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河文化智慧性内涵
----以河图为视角

2019-05-15 09:21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河图运化黄河

黄河被誉为“四渎之宗”,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代表与象征。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饱含了内在精神与价值,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河图为例,解读黄河文化的智慧性内涵。

一、黄河文化涉及的地域与形成阶段

黄河文化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具有经济上的先进性、政治上的正统性、学术上的包容性,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在中国古代的多元文化中长期处于领导地位和凝聚中心,并且不断影响周围的多元文化,最终形成了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多元一体”中华文明。[1]

黄河文化的生存地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黄河文化的生存地域指黄河的干流区,即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广义上黄河文化,还包括支流流经区,包括北京和天津两市及安徽、江苏两省的北部一些地区,是一个以上游三秦文化、中游中州文化、下游齐鲁文化为主体的庞大文化体系。[2]

黄河文化内涵大致有四个层面:一是指中华民族以及黄河流域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二是指中华民族及其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精神诉求、思维模式以及行为方式的综合;三是指流域劳动人民以及广大治河工作者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所形成的全部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四是指广大黄河工作者在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精神、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念。[3]

黄河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从仰韶文化到河南龙山文化的原始发展时期、夏商周三代独立文化系统的形成时期、从春秋战国到唐宋的鼎盛繁荣时期、元代以后的迟滞与衰落时期、近代以来的挑战与再生时期。[4]

黄河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拥有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具有兼收并容的发展特点,[5]不断进取、自强不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博采众长、多元融合,崇德利用、贵和尚中等是黄河文化的内在精神。[6]

二、黄河文化的智慧性内涵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中华民族素以勤劳、智慧著称于世,与黄河文化的智慧性内涵密切相关。可以从河图来解读黄河文化的智慧内涵。

(一)河图蕴涵的无限性

河洛文化诞生于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的主干和源头。[7]《易·系辞》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河图由十组黑白色圆点组成,奇数“一、三、五、七、九”为白点表“阳”,偶数“二、四、六、八、十”为黑点表“阴”,其布局为: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见图1)。图中相邻黑白点为一组,共下(北)、上(南)、左(东)、右(西)、中五组,暗含了阴阳规律、五行法则等内容。

图1 河图

从阴阳各自的运动变化轨迹来看(见图2),阳数“一、三、五、七、九”的运动变化轨迹呈现向上的、螺旋渐变的、下小上大的形状(见图2中的实线部分);阴数“二、四、六、八、十”的运动变化轨迹呈现向下的、螺旋渐变的、上小下大的形状(见图2中虚线部分)。将阴阳运动变化的两种发展轨迹结合到一起,便形成了河图结构。

从河图的五方布局来看,北方(下方)一个白点在内,六个黑点在外,阴六阳一,阳于阴内,为阴中一阳复生的初始萌生状态,正如冬天阴气藏涵至极而阳气开始萌生一样,其五行为水,主藏,具渊涵之象;与其相对的南方(上方)二个黑点在内,七个白点在外,阳七阴二,阴于阳内,为阳盛而一阴复生的初始萌生状态,正如夏季阳气勃发旺盛至极而阴气开始复生一样,其五行为火,主长,具生长之象。东方(左方)三个白点在内,八个黑点在外,阴八阳三,阳于阴内,为阳数渐长的状态,正如春天阳气生发起来一样,其五行为木,主生,具生升之象;与其相对的西方(右方)四个黑点在内,九个白点在外,阳九阴四,阴于阳内,为阴数渐长,阳数至极而返的状态,正如秋天阳气肃降收敛一样,其五行为金,主收,具肃降之象。中央为五个白点在内,十个黑点在外,阴十阳五,阳显阴藏,为聚合相生(亦因此具有开散还原功能)的状态,最终生成某一事物、结果或结论等,其五行为土,主化,具承载运化之象。无论北南东西四方的阴阳象数关系如何变化,最后都环抱于中央,形成了互根互离的“万物负阴而抱阳”的五方环抱图模型(见图3)。[8]宇宙间大至星系的旋臂,小至生物DNA的双螺旋结构,呈现的都是“负阴抱阳”现象。

图2 阴阳运动变化轨迹

图3 阴阳环抱

阴阳环抱,循环往复,运化起来便形成了“无生有,有化无”以及“生、长、化、收、藏”的发展轨迹。因此,天地之间的万有万象呈现出生生循环的发展周期。宇宙自然这种生生运化不息、循环往复不止的无限性与永恒性,被黄河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内在精神体现出来。“圣人则之”,“则”的就是河图中蕴含的天地自然与阴阳五行规律。

(二)河图蕴涵的天人合一观

就本质而言,河图中阴阳象数关系的不同排列组合反映的是天、地、人之间的整体相应关系,这种天、地、人之间的整体相应关系,也是“天人合一观”的理论根基。河图所表述的生生循环的自然规律,即是“天人合一”中的“天”,也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道。

1.天人合一

天地间万事万物都在生生循环的自然规律作用下运化发展,呈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长、化、收、藏”状态。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从人的自然属性看,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万物之一,从出生到死亡,随着自然规律的生生循环之性自然而然地经历着“生、长、壮、老、已”的变化过程。从人的社会属性看,在人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在与父母、亲友、老师、同学、同事等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在“为学日益”的过程中,必须尊重规律,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的“顺天”、“合天”的本质内涵。人只有法地、顺天,才能符合人自身生命活动的运化要求、生存要求以及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要求。

“天人合一”,强调人的自然属性,把人放在宇宙自然这个大背景下,放在自然规律造化繁衍万有万象的过程中,来看人与自然的本然关系。人的生命活动从来没有离开过天地间自然规律的造化,因此能与天地自然这个环境形成整体运化的相应关系。

2.人天相应

冬季气温下降,万物蛰藏,人们添衣保暖;春季气温回升,万物复苏,人们减衣纳凉。万物通过蛰藏与复苏、人们通过增减衣服,与自然环境达成和谐统一,体现了“人天相应”。

古智者通过选择以北极星为中央星宿建立参照标准体系,后确定周围北南东西四方各七星宿(四方相加共二十八星宿),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观测天象的背景与参照五运六气波动变化的衡量体系。在天球这个巨大的背景中观测日月五星的运动、变化、发展状态及其气场的波动变化周期对地球气场的直接影响,揭示出五运六气与天、地、人之间形成的整体相应关系。五运,即水运、火运、木运、金运、土运,实际指辰星(水星)、荧惑(火星)、岁星(木星)、太白(金星)、镇星(土星)的运行规律与地球之间形成的整体运化的气运周期。六气,即风、寒、热(暑)、湿、燥、火。二十八星宿与日月五星所形成的气的波动变化周期直接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的“风、寒、热(暑)、湿、燥、火”这六气的波动变化周期,而这六气的波动变化会影响地球上风霜雨雪等气象的变化。因此,古人通过认识天地间五运六气的变化周期,可以更合理地按照自然规律的运化状态来安排日常起居和农牧渔猎等日常活动,不断改善生存条件——这是人类社会层面的“人天相应”。

人的身心活动与五运六气之间也形成了整体相应关系,如人的经络气血循行、生命运化功能等同时受五运六气的影响;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的五种不同的藏象特性(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精),与自然界中的“生、长、化、收、藏”具有相应的关系,等等(见上表)——这是人个体层面的“人天相应”。

阴阳五行象数关系表

“人天相应”把人作为宇宙自然中的一个具体事物,要求人知晓自身生命活动特点,认识所应对的事物及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包括身心活动、自然环境、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内容)的运动、变化、发展趋势,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符合天地自然的运化发展规律,符合天、地、人之间的同一性与统一体关系。

因此,“天人合一观”是整体与辩证的统一,强调天地间任何具体事物的整体都是由若干个局部和环节构成的,所有事物都在天地自然这个整体之中生化繁衍,既不是绝对的存在,也不是孤立的存在,必然有其他相关的事物与之相伴;从根本上讲,无论它怎样运动、变化、发展,无论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怎样变化,都始终在自然规律的造化繁衍下,都呈现出整体与辩证的特性。

无论人类做什么,都要面对自然规律对自身及相关一切存在的作用,都要站在天地自然的整体高度,对该事物的属性特征及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作整体性的观察与辩证性的认识——这是天人合一观的本质内涵。[9]

三、正本清源

河图洛书通过阴阳的不同象数关系与五行的不同排列组合揭示天、地、人之间形成整体相应关系的那个自然规律,以此教导先民认识规律,掌握规律,遵循规律行事。这便是黄河文化智慧性内涵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以智慧闻名的缘由。

黄河文化不断发展壮大,在地域上东迁南移向周边拓展,先后融合了多民族的地方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在黄河流域出现的百家争鸣现象对黄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一易两子”(《易经》、老子《道德经》、孔子《论语》)甚至影响了黄河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

河图揭示了天地间万事万物“生、长、化、收、藏”的运化发展轨迹,并因此呈现出生生循环的发展周期,阐释的天、地、人之间整体运化相应关系成为“天人合一观”的理论基础。人作为万物之一,需要遵循天人合一观的要求去法天则地、顺物合时,呈现自然质朴之性。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古智慧经典,主动净化思想意识,提高身心整体素养,正确掌握并主动遵循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的身心规律,按客观规律培养人才、发展社会、改善环境,才有可能达成人与自然及社会的整体和谐,这样才能展示黄河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智慧性功用。

猜你喜欢
河图运化黄河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汉代谶纬界对“河图”“洛书”概念的重整
——兼论“汉无河图”通说中《河图赤伏符》的官方定位
『黄河』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从河图浅述人体的气机升降理论
血染玉河图
脾主运化浅议
上如浮云 下如流水