势。《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1];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惠民工程[2]。可以看出新时代我国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和利用“互联网+”推进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宏伟蓝图。现阶段我国一些地区在探索“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河北省建设完成了门类齐全的数字出版网络,以高校图书馆和地级市图书馆为依托建设公共图书馆网站,在基础实施方面实现了公共数据通信网络的全覆盖,为河北省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海市建设“上海文化云”工程,将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用于上海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为民众提供了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上海文化云”主要从“我要知道”“我要参与”“我要互动”“我要评论”四个主题进行建设,目的是增强信息的传播效率,提高参与的人数,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的反馈渠道和公共文化服务的评审渠道。“上海文化云”是数字公共文化服务的成功典范,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从“订单式”到“菜单式”的转变,使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结构趋于合理,提升了服务效能。
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也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要地。西藏人民的幸福安定关乎我国的国家稳定与富强。西藏自治区出台的《西藏自治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提出要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强资金的投入、加强队伍的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促进在西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3]。目前西藏已成功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包括1个自治区中心、7市(地)支中心、74个县支中心、692个乡镇基层点。在山南、林芝、拉萨市的1276个村实施了农村数字文化驿站建设项目,其中山南、林芝两市实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工程全覆盖。
在公共文化服务进入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时期,为大力开展并推广“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新的服务方式,笔者围绕西藏康马县公共文化服务为主题,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发现近几年康马县不断加大公共文化建设经费投入,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艺术创作、文化遗产传承、文物保护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存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利用不足、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墨守成规、服务成本过高等问题。从康马县各族民众的切实文化需求出发,未来康马县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应结合县域特色,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繁荣文艺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建立健全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有效地整合文化资源,通过数字公共文化服务打造智慧县城文化名片,让更多的民众不受空间、时间限制,随时随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文化惠民的均等化发展,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益。
康马县地处我国青藏高原南部,与不丹王国接壤,作为边疆县的康马县平均海拔4300米,属于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康马县的面积为6176平方千米,东西长108千米,南北长78千米。人口数量约为4万人。康马县县域内居住有藏族、回族、汉族。其中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85%以上。现有8个乡、1个镇、47个行政村。康马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7世纪西藏处于“邦国”时期,史称“12邦国”和“42小邦国”,其中12邦国中的“娘若香布”就是现在的康马县。历史悠久的康马县拥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近年来,康马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017年国家投资229万元,作为县城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500套支付资金使用;国家投资200万元,在县城内实施了70米铁塔及附属工程的建设,实现县城内广播全覆盖;按照国家广电总局批复文件的相关要求,正式成立康马县广播电视台并进行挂牌(从原来转播台转化为正式台)。2017年县人民政府共投入67768万元,先后对新闻采访设备、编辑制作设备、播出设备进行了升级更新,将广播电视拍摄采访设备全部更换为数字设备,制作全部采用非线型编辑设备,大大提高了广播电视台工作效率和自办节目质量。2017年国家投资120万元、县财政投入60万元新建康马县数字影院,数字影院前期调试各项工作及试播工作顺利完成,正处于院线连接工作当中。稳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其中,21个行政村完成村级广播站建设工作;免费为农牧民更新3010套广播电视“户户通”设备,实现全县8乡1镇、47个行政村广播电视全覆盖的目标;同时对节目进行升级,把原来的“户户通”23个电视节目和13个广播节目更新升级为“户户通”“舍舍通”53个电视节目和25个广播节目。
全力开展文艺下乡巡演活动,提升干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年内共完成了三大节日“五下乡”、市“四讲四爱”巡演、自治区文化厅举办的扶贫攻坚巡演、自治区文化厅举办的“笑星汇”演出、春节后藏文艺晚会、首届环卫工人节、康马县三会演出、珠峰文化节专场演出、“3·28”文艺演出、康马县庆祝68周年国庆文艺演出和康马县喜迎党的“十九大”专场文艺演出等各类主题文艺下乡巡演活动共70多场次,受益干部群众达到56000多人次。
康马县充分发挥“一县一品、一乡一品”的品牌作用,突出康马县特色民俗民间文化成果。如“康马县涅如边贸物资文化交流会”“南尼果谐文化节”“康如犏牛酥油文化节”“雄章牧民郭庄文化节”“嘎拉谐钦文化节”等。特色文化节已有多年的历史,通过开展以文化节为主题的文化体育综合性活动,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
康马县充分发挥艺术团职能作用,2016~2017年间共完成了大型舞蹈谐钦《宝贝山》《向幸福出发》《绿色家园》;歌曲《家乡》《现代农民》《幸福日喀则》《科技之窗》《恋人》;说唱《中国魂——“四讲四爱”》《发展中的后藏》《现代妇女》;相声《格言——典故》《精准扶贫》和小品《保护环境》《脱贫之路》15个文艺新作品创作及演出工作。通过各类主题活动以及区、市两级重大活动为载体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文艺演出。2016至2017年完成70多场公益文艺演出,文艺演出受益观众达50000多人。
县文广局高度重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各项工作。工作重点是对康马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更新升级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项目的申报工作;邀请文化部知名艺术家赴康马县实地采风嘎拉谐钦传承人及传承发展情况,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科学的保护;组织开展了以“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和“非遗进校园”活动15场,受益人数达到6000多人次。
2017年康马县朗巴谢玛氆氇技艺成功列为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通过申报非遗传承保护项目为嘎拉谐钦申请到24.96万元,为南尼果谐申请到20万元专项经费。组织建设嘎拉谐庆和南尼果谐农牧民业余演出队伍,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各类活动,确保康马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永久的传承和保护。
县文物局认真践行国务院、自治区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关精神和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为了全面深入贯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2017年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文物保护工作目标责任书,促进文化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2017年康马县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对南尼寺、艾旺寺、地理寺进行了文物抢修和保护,切实做到了文物抢修与保护工作。朗东庄园修复工作是康马县文物抢修与保护的重点工作。2017年康马县投入820.36万元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朗东庄园实施整体维修(为该庄园主体建筑进行全面维修、实施周边环境整治、院内硬化等),让朗东庄园得到全面保护并发展成为文化旅游项目。
通过调研发现,一些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虽然基础设施建设较好,但群众利用率不高;康马县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尚未建立公共文化人才数据库,文广局在开展文化活动时总是针对某一活动临时调集所需要的物资及人员,临时进行场地的选择。对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缺乏统筹安排,不仅导致了文化机构工作的低效,同时也造成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浪费。
在康马县文化广播电视局调研发现,工作人员很少搜集民众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议;在工作体系中也尚未建立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的处理程序。在与民众进行交谈时发现,许多民众并没有主动表达自己对于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意识,还处于“提供什么服务就接受什么服务的状态”。群众对于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反馈有助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对症下药”,征求群众的意见才不会将公共文化服务变为形式服务。
在康马县实地发放调查问卷得知,第一,很多民众并不知道有“文化站”“农家书屋”等这些机构。第二,许多民众尽管路过“农家书屋”“文化站”,看到里面有民众在进行活动,但是并不知道这是免费享受的服务。第三,西藏地广人稀且交通不便,一些住在偏远地区的民众存在出行不便等问题,使得一些公共文化服务效果不理想。
康马县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等因素使得公共文化服务成本过高。全县面积为6176平方千米,东西长108千米,南北长78千米,人口数量约为4万人。一些居住在离乡镇较远的村民得到的公共文化服务信息较少,增加了偏远乡镇居民参加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以及政府为偏远乡镇村庄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成本。公共文化服务不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但并不代表不重视经济效益,康马县过高的公共文化服务成本是康马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障碍。
如何因地制宜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现阶段我国各地区探索的目标。康马县公共文化服务现阶段主要面临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利用不足、民众需求反馈不足、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宣传力度不足、公共文化服务成本过高等问题。运用“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所面临问题的有效方式。
数字公共文化服务是指以满足人民群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为目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技术、三维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图像技术、数字内容管理与发布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和GPS全球定位系统和宽带网络等技术对公共文化资源进行数字采集、数字处理、数字保存并运用网络云平台与设备终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大背景下,依托互联网平台可以彰显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科技感”、“时代感”。
政府主导、民众参与能够打破传统数字公共文化服务科层制管理的低效现象,形成政府、群众、社会组织共建共享的治理模式。康马县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强调治理的主体多元化,民众、政府、社会组织都可以是康马县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治理主体;强调各个主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通过利益协调完成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1.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在各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中“上海嘉定云”模式是成功的典范。为解决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利用率低下、公共文化服务宣传力度不够、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不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协调等问题,上海市嘉定区建立“上海嘉定云”来解决相关问题。2014年首次上线的“上海嘉定云”就包含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线上服务,随后陆续推出社会团体、志愿者、“文化众筹”等模块,将公共文化服务从“订单式”转变为“菜单式”服务。用户可以在电脑、手机上轻松访问,上海嘉定云一期工程提升公共文化资源的利用率,给群众带来极大的便利,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上海嘉定云”模式的成功在于注重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群众的权益。[4]在构建康马县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上要注重将“以人为本”融入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切切实实地去关注每一位用户的需求,力争做到给每一位用户留下美好的服务体验。
2.效益理念
康马县建设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目的在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建设成本,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日喀则早日建成国家第四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助力,在构建康马县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上要融入效益理念。
2017年8月,我国文化部与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开展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而西藏日喀则市是国家开展第四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的城市之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目的是坚持公益、基本、均等、便利的原则,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长效机制,保证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为其他地区起示范带头作用[5]。康马县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符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建设标准,是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方式,可以促进日喀则市早日建成第四批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日喀则市带来经济效益,且康马县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构建也可为日喀则市打造一张优秀的“城市名片”。
3.信息资源共享理念
目前各地政府、社会团体等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探索的重点是为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质量、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是群众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沟通的桥梁,也是群众、社会组织、政府之间信息共享的工具。通过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可以收集访问数目、交流评论、供给反馈等数据去分析群众的真实需求;群众也可以通过平台了解政府的政策,社会组织的宗旨等信息。做好信息共享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时“对症下药”,同时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的建设也可以调动社会公益团体和组织的积极性,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团队增加一条参与的渠道,体现“共建共享”的原则,使得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上升。
从图2的分类观察发现,大多数SP型El Nio事件中的Nio3.4指数最大值超过1.8 ℃,属于强的暖事件,持续时间也长;而SU型El Nio事件较弱,持续时间也短。
4.民族特色理念
康马县有着优秀的民族特色文化,如康马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嘎拉谐钦”“南尼果谐”等;特色民俗民间文化节日有“康如犏牛酥油文化节”“雄章牧民锅庄文化节”等。在构建康马县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中要融入民族特色理念,充分考虑如何将民族特色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相融合,使优秀的民族特色文化得到进一步保护和传承。
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要坚持基本性、均等性、公益性、便利性、时效性与严谨性、信息安全等原则进行建设。在平台建设之初确立建设原则有助于明确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宗旨;有助于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成为长效机制;有助于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认同感。
1.基本性原则
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是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其目的主要在于盘活文化资源、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增加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做到供给合理、“对症下药”,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基本性是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性质的要求,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生活权利,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文化服务和产品。这就要求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在建设中紧抓基本性的中心,将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与文化产品视为己任。[6]
2.均等性原则
均等性原则要求在建设中保持两个均等。第一个均等性为人民群众在使用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中应做到一视同仁,每位群众都享有访问、浏览、交流、互动的权利,不应“差别供应”或者“门槛供应”。第二是对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使用的均等性,康马县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人员要对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与活动保持均等性的使用原则,统筹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资源与线下资源的协调使用,不应“顾此失彼”无法发挥公共文化资源的最大效果。
3.公益性原则
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应当让人民群众免费访问,平台所提供的服务也应当是免费服务,不应该以任何形式的方式进行收费。如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政府购买制度,人民群众可以在平台反馈个人的文化需求,再由专业团队进行调研,对符合大众口味、可以满足大众群体需求的公共文化活动,政府会主动购买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4.便利性原则
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构建是为了有效“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千米”。平台的建设不仅能够满足群众实现手机、电脑、平板上对公共文化资源的随时访问;还应当运用大数据与云计算分析每个访问者的关注点,向他们推送相关资料,使人民群众可以在平台上享受贴心、方便的公共文化服务。
5.时效性与严谨性原则
时效性是指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必须与当下人民群众生活所需要的精神文明需求相对应,内容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同时也要满足当下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框架。严谨性是指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发布信息的准确性。数字信息化时代,信息的准确性关乎人民群众对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信任度与参与度。如果信息发布出现错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影响人民群众参与活动的热情。
6.信息安全原则
安全原则是指信息的安全。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在使用中会保存大量的个人数据、社会组织数据、团体数据等。涉及一些个人隐私等数据要注重监管,防止个人隐私数据的泄露。另外要建立用户信用评审机制与“黑名单”制度,规范用户的操作流程,保障信息的安全可靠,防止出现报名不参加、浪费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恶意破坏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等事件的发生。
2018年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指出,截止2018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为8.04亿人,互联网的普及率为57.7%;较2017年统计上涨3.8%。而2016年西藏的网民统计为149万人,占西藏人口总数的46.6%。[7]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西藏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藏文输入法的不断升级完善,例如“班智达”“Perfect彭措”“喜马拉雅”等,为西藏建立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提供了可行性。
康马县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构建应当包括: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管理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数据库、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模块建设(见图1)。
1.建设康马县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管理中心
康马县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管理中心是对平台长期稳定运行的保障。康马县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管理中心应建设平台维护与管理部、数据分析部和资源利用部。
康马县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管理中心维护与管理部主要负责平台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检测系统漏洞并及时进行完善,是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日常运行的保障;数据分析部主要负责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信息进行数据分析,选择人民群众所需的服务进行供给,负责公共文化服务数据库的更新工作,是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技术支持;资源利用部主要负责与线下公共文化服务部门进行联络沟通协调,防止出现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浪费。
可以说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管理中心是康马县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大脑”。
2.基础设施与相应技术
图1康马县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构建模型
康马县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康马县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要想平台发挥足够的作用,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过硬。该平台需要配置相应的软硬件设施,要进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网构建、外网构建,配备相应的云计算和大数据设备,使康马县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有效;同时建立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应当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设备的访问,方便人民群众的访问浏览。考虑到西藏上网人数略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还应当大批量购买与康马县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兼容的一体机放置在县、乡、村的主要路口,方便人民群众进行操作,一体机的放置可以增加平台的使用效率,也为不常使用互联网的群众开辟一条享受数字公共文化服务的渠道。
3.康马县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数据库的建设
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数据库主要从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公共文化服务人员、藏汉双语三个方面进行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包括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等的馆藏资源。全县可以发布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场地信息,全县的公共文化服务器材、服装信息;全县文化站、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信息;全县从有记录以来所开展的文化活动信息;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全县广播电视台有记录以来所有播出节目的视频汇总;全县有记录以来数字化影院播放的影片汇总;全县有记录以来所开展的公共文化活动信息;全县的文化旅游资源信息汇总等。
公共文化服务人员方面包括全县从事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名单及联系方式、从事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负责人以及各乡镇的公共文化活动负责人的详细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信息、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团队信息;参加公共文化服务的志愿者信息、康马县援藏干部中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干部信息。
藏汉双语方面包括康马县人口由汉族、藏族、回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组成,考虑到处于40—60岁年龄层的部分藏族群众的汉语并不熟练,会对汉语资料的查阅产生障碍,因此应建设藏汉双语数据库,以方便各族群众对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使用。
4.康马县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模块建设
康马县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模块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访问体验,所以在设计上要考虑到少数民族语言问题,要让民众在访问的时候可以随时进行藏语和汉语的切换。模块界面设计要简单明了,可以让群众直接进入自己想要了解的模块。根据用户的使用需求,康马县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包括文化乡镇、公共文化活动、公共文化交流模块、公共文化服务检索区、公共文化机构展示区、志愿者服务、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影视等9个模块。
文化乡镇模块,主要对康马县各个乡镇的历史、乡镇现阶段发展情况、乡镇拥有民俗文化及这些民俗文化的历史、乡镇从有记录以来所举办的所有文化活动、关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开展的规划、各个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政策性文件等进行详细的介绍。为群众了解乡镇历史,对乡镇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开展有一个清晰、系统的认识。
公共文化活动模块,对康马县正在举办和即将举办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进行详细介绍,为人民群众提供预定、预约、购票等服务。该模块支持对每次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建立考核制度,由活动的参与者为公共文化活动进行评审。该模块的设立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便捷的参与方式,能够有效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降低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成本;评审的结果为政府下一次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提供数据支持。
公共文化交流模块主要为了方便人民群众进行文化交流,在交流区人民群众可以自主设立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的聊天室,人民群众可以畅谈对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看法与观点。同时在公共文化交流区可以向政府反馈群众的个人意见。政府汇总公共文化交流区的信息,通过云计算等技术,分析出群众所关注的重点内容,为政府未来制定公共文化服务规划提供参考。
公共文化服务检索区是为了方便人民群众对文化信息的检索而设立,人民群众通过信息检索可以查阅康马县公共文化资源数据库中的知识,方便人民群众进行知识的学习。
公共文化机构展示区模块对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广播电视台、数字影院、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机构进行详细介绍与数字化展示,让人民群众随时了解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建设情况。
志愿者服务模块主要发布志愿者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信息,同时为人民群众报名参加志愿者服务提供了便利的渠道,促进人民群众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来,体现共建共享的原则。
文化旅游模块主要对康马县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详细介绍,提供最方便的交通路线图和网上订票、购票服务,方便人民群众去文化景区参观学习。
非物质文化遗产模块对康马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进行详细介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随时报道。该模块能起到宣传康马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增强人民群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数字影视模块主要发布近期在数字影院上线的影片介绍以及为人民群众提供预定和购票业务,方便人民群众进行观影。该模块应与康马县广播电视台进行同步播放,方便人民群众在手机、平板、电脑上观看,建设节目回放机制,让人民群众可以随时回看已经播出的节目。
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构建是现阶段“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千米”的有效途径。随着国家对西藏的大力投入,各个援藏省份的倾力帮扶,西藏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等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如何用足用好国家的扶持政策,通过个性化精准服务、互动反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推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迈上新台阶已成为学者所关注的重点。康马县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构建,有助于创新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盘活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帮助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群众参与度低等问题。康马县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成并推广使用,可以为西藏其他地区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供借鉴,在西藏各地区建立覆盖面广、服务多样化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有助于西藏各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宣传民族特色文化、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使西藏各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得到健康可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